人物:紫衣师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1 【介绍】: 宋僧。
天竺摩伽陀国人。
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共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
太祖建隆六年召见,赐紫衣师号,入译经传法院。
太宗雍熙二年改名法贤。
真宗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经,真宗为之制序。
卒谥玄觉法师。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太平兴国中。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至京师。时梵德前后叠来。各献梵筴。集置甚富。上。方锐意翻传。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为译主。诏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传法院。以须之。先是。有梵德法天者。中天竺国人。妙解五明。深入三藏。初至蒲津。与通梵学沙门法进。译无量经七佛赞。守臣表上之。上览之大悦曰。胜事成矣。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问佛法大意。对扬称旨。赐紫方袍。并居传法院。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先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护。所须受用。悉从官给。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且请。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前代不避。若变文回护。恐妨经旨。诏答。佛经用字。宜从正文。庙讳御名。不须回避。未一月新译经成。天息灾上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三师。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證之。曜众乃服。上览新经。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正心无私。即自利行。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车驾幸译经院。赐坐慰劳。增什物给童子。悉出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译。复选梵学沙门。为笔受。义学沙门十人。为證义。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经。皆召坐赐斋。以经付藏颁行。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诏法天详定。天奏。此经是于阗书体。非是梵文。况其中无请问人。及听法众。前后六十五处。文义不正。帝召天谕曰。使邪伪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弃此本。以绝后惑。下诏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谓宰臣曰。天息灾等。妙得翻译之体。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法天改名法贤。并月给酥酪钱有差。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用冠新译之首。中云。法师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圣教。芳猷重启。偶运当时。润五声于文章。畅四始于风律。堂堂容止。穆穆辉华。旷劫而昏蛰重明。玄门昭显。轨范而宏光妙法。净界腾音。及真宗即位。礼部侍郎陈恕。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上不听。且制序文。命置先帝序后。从法贤请也。咸平三年八月。天息灾示寂。谥慧辩。敕有司具礼祭葬。次年法贤亡。谥玄觉。礼视慧辩。施护先逝。三师遭逢圣世。首隆译场。续狮弦之响。发空谷之音。阐宣之功。无忝前哲矣。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法天,一曰法贤,中天竺摩伽陀国人。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共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州牧王龟从润色之,献阙下。太祖建隆六年八月,召见赐紫。初兴译事,诏童子五十人习梵书。法天所译,《大方等总持宝光明经》五卷,《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六卷、《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二纸馀,《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七纸馀,《佛说圣曜母陀罗经》三纸半,《圣无能胜金刚大陀罗尼经》三纸半,《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五纸,《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三纸馀,《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一纸半,《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六纸馀,《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一纸弱,《佛说大护明大陀罗尼经》五纸,《佛说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七纸,《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二纸强,《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二卷,《妙臂菩萨所问经》四卷,《佛说金刚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三卷,《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六纸馀,《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二卷,《大寒林圣拿罗陀罗尼经》四纸馀,《最胜佛顶陀罗尼经》二纸强,《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七纸半,《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经》一纸半,《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二卷,《七佛赞呗伽陀》二纸强,《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三纸半,《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二纸弱,《犍椎梵赞》七纸半,《佛说长者施报经》六纸馀,《佛说七佛经》一卷,《毗婆尼佛经》二卷,《佛说大三摩惹经》四纸半,《妙法圣念处经》八卷,《佛说分别缘生经》一纸馀,《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三纸馀,《佛说诸形有为经》一纸强,《佛说目莲所问经》二纸弱,《佛说苾刍五法经》四纸馀,《佛说苾刍迦尸迦十法经》二纸半,《菩提心观释》二纸馀,《佛一百八名赞》二纸馀,《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七纸弱,《六道伽陀经》五纸。综上所译,都四十四种,大小百一十九纸,成帙者三十五卷,其所敷者博,而功亦勤矣。自太祖以来,迄于真宗,四十馀年中,累承恩锡,赐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曰“传教大师”。太宗雍熙二年,帝览新译经已,改其名曰法贤。盖天、贤皆译音,本叠韵也。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经,真宗为之制序。今大藏载法贤所译经共六十馀部,中有《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共二十五品,首列圣教序。以咸平四年五月示寂。谥玄觉法师,敕送终,如慧辨礼。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号笑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毛。得法于天童无用禅师。历住妙胜、金文、光笑、报恩、雪峰、灵隐、净慈诸名刹。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事见《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纲目》卷九。今录偈二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妙堪。
号笑翁。
慈溪毛氏子。
广颡平顶。
骨气清豪。
从野庵道钦受学。
以广记多闻称。
后一力参究。
依息庵观于金山。
又走灵隐。
见松源。
皆不契。
时无用居天童。
径造其室。
用问曰。
行脚僧游山僧。
曰。
行脚僧。
用曰。
如何是行脚事。
提坐具便摵。
用曰。
此僧敢来这里持虎须。
俾参堂。
一日用举狗子无佛性话。
才儗开口。
用以竹篦劈口打。
应声呈偈曰。
大涂毒鼓。
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用颔之。
俾侍香。
寻命分座出世。
凡十坐道场。
皆海内名刹。
三被诏旨。
并诸名公卿推挽。
不得已而后就也。
虽荷禅宗重寄。
而不以其道自封。
其于佛浅深之说。
无不融了。
世出世法。
无不兼弘。
常曰。
于心有取舍。
识情未尽见。
法有彼此。
智眼未明。
天台旧无律宗。
居报恩也。
与大卿齐公议。
合十寺为大刹。
筑戒坛。
命负毗尼学者。
倡开遮持犯之法。
风励新学。
台始行南山宗也。
居灵隐。
山门逼近屠沽。
堪撒其庐。
揭关飞来峰外。
以限喧寂。
曰。
不可使旃陀罗气薰秽三宝也。
荆湖总臣。
以国乏用。
奏僧道得以出赀。
紫衣师号。
俾领住持。
闻之叹曰。
苟如是。
则千金之子。
皆可主法。
我道危矣。
因抗疏。
且致书秉钧轴者。
其议遂寝。
诏徙天童。
力辞。
东归翠岩。
筑室。
奉先世香火。
育王虚席。
有旨起师。
再辞。
不许。
乃奉诏。
表章大觉。
祖述妙喜。
秩然有序。
未几。
复下天童之命。
大参赵公。
请主净慈。
皆固辞谢之。
俄示疾。
书遗表。
作寺丞张公书通守。
永嘉曹公来问疾。
从容叙世契移顷。
书偈曰。
业镜高悬。
七十二年。
一搥击碎。
大道坦然。
置笔泊然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出四明毛氏。
名妙堪。
号笑翁。
十岁授以世典。
过目成诵。
不悦也。
乃从野庵钦。
潜心释训。
竟为大僧。
受无用全禅师之嘱。
住后以持纲不屈。
声达朝廷。
朝廷屡以名山居堪。
堪去就自若淡如也。
一时争慕之。
堪初参松源于灵隐不契。
偶禅者读全无用自赞曰。
匙挑不上个村夫。
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
恶声赢得满江湖。
堪悚然欲见全。
未及发。
会全公访灵隐。
堪心幸之。
松源引座。
全乃曰。
适来松源和尚。
举竹篦话。
令天童纳败缺。
诸人要知么。
听取一颂。
黑漆竹篦握起。
迅雷不及掩耳。
德山临济茫然。
懵底如何插嘴。
堪于此信入。
即随至天童。
告香入室。
全公以赵州无字徵堪。
堪拟对。
全骤击之。
堪大悟曰。
大涂毒鼓。
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全公可之。
堪后出世妙胜。
迁金文。
又广孝。
始终不务姑息。
诚感徵应。
绍兴乙亥。
祷雨。
有司欲援徽宗事例。
以道居僧之左。
而尊其符水之术。
堪力言不可。
遂退归雪窦。
天竟不雨。
童叟谣曰。
以右为左。
天曰不可。
四月五月。
池潭起火。
闻于朝。
复旧序。
雨乃大通。
卫藩遂以台山报恩请堪。
堪以台山旧无律宗。
乃议十寺为坛。
弘施毗尼。
于是四众云合。
化行南国。
乃至屠父行慈。
狗盗弭节。
奉诏住虎丘。
未几升灵隐。
卫王特建大慈寺。
请堪为开山首祖。
既而退隐上柏。
台郡陈使君。
邀居瑞岩。
居无何。
又迁江心寺。
乃淳熙壬寅年也。
当是时。
孝宗留神内典。
常制圆觉楞严经注。
普赐文臣。
又尝召对诸禅宗。
如佛照光者。
出入禁廷。
以内观堂。
为禅师邸。
甚盛典也。
俄有奏。
令僧道买紫衣师号。
为大刹住持。
堪骇叹曰。
审是。
则商贾皆可主法耶。
吾道危矣。
即诣阙抗疏。
切直数千言。
议寝。
绍熙癸丑年。
佛照再赴寿皇诏。
而育王席虚。
以堪补之。
堪历主名坊。
机不虚发。
深怜根有利钝。
而法无小大。
尝以颂示诸学流曰。
车牛脑后痛加鞭。
弃却黄金抱碌砖。
逐恶随邪至今日。
即非心佛错流传。
又曰。
觉城东际老婆婆。
白发𣯶𣯶意气多。
与佛同生嫌见佛。
恶人无柰恶人何。
又曰。
柳毅传书只自知。
得便宜是落便宜。
亲生爱子都抛却。
痛惜深怜乞养儿。
犹以柬致石鼓夷曰。
先师法道。
惟我与公。
我既日就衰颓。
无足道者。
公今应迹灵隐。
利生接物。
去就当如秋叶春云。
任缘聚散。
凡与公卿贵人相见。
务翻其窠窟。
绝其偷心。
若稍有院子。
一念挂在胸次。
模棱苟合。
便成流俗阿师。
虽为万指住持。
何足贵也。
词甚激切。
庆元庚申春。
书遗表上达。
并作短语。
挽张寺丞主后事。
乃趺坐白众曰。
业镜高悬。
七十二年。
一锤粉碎。
大道坦然。
再与曹通守诀别。
敛目而逝。
其僧腊六十也。
后嗣无文灿。
灿付愚叟鉴。
鉴闽人。
有实德。
元世祖诏住攴提。
赐号通悟明印。
明印去妙喜。
其世有五。
赞曰。
硕果不食。
厥功伟也。
当南迁后。
司衡多建中之馀。
至今方外。
以市名职。
吾道微矣。
公乃毅然拨乱。
而反之正。
功孰大焉。
谓之硕果非耶。
殊不知浩然纲领之节。
又原于妙喜云。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妙堪,字笑翁。姓毛氏,四明人也。广颡平顶,骨清气寒。从野庵道钦受释学,依息庵观于金山,参松源岳于灵隐,皆无所契。时无用居天童,径造其室。用问之曰: “行脚耶?游山耶?”曰:“行脚耳。”乃使参堂室中,常示狗子无佛性语。一日拟议间,用以竹篦劈之,堪应声呈偈曰:“大荼毒鼓,轰天震地。转脑回头,横尸万里。”无用颔之,即命侍香。已而报恩约公,礼之分座。太守程公请主妙胜,迁金文,移光孝。寻以卫王堂牒,除台之报恩。天台旧无律宗。堪与大卿齐公议,合十寺为大刹,筑坛场,命负毗尼学者。倡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闽帅王公请居雪峰。未几,诏住灵隐,嫌偪近屠沽,撤其庐,揭关飞来峰外避之。卫王以大慈完美,力请开山,允之。及王薨,乃庵居上柏。台州使君陈公以瑞严邀堪。无何,江心牒至,监丞使公,强之乃起净慈,诏下,固辞不获。大参余公书来言:不可重违君命。明年,荆湖总臣奏令天下僧众入訾,请紫衣封号者许之。堪独忧焉,慨然谓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乃奏疏论之,其事遂寝。终宋之世,法之不坏,堪之力也。诏徙天童,辞而东归。翠岩育王虚席,有旨起堪,再辞不允。天童书至,大参赵公请主净慈,谢之以疾。俄书遗表,草启与张公,请主后事。通守永嘉曹公来问疾,犹从容叙世次。顷之,书偈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一槌击碎,大道坦然。”掷笔而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1 【介绍】: 唐僧。蓟州玉田人,俗姓王。年二十五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后往翠微山问道三年。寻谒洞上禅师,为入室高弟,嗣其法,住洪州云居山。
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儿稚中。骨气深稳。言少理多。十岁出家于范阳延寿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师使习毗尼。非其好。弃之游方。至翠微会。有僧自豫章来。夜语及洞上法席。于是一钵南来。造新丰。谒悟本价禅师。价问。汝名什么。对曰。道膺。价曰。何不向上更道。对曰。向上即不名道膺。价喜以谓。类其初见云岩时祗对。容以为入室。膺深入。留云峰之后。结庵而居。月一来谒价。价呵其未忘情。于道为杂。乃焚其庵。去海昏登欧阜欧阜。庐山西北崦。冠世绝境也。就树缚屋而居。号云居。衲子亦追求。而集散处。山间树下。久成苫架。说法其下曰。佛法有什么多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语。欲得如是事。还须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个什么。若云如是事即难。自古先德。淳素任真。元来无巧设。有人问。如何是道。或时答㼾砖木头。作么。皆重元来他根本。脚下实有力。即是不思议人。握土成金。若无如是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相似。直道我放光动地。世间更无过也。尽说了合杀头。人总不信受。元来自家。脚下虚无力。汝等譬如猎狗。但寻得有踪迹底。若遇羚羊挂角时。非但不见踪迹。气息也不识。僧便问。羚羊挂角时如何。答曰。六六三十六。曰。会么。僧曰。不会。曰。不见道无踪迹。又问。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语。膺呼问者名曰。会么。曰。不会。曰。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乃曰。僧家发言吐气。须有来由。莫当等闲。这里是什么所在。争受容易。凡问个事。也须识好恶。若不识尊卑良贱。不知触犯。信口乱道。也无利益。并(音旁)家行脚。到处觅相似语。所以寻常。向兄弟道。莫怪不相似。恐怕同学多去。第一莫将来。将来不相似言语。也须看他。前头八十老人。出场屋。不是小儿戏。不是因循底事。一言参差。即千里万里。难为收摄。盖为学处容易。不著力。敲骨打髓。须有来由。言语如钳如夹。如钩如锁。须教相续不断。始得。头头上具。物物上明。岂不是得妙底事。一种学。大须子细研穷。直须谛当。的的无差。到这里。有什么䠄跣处。有什么拟议处。向去底人。须常惨悚戢翼。始得。若是知有底人。自解护惜。终不取次。十度发言。九度休去。为什么如此。恐怕无利益。体得底人。心若猎月扇。口边直得醭出。不是强为。任运如此。欲得与么事。须是与么人。既是与么人。不愁恁么事。恁么事即难得。又曰。汝等直饶学得佛边事。早是错用心了也。不见古人。讲得天花落。石点头。尚不干自己事。自馀是什么闲。如今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有什么交涉。如将方木逗圆孔中。多少聱讹。若无与么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也无用处。未离情识在。若一切事。须向这里及尽。始得无过。方得出身。若有一毫发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便多。差之毫𨤲。过犯山岳。不见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閤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直须向这里。及取去。及去及来。并尽一切事。始得无过。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祇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便是世间极重极贵物。不得将来。向尊贵边。须知不可思议。不当好心。所以古人道。犹如双镜。光光相对。光明相照。更无亏盈。岂不是一般。犹唤作影像边事。如日出时。光照世间。明朗是一半。那一半。唤作什么。如今人未认得。光影门头户底。粗浅底事。将作屋里事。又争得。又曰。得者不轻微。明者不贱用。识者不咨嗟。解者无厌恶。从天降下。即贫穷。从地涌出。即富贵。门里出身则易。身里出门则难。动则埋身千尺。不动则当处生苗。一言迥脱独拔当时语言不要多。多则无用处。僧问。如何是从天降下。即贫穷。曰不贵得。又问。如何是从地涌出。即富贵。曰无中或有。又曰。了无所有。得无所图。言无所是。行无所依。心无所托。及尽始得无过。在众如无众。无众如在众。在身如无身。处世如无世。岂不是无娆其德。超于万类。脱一切羁锁。千人万人得。尚道不当自己。如今若得。共起初一般。古人曰。体得那边事。却来这边行李。那边有什么事。这边又作么生行李。所以道。有也莫将来。无也莫将去。现在底。是谁家事。又曰。欲体此事。直似一息不来底人。方与那个人相应。若体得这个人意。方有少许说话分。方有少许行李分。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岂况如今。论年论月。不在。如人长在。愁什么家事不办。欲知久远事。祗在如今。如今若得。久远亦得。如人千乡万里归家。行到即是。是即一切总是。不是即一切总不是。直得顶上光𦦨生。亦不是。能为一切。一切不为道。终日贪前头事。失却背后事。若见背后事。失却前头事。如人不前。后有什么事。僧问。有人衣锦绣入来。见和尚后。为甚寸丝不挂。曰。直得琉璃殿上。行扑倒。也须粉碎。乃曰。若有一毫许。去及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不见寻常道。升天底事。须对众掉却。十成底事。须对众去却。掷地作金声。不须回头顾著。自馀有什么用处。不见二祖当时。诗书博览。三藏圣教。如观掌中。因什么。更求达磨安心。将知此门中事。不是等闲。所以道。智人不向言中取。得人岂向说中求。不是异于常徒。息一切万累道。暂时不在涂路。便有来由。非但恶眷属。善眷属。也觅不得。甚处去。通身去。归家去。省觐去。始脱得诸有门去。去得牢笼。脱险难。异常徒。又曰。如掌中观物决定。决定方可随缘。若一如此。千万亦然。千万之中。难为一二。一二不可得。不见道。显照底人即易得。显己底人即难得。不道全无。即是希有。若未得如此。不受强为。强为即生恼。生恼即退道。退道则罪来加身。即见不得。说什么大话。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欲知足。莫贪世荣。忍饥忍渴。志存无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也莫相抛出。生入死。莫违佛法。斩钉截铁。莫负如来。事宜无多。各自了取。有事近前。无事莫立。膺住持三十年。道遍天下。众至千五百人。南昌钟王师尊之。愿以为世世师。唐天复元年秋示微疾。十二月二十八日。为大众开最后方便。叙出世始卒之意。众皆怆然。越明年正月三日。问侍者。今日是几。对云。初三。师云。三十年后。但云祇这是。乃端然告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蓟门玉田王氏子。
年二十五。
依范阳延寿寺落发受具。
始习毗尼藏。
叹曰。
大丈夫宜求解脱。
岂复为义所桎梏耶。
由是诣翠微山问道。
而即以燕居者三阅寒暑。
俄而睹有人衣冠。
若使者状。
谓膺曰。
盍游南方。
以参知识乎。
忽不见。
且有僧从豫章至。
为称洞上法席之盛。
膺竟造洞山。
山一日问膺云。
阇梨名什么。
膺云道膺。
山云向上更道。
膺云。
向上则不名道膺。
后山问膺云。
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
膺云。
若是思大。
佛亦不作。
说什么作国王。
一日山问膺。
什么处来。
膺云踏山来。
山云阿那个山堪住。
膺云阿那个山不堪住。
山云恁么即子于山得个入路。
膺云无路。
山云。
若无路。
争得与老僧相见。
膺云。
若有路。
即与和尚不相见也。
山云。
此子向后千人万人。
把不住在。
于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峰。
后徙云居提唱。
颇类洞山。
时钟传以南平王。
据有江西。
尤信向。
表奏赐紫衣师号。
每延请入府。
则预令扫除甘子堂。
以馆之。
千众围绕。
供施丰缛。
虽荆南成汭。
亦慕德遣馈。
动盈钜万。
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
明年正月三日迁化。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道膺。姓王氏。蓟门玉田人也。生而特异神彩朗然。处于重丱崆峒禀气。宿心拔俗。争离火宅之门。拭目寻师。遂摄锻金之子。师授经法诵彻复求。年偶蹉跎二十五方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乃令习声闻律仪。膺叹曰。大丈夫可为桎梏所拘邪。由是拥线衲振锡环。萃翠微山问道。三载宴居。忽睹二使者。冠服颇异。勉膺曰。胡弗南方参知识邪。未几有僧自豫章至。盛称洞上禅师言要。膺感动神机遂专造焉。如是洞上垂接复能领会。曾问曰。我闻思大禅师向倭国为王。虚耶实耶。对曰。若是思师佛亦不作。况国王乎。自尔洞上印许。初住三峰。后就云居提唱。时唐之季钟氏。据有洪井倾委信诚。每一延请入州。则预洁甘子堂以礼之。乃表于昭宗。赐紫袈裟一副并师号焉。都不留意。所化之徒寒暑相交。不下一千馀众。牛头香树围绕者皆是栴檀。金翅鸟王轩翔者不齐尺鴳。四方馈供千里风从。如荆南帅成汭。遣赍檀施。动盈钜万。以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至明年正月三日而化焉。豫章南平王钟氏供其丧葬。时诸道禅子各。依乡土所尚者。随灵龛到处列花树帐幔粉面之馔。谓之卓祭。一期凶礼之盛勿过于时也猗欤。膺出世度人满足三十年。遗爱可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8—932 【介绍】: 五代时僧。永嘉人。俗姓唐,字方外。鸿莒弟。住温州大云寺。后梁太祖曾赐以紫衣。尝刺血写《法华经》一部,人奉为异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字方外。
姓唐氏。
永嘉人。
幼从表兄弟。
出家越之龙宫寺。
既受具。
乃回乡里。
时州将朱褒。
知其名。
尤钦挹之。
唐大顺中。
请以城南废大云寺。
委楚修治以居。
诏许焉。
于是楚裒施率工。
追还旧观。
乾化初。
吴越钱氏。
召楚于钱唐龙兴寺。
临坛开戒。
且奏赐紫衣师号。
楚以凉德不称其服。
力辞。
诗人郑说高其义。
赠以篇什。
楚于法华经尤所通贯。
其集众讲演。
凡五十馀座。
又尝刺血缮写。
以充供养。
长兴三年。
忽莲华产于讲堂之中。
重跗复萼。
香气芬郁。
六月五日夜。
犹行道诵经。
顷之侍者但觉声微镫暗。
就视则趺坐而逝矣。
寿七十五。
腊五十二。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鸿楚字方外。姓唐氏。永嘉人也。生而符彩且异群儿。及甫髫龄器度宏旷。楚之外昆弟皆出俗越之龙宫伽蓝。遂祈二亲亦愿随往网疏鱼脱笼揭鹤飞。杜若殖于兰洲。新缯染于绛色。互相切直诵习弥通。年二十三方升上品无作。及回本郡时州将朱褒。知其名节钦揖愈勤。唐大顺中以城南有废大云寺荒墌表闻昭宗欲重缔构。帝俞其请。于是百工俱作。楚躬主之。施利程功不愆于素。而讲经礼像无相夺伦。武肃王钱氏。乾化初年于杭州龙兴寺开度戒坛。召楚足临坛员数。因奏荐梁太祖赐紫衣并号。固让弗听终不披著。自言。凉德何称法门命数之服。时诗人郑说南游访鸿静法师。邂逅与楚会。体知高行杼诗赠楚云。架上紫衣闲不著。案头金字坐长看。楚宽慈人未尝见其愠色。神气清爽。厥颐丰下且皤其腹。目不邪视顾必回身。世俗之言不轻掉舌。所讲法华经计五十许座。一日楚之讲堂中忽生莲华。重柎复叶香气芬荂。以长兴三年壬辰六月五日无疾而化。俗龄七十五。法腊五十二。道俗孺慕。其年迁塔于慈云右冈焉。楚讲贯外深夜行道诵经。将逝夕灯光忽暗经声绝微。告门人曰。劳尔给使吾将往矣。其所卧之榻中。先有白蛇。其大若肱。恒同卧处。长诫童侍无妄惊扰。生常撰上生经钞。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至今永嘉人谓为僧宝中异宝焉。
僧超慧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字诲机。住宁州黄龙寺。初游岳麓,遇一僧曰,东北行,遇洪即止,逢龙可住。及至黄龙山,有双峰庵,马和尚以法付之而去。后禅侣云集,黄龙一派被天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黄龙山。
诲机禅师。
清河张氏子。
初参岩头。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头曰。
你还解救糍么。
曰解。
头曰。
且救糍去。
后到玄泉。
又问。
泉拈起一茎皂角曰。
会么。
师不会。
泉放下作洗衣势。
师便礼拜曰。
信知佛法无别。
泉曰。
见甚道理。
师曰。
某甲问岩头。
头曰你解救糍么。
救糍也祗是解粘。
和尚提起皂角。
亦是解粘。
所以道无别。
泉呵呵大笑。
师遂有省。
唐天祐中。
游化至此山。
节帅施俸建宇。
奏赐紫衣师号。
大张法席。
师将顺世。
有僧问。
百年后钵囊子何人将去。
师曰。
一任将去。
曰。
里面事如何。
师曰。
线绽方知。
曰。
何人得。
师曰。
海燕雷声即向汝道。
言讫告寂。
先是吕岩真人洞宾。
京川人。
唐末三举不第。
偶于长安酒肆。
遇钟离权。
授以延命术。
自尔人莫之究。
尝游庐山归宗。
书钟楼壁曰。
一日清闲自在身。
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
对境无心莫问禅。
未几。
道经黄龙山。
睹紫云成盖。
疑有异人。
乃入谒。
值师击鼓升堂。
师见意必吕公也。
欲诱而进。
厉声曰。
座旁有窃法者。
吕毅然出问。
一粒粟中藏世界。
半升铛内煮山川。
此意如何。
师指曰。
这守尸鬼。
吕曰。
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
师曰。
饶君八万劫。
终是落空亡。
吕薄讶飞剑胁之。
不能入。
遂再拜求指归。
师诘曰。
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
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吕言下顿契。
作偈曰。
弃却瓢囊摵碎琴。
如今不恋汞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
始觉从前错用心。
师嘱令加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6—958 【介绍】: 五代时僧。铜台永济人。九岁于临清王舍城寺出家。受戒后,往滑州明福寺,从彦晖学,为一门之冠。寻住汴京万岁百法院,化行河淮间,前后饭僧三十万。晚住魏府观音院。魏帅陈思让笃志归依,表荐赐紫,署号归政。晚年颇学欧王书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张姓。邺之永济人。九岁获事师于临清王舍城寺。暨受具戒。克勤佛事。诵经之暇。礼拜旋绕。必昼三夜三。不少废。已而本师遣从滑台明福寺晖公。听习未期月。顿领玄要。晖公之门。畴昔号为杰然者。数十辈。皆出其下。于是徇睢阳之请。法泽霶霈矣。久之汴都信士舍宅。筑万岁百法院致居之。随赴诸檀。所得衬施。前后斋僧三十万。天雄军戴张郭三氏。以观音院召。抑其衰莫疲薾之时乎。佺于百法尤淹贯。登座辩给。初不临文。每览大藏。以辅知见。讽诵诚悫。当深夜无人声。或闻户外。弹指赞叹者。魏帅陈君思让笃志归向。表荐得紫衣归政大师号。显德五年。年八十有三矣。忽命弟子奉晏等。造木舆曰。必以西方礼。阇维我。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尔而逝。塔其遗骨焉。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智佺。
姓张氏。
铜台永济人也。
九岁于邺都临清王舍城寺事师。
暨受具戒身器挺然八尺面色玉如。
行步若舒雁。
言音如扣钟。
人望之凛然。
佥曰。
美丈夫也。
恒诵诸经昼三夜三礼佛无阙。
本师知其法器。
遣往滑台。
抵明福寺就晖师讲肆。
期月顿见诸法体用。
喜不自任。
时晖之门生炮勇炰干者数十员。
皆出佺之下。
徇睢阳人请讲。
未久又今东京。
遇信士舍宅为万岁百法院。
由此洛京陈许徐宿维青琴台咸乐请其敷演。
自鸠聚檀嚫。
前后饭僧三十万。
天雄军戴张郭三家。
同建观音院命居之。
佺敏利之性天资。
初终讲百法论可百许遍。
登法座多不临文。
悬述辩给。
后三过览大藏经以辅见知。
其诵讽经咒也。
尝闻户外阒然有弹指声者。
感鬼神赞叹欤。
魏帅陈君思让。
笃志归依。
表荐紫衣师号曰归政。
殆临八十一而剋意学欧王书体。
仅入能妙。
或问之。
曰吾习来生字耳。
显德五年年八十三。
呼弟子奉晏等嘱累令造木舆一所歛送阇维。
至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终。
奉木塔举高三丈馀。
纵燎时有白鹤哀鸣紫云旋覆。
收拾舍利建塔缄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7—949 【介绍】: 五代僧。范阳人,俗姓冯。通“六籍”,尤善《》、《楚辞》。后梁太祖乾化三年于五台山受戒。末帝龙德间,于棣州开元寺置院讲经,历二十余载,学徒百余人。后汉相国冯道重之,奏赐紫衣,自此忽忽不乐,卒。赐号德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7—949 俗姓冯,范阳(今北京西南)人。15岁已通六籍,诗调新奇。后投驻跸寺出家。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往五台山受戒。因两河兵事,遂于魏博并汾间学大小乘经律论。龙德二年(922)驻锡棣州开元寺。置院讲经论20余年,声闻齐鲁之间。宰相冯道表奏于后汉高祖,赐紫衣,又赐号德正。《宋高僧传》卷七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冯氏。
范阳人。
世业儒。
而货殖累钜万。
超幼有异志。
年十五。
入庠校。
工文艺。
尤善骚律。
一日偶阅佛经。
乃叹曰。
人生富贵。
幻泡尔。
复何足恤。
遽往依驻跸寺大德剃染。
未几。
本师云逝。
服其丧。
以孝称。
梁乾化三年。
获登具于五台。
且将行迈以究所闻。
而兵阻两河间。
龙德二年。
遂挂锡无棣之开元寺。
久之别构院。
以事开演。
迄三十馀载不替。
是宜遐迩臻集。
而缁素慕向也。
以故秀造质问。
守牧扣访。
辄使童子辞谢而已。
州将李君。
欲表乞紫衣师号。
超不可。
且曰。
苟尔则吾必在卢龙塞外矣。
丞相冯道。
知其为族人。
卒奏赐之号德正。
自是忽忽不乐。
乾祐二年二月三日。
以微恙卒。
春秋七十三。
夏腊三十五。
茶维。
收舍利起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恒起。姓冯氏。范阳人也。祖父不仕。世修儒道。而家富巨万。超生而聪慧。居童稚群不贪戏弄。年十五早通六籍尤善风骚。辞调新奇播流人口。忽一日因阅佛经洗然开悟。乃叹曰。人生富贵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可登运载。遂投驻跸寺出俗。未周三祀方议进修昼夜不疲。而属师亡。亦遵释氏丧仪。守礼无怠。孝悌之名燕人所美。梁乾化三年往五台山受木叉戒。由是陟遐自迩。切问近思。俄徵伐木之章。且狎或人之友。结契远求名匠。阻两河间。兵未罢路不通。南则梁祖。北则庄宗。抗衡于轻重之前。逐鹿在存亡之际。当是时也。超止于本州魏博并汾之间。学大小乘经律论。计七本讲通思于雍洛。梁宋名师杳然隔绝。虽然巡历非远宏畅殊精。瓶满见知翼飞名字。是故并部息尘中山贞辩夫二人者。言行俱臻證修有位。一见超叹曰。义龙之头角悉完备矣。待飞奋而为霖雨焉。其为硕德题目多此类也。龙德二年挂锡于无棣。超曰。此则全齐旧壤邹鲁善邻。遂止开元伽蓝东北隅。置院讲诸经论。二十馀年宣导。各三十馀遍。节操高迈举措舒徐。缁素见之无不怯惧。声无叱咤语不夸奢。自然而然。且非威势凌𨏦之所得也。前后州牧往来使臣。向誉钦风修名执刺。相礼重者止令童子。辞以讲贯罕曾接对。初有所慊终伏其高。齐鲁之间造秀不远数百里。造其门以诘难。诸公一睹超容傍听议论。参乎子史證以教宗。或问因明。超答以诗一首。辞新理妙皆悉叹降。时郡守李君素重高风。欲飞章举赐紫衣。超闻惊愕遂命笔为诗云。虚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厌树遮山色。怜窗向月明。他时随范蠡。一棹五湖清。李君复令人劝勉愿结因缘。超确乎不拔。且曰。而其复尔则吾在卢龙塞外矣。郡将闻而止。又相国瀛王凭道闻其名知是乡关宗人。先遗其书。序以归向之意。超曰。贫道闲人早舍父母剋志修行。本期弥勒知名。不谓浪传于宰衡之耳也。于吾何益。门人敦喻。不得已而答书。具陈出家之人岂得以虚名薄利而留心乎。瀛王益加郑重。表闻汉祖。遂就赐紫衣。自此忽忽不乐。以乾祐二年仲春三日微疾。数辰而终于本院。院众咸闻天乐沸空。乃升兜率之明證也。春秋七十三。僧腊三十五。门人洞徵与学徒百馀人持心丧。倾城士庶僧尼会送城外。具茶毗礼收舍利二百馀颗。分施之外缄五十颗于本院。起塔以葬之。瀛王未知。别奏赐师号曰德正。乃刊敕文于石塔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冯。范阳人。祖父修儒。而家富巨万。超生而聪慧。年十五。早通六藉。犹善风骚。忽一日因。阅佛经。洗然开悟。乃叹曰。人生富贵。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可登运载。遂投驻跸寺出俗。昼夜进修。而属师亡。遵释氏丧仪。守礼无怠。梁乾化三年。住五台山。受木叉戒。由是远求名匠。阻两河间。乃止于本州。魏博并汾之间。学大小乘经律论。计七本。龙德二年。挂锡于无棣。超曰。此则全齐旧壤邹鲁善邻。遂止开元枷蓝东北隅。置院讲诸经论。二十馀年。宣导各三十馀遍。齐鲁之间。造秀不远数百里。造其门以哲难。诸公一睹超容。傍听议论。参乎子史。證以教宗。或问因明。超答以诗一首。辞新理妙。皆悉叹降。时郡守李君。素重高风。欲飞章举赐紫衣。超闻惊愕。遂命笔为诗云。虚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厌树遮山色。怜窗向月明。他时随范蠡。一棹五湖清。李君复令人劝勉。愿结因缘。超确乎不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9—985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杭州馀杭人。幼出家于馀杭东山朗瞻院,通贯三学,了达性相。天福中游方抵天台山,参德韶国师,遂承法印。后周世宗显德间居杭州五云山。钱俶召赐紫,署普觉大师,命住临安功臣院。宋太祖乾德初,为筑云栖寺。其地多虎,志逢能驯之,世称伏虎和尚。开宝初,住持普门精舍。四年,固辞归山,住五云山华严道场。卒谥普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志逢。馀杭人氏。生而恶荤。肤体香洁。出家于临安之东山。通贯三学。晋天福中。参天台韶国师契悟。一日入普贤殿宴坐。倏有神人跪膝于前。师问为谁。曰。护戒神也。师曰。吾虑宿愆未殄。汝知之乎。曰。师有何罪。唯小过耳。师曰。何也。曰。凡折钵水亦施主物。师常辄弃之。非所宜也。言讫而隐。师自此悉饮之。吴越王闻其名。赐召紫衣。署普觉号。命住功臣山。开宝初。忠懿王建普门精舍。请扬宗要。为开山始祖。四年。以老固辞。时大将凌超以五云山新创华严道场奉施为终老之所。出入𢹂大扇。乞钱买肉饲虎。虎每迎之。载以还山。雍熙二年示寂。 赞曰。 荤血之味  生所弗知  虎不得肉  犹己饥之 妥尾出林  迎载而归  孰云异类  感化一机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志逢。
馀杭人也。
生而恶荤。
肤体香洁。
出家于临安之东山朗瞻院。
通贯三学。
尝梦升须弥山。
睹三佛列坐。
初释迦次弥勒。
皆礼其足。
惟不识第三佛。
但仰视而已。
时释迦示之曰。
此是补处弥勒师子月佛。
师方作礼。
觉后因阅大藏经。
乃符所梦。
游方见韶国师于天台。
契悟。
一日入普贤殿中宴坐。
倏有一神人。
跪膝于前。
师问。
汝其谁乎。
曰。
护戒神也。
师曰。
吾患有夙愆未珍。
汝知之乎。
曰。
师有何愆。
唯一小过耳。
凡折钵水亦施主物。
师尝倾弃之。
非所宜也。
言讫而隐。
师自此洗钵水尽饮之。
积久因致脾疾。
十年始愈。
吴越国王。
向师道风。
召赐紫衣师号。
命住功臣院。
开宝初。
忠懿王建普门精舍。
请师为开山。
举扬宗要。
开宝四年。
师固辞解院。
愿栖老林泉。
时大将凌超。
于五云山创院。
奉师为终老之所。
五云多虎。
师每𢹂大扇乞钱。
买肉饲虎。
虎辄驯伏。
日暮还山。
虎迎之。
骑以归。
故世称伏虎禅师。
一号大扇和尚。
雍熙二年示寂。
寿七十七。
塔曰宝峰常照。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0—975 俗姓吴,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五代闽中禅僧。幼出家,后至福州,嗣白龙道希。归住泉州清溪,又移青阳山20余年。开宝三年(970),漳州刺史陈文颢请住漳州报劬院。《景德传灯录》卷二四有传,并收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玄应(九一○~九七五),俗姓吴,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住漳州报劬院,称玄应定慧禅师。
太祖赐紫衣师号。
开宝八年卒,年六十六。
 《景德传灯录》卷二四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