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志逢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绵州人,俗姓雍,自号真歇。年十八,试《法华经》得度,住成都大慈寺习经论。嗣丹霞淳禅师。后抵长芦,谒见祖照,一语投契,命为侍者。高宗建炎末,徙温州龙翔寺。计九坐道场,四膺诏命。卒谥悟空禅师。
全宋诗
释清了(一○八八~一一五一),号真歇,俗姓雍,左绵安昌(今四川安县东北)人。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出家,业《法华经》,十八岁得度,住成都大慈。后投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悟道。北游五台,已而至开封,禅讲名席俱扣摭之。沿汴水抵长芦,为祖照道和禅师延为侍者。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祖照病,命为第一座。五年夏,开堂嗣法。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退院。四年,为雁荡之游,客天封寺,受福唐雪峰请,入院。绍兴五年(一一三五),退居东庵。六年,主四明阿育王山广利寺。七年,诏住蒋山。八年,主温州龙翔、兴庆二院。十五年,住临安径山。二十年,归真州长芦。二十一年,诏主崇先显孝禅院,十月卒,年六十四。谥悟空禅师。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宋德初等编《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附宋正觉撰《崇先真歇了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清了诗,以见于《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卷上《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清了(一○九○——一一五一),俗姓雍,绵州(治今四川绵阳)人,自号真歇。年十一出家,又七年试《法华》得度,寻弃亲而力禅。出川造丹霞寺,依淳禅师得悟。历游名刹,遂嗣长芦祖照,先后主雪峰、育王、龙翔、兴庆、径山诸寺,病归长芦。慈宁太后自金还,建崇先显孝寺,诏清了为开山第一世。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二。敕谥悟空禅师。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今存。见《崇先真歇清了禅师塔铭》(《语录》附录),《嘉泰普灯录》卷九,《补续高僧传》卷九,《释氏疑年录》卷六。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清了。
号真歇。
蜀左绵安昌雍氏子。
儿时抱入寺。
见佛喜动颜色。
十一岁依圣果清俊道人出家。
又七年试法华得度。
登讲场习经论。
能会大意。
寻弃而力禅。
傲然挟拄杖以行。
途次道俗遮留。
皆掉首不顾曰。
鹍鹏时节可草草耶。
出川径造丹霞淳禅师。
霞问。
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师拟进语。
霞与一掌。
师豁然开悟。
翊日。
霞为上堂当众。
诘其證诣。
犹珠影随。
如谷响答。
盖洞彻源底也。
后游五台。
之京师。
浮汴抵长芦。
谒祖照。
祖照座下。
龙象万指。
其中多英俊。
师至。
一语投机。
延为侍者。
未几。
举首座。
分座说法。
一众大惊。
宣和二年。
照以病退院。
法座无主。
夜梦人告曰。
代师者蜀僧也。
既窹疑之曰。
佛果耶。
佛眼耶。
竟虚席二年。
及经制使陈公至。
儗补处乃首座也。
即受请登座。
为淳和尚烧香。
照病中叹曰。
梦固云尔。
吾求之远也。
照迁化。
师执丧尽礼。
时江潮损田。
秋虚无穫。
众遂绝粮。
师躬行乞食。
施者闻而风至。
供亿山积。
不知所从。
日挝鼓升堂。
诲人无倦。
大扇宗风。
建炎二年。
退院绝钱塘。
过梅岭礼大士迹。
海滨渔户七百馀家。
闻师至。
皆毁网弃所业。
其化物如此。
天台守。
三以国清致。
不赴而赴雪峰。
既被旨。
迁明之育王。
又迁温之龙翔兴庆二院。
乞就闲。
不许。
移住临安径山。
留五年。
病归长芦。
慈宁太后还自金。
建崇先显孝寺于皋亭之麓。
诏师为开山第一世。
以疾辞。
不可辞。
遂入院。
冒暑而行。
患益甚。
犹升座说法。
太后亲临。
垂箔倾听。
出内帑修水陆大会。
师疾弗瘳。
中使络绎候问。
师从容称谢。
须臾呼首座曰。
吾今行矣。
于是瞑目。
跏趺而逝。
慈宁宫。
降香赐祭。
卜寺西桃花坞。
建塔以瘗全身。
送者万人。
痛心陨涕。
皆有祖花彫零。
禅林寒瘁之叹。
敕谥悟空禅师。
静照之塔。
师仪相颀长。
眉目疏秀。
神宇静深。
量容机活。
道无前而逊无后有。
无外而虚无中。
故人从其化。
不自知也。
圭竹庵。
初住雁宕能仁。
法缘未熟。
师时在江心。
特过江迎归方丈。
大展九拜。
以诱温人。
由是翕然归敬。
任大法。
不以门户封沟。
诚为祖域英标。
僧林杰出也。
明河曰。
真歇拜竹庵。
与照觉迎罗汉。
但知弘道。
不知为我。
古人道德忠厚之至。
此风绝响矣。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真歇禅师。讳清了。蜀之左绵安昌雍氏子也。生有慧根。眉目疏秀。神宇静深。见佛则欣恋不舍。年十一。依圣果寺俊僧受业。又七岁试法华经得度。具戒听讲。玄解经论。以为言说终非究竟。出峡直抵沔汉。扣丹霞子淳禅师。淳问。如何是空劫时自己。师拟对。淳掌之。师契旨。翌日淳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师趋进曰。今日瞒某甲不得也。曰。试举看。师良久。淳曰。将谓你瞥地。师便出。辄北游五台京汴。南抵仪真。谒长芦祖照。一语契合。命为侍者。踰载分座。照常以老疾拟闲退。梦人告曰。蜀僧可代。照未决。蜀僧为谁。至宣和壬寅。照病笃。恍省前谶。蜀僧即了首座也。乃嘱经使陈公。请了继席。长芦开法。以香酬丹霞淳。语曰。我于丹霞先师一掌下。伎俩俱尽。觅个开口处不可得。如今有恁么快活不彻底汉么。若无。衔铁负鞍。各自著便。于是洞宗大振。禅流如归。亦多照公逊席之力也。及照殁。师以父礼行丧事。亦宜矣。师居七载。建炎二年戊申。南游普陀。以沤和机。引导海山。七百馀家皆弃网业。庚戌应天台国清寺。寻受闽之雪峰。绍兴五年丙寅。奉旨补明州育王寺。育王院务旷贩。不易承理。因递代逋负几二十万贯。咸为师忧。而师居未几间。偿旧逋负十有八九矣。戊午诏迁蒋山。疾辞不赴。明年朝旨以温之龙翔兴庆二院。合一禅林。诏师主之。僧集如云。斋粥不继。朝以法田千亩赐之。又诏主双径。慈宁太后建崇先寺居师。赐金襕银绢法物。隆渥殊甚。师以为可作归休计。上堂。转功就位。是向去底人。玉韫荆山贵。转位就功。是却来底人。红炉片雪春。功位俱转。通身不滞。撒手无依。石女夜登机。密室无人扫。正恁么时。绝气息一句。作么生相委。良久云。归根风堕叶。照尽月潭空。寻示疾。中使问候。师从容叙谢。乃呼首座曰。吾行矣。跏趺瞑目而逝。时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十月朔日也。越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五夏。凡七处说法。五承紫泥之诏。得度弟子四百。嗣法者宗珏等三十馀人。所编语录二集若干卷。行世。其语曰。穷微丧本。体妙失宗。一句截流。玄渊及尽。是以金针密处。不露光芒。玉线通时。潜舒异彩。虽然如是。犹是交互双明。且道巧拙不到。作么生相委。良久云。云萝秀处青阴合。岩树高低翠锁深。师之语句精妙。约类如此。僧问。不落风彩还许转身也无。师曰。石女行处不同功。曰向上事作么生。师曰。妙在一沤前。岂容千圣眼。僧礼拜。师曰。秖恐不恁么。师一日入厨看煮面次。忽桶疧脱。众皆失声曰。可惜许。师曰。桶底脱自合欢喜。因甚烦恼。曰和尚即得。师曰。灼然可惜许一桶面。临机勘辨。约类如此。 赞曰。师初于丹霞掌下。洞彻根源。便乃遨游南北衡抗。时机不无离师太早之讥。殊未知真龙不借涓滴。而能霖霈九天。岂与点额钝鳞同日量论哉。况师夙承弘愿。以英伟之操。深明的旨。宜请假观方。非分外也。不期际长芦推代之风云。卒尔广泽。宜矣。故曰。得时而动。则功成百世。其师之谓乎。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居敬字心渊别号兰雪。
学通内外善属文精严律部。
礼金陵大报恩寺一雨和尚职知客。
后参杭州集庆寺东源法师。
于忏摩堂居第一座。
从而讲周易。
永乐初奉诏校大藏经预修会典。
已而住持上海广福讲寺。
迁松江普照大开法席一十三载。
建大雄殿海月堂三解脱门。
廊庑重轩精舍香积焕然新之。
七众瞻仰道风大扇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居敬,字心渊,别号兰雪,学通内外,善属文,精严律部,礼金陵大报恩寺一雨。
后参杭州集庆寺东源于忏摩堂,居第一座,从而讲《周易》。
永乐初,奉诏校《大藏经》,预修会典。
已而住持上海广福讲寺,迁松江普照,大开法席垂十馀载,建大雄殿、海月堂、三解脱门,廊庑重轩,精舍香积,焕然新之。
七众瞻仰,道风大扇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袾宏,字佛慧,号莲池。
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为名族。
父德鉴,匑匑宿儒,人称“明斋先生”。
母周氏,淑性善容,慈惠爱物。
宏生而颖异,幼习帖括。
年十七,入县学屦,试冠诸生,学行文艺,鸣于一时。
顾澹于世味,视科第蔑如也。
与从游讲论,必折归佛理。
栖心净土,家戒杀生,瓜蔬必祭。
居常太息,曰:“光阴过隙,人寿几何?
吾年三十,而后当超然长往,与世无求。
”无何,妇张氏生一子殇,妇亦亡已。
勘破世缘,不欲续娶。
母强之为议,婚汤氏。
年二十七,居父丧,三年服阕。
又丁母忧,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答报时也。
”明嘉靖乙丑除夕,命汤点茶,捧至案,盏裂,乃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
”明年诀汤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
”汤亦洒然曰:“君请先,吾自至耳。
”宏乃作一笔句词,竟投西山无门洞性天理祝发,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
居顷之,一瓢一杖,遍游诸方。
尝北诣五台,夜礼文殊,感见异光,至伏牛随众炼磨。
入京师参遍融、笑岩,皆有开发。
过东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以母服未阕,乃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哀慕无已。
至金陵瓦官寺,病几绝,时即欲就荼毗,因念曰:“吾一息尚存耳。
”乃止病间归。
越中多禅期,宏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座名字。
隆庆辛未,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有终焉之志,山故伏虎禅师刹也。
杨国柱、陈如玉为结茅三楹以居之。
宏吊影寒岩,绝粒七日,倚壁危坐。
村多虎,环山四十里,岁伤数十人。
居民苦之,因发悲愿,为讽经施食,虎患遂止。
岁亢旱,村民乞祷雨,宏笑谢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众坚请不已,乃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
民感异之,相与庀材木荷锄钁,竞发其地,得柱础而指之。
曰:“此云栖寺故物也。
师福吾土,吾侪愿鼎新之,以永其福。
”不日成兰若,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馀取蔽风雨耳。
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丛林。
时教纲灭裂,禅道不明,往往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宏大惧之。
又因思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阿弥陀经疏钞》十馀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
一时缁素,归心净土,若水赴壑,谓佛设三学,以化群生。
戒为基本,基本不立,定慧何依?
思行利导,必固根本,乃令众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因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
初,宏发迹参方,又忆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者。
向怀之行脚,欲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合刊之以示参究之诀,盖禅净双修,不出一心。
”万历戊子,岁大疫,日毙千人,太守余良枢请宏诣灵芝寺禳之,疫遂止。
梵村旧有朱桥,潮汐冲塌,行者病涉,宏议倡造,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
或虑工大施微,不易集事,乃不日累千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椿,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竟成。
尝著《放生文》,传诵海内,慈圣皇太后见之,嗟叹不已,遣内侍赉紫伽黎,咨问法要。
宏书偈进曰:“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
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
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
喻如锦上华,重重美无尽。
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修幅不修慧,终非解脱因。
福慧二俱修,世出第一义。
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
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
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
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
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
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慈圣善之。
尝讲《圆觉经》于净慈,听者日数万指。
因赎寺前万工池为放生池,复增拓之,岁费百馀金。
山中设放生,所救赎飞岛、禽、虫、充牣其中,岁费粟二百石以养之。
亦有警语,使守者依期对禽畜宣白,即羽族善呜噪者,闻赞呗声,寂然而听,宣罢,乃鼓翅飞呜,其感应如此。
道风日播,一时贤士卿,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祖,宫谕张公元汴,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及门问道者,以百计,皆扣关击节,靡不心折。
监司守相下车伏谒,胥 忘形屈势,空其所有,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
以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有一,僧臈五十,塔于寺左岭下。
宏天性朴实,无缘饰,虚怀应物。
貌温粹,弱不胜衣,而声若洪钟。
胸无崖岸,而守若严城。
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经济洪纤,不遗针芥。
即画丛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覈因果,明福罪,养老病,条理井然。
其自律甚严,尝以三十二条自警,垂老躬浣濯服,琐细不劳侍者。
终身衣布缕,一麻帏乃五十年前物,犹不忍弃,他可知已。
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
佛属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宏实以之。
憨山为作墓铭,且尊为法门周孔,推崇至矣。
将终时前数日,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
”还山具茶汤,与众话别。
中元设盂兰盆,为荐先宗,乃告人曰:“今岁我不与会。
”有簿记密题云:“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追荐沈氏宗亲。
”始知其悬记也,其了明去来如是。
继妻汤氏,后宏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右。
所著经疏外,有杂录《竹窗三笔》等二十馀种,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