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七子
(1).指 春秋 郑国 七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郑伯 享 赵孟 於 垂陇 , 子展 、 伯有 、 子西 、 子产 、 子大叔 、二 子石 从。 赵孟 曰:‘七子从君以宠 武 也,请皆赋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观七子之志。’”
(2).指 周褒姒 的七个亲党。《后汉书·左雄传》:“及 幽 厉 昏乱,不自为政, 褒 艳 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 李贤 注:“七子皆 襃姒 之亲党,谓 皇甫 为卿士 仲允 为膳夫, 家伯 为宰, 番 为司徒, 蹶 为趣马, 棸子 为内史。 楀 为师氏也。 厉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党盛也。”
(3).指 汉景帝 时同时起兵的 吴 楚 等七诸侯国之王。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曰:‘ 景帝 即位, 朝错 説上,令削 吴 。及书至, 吴王 起兵诛 汉 吏二千石以下, 胶西 胶东 淄川 济南 楚 赵 亦皆反也。’”
(4).指 汉 末 建安 时期作家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瑒 、 刘桢 等七人,称 建安 七子。见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之一:“书札二 王 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其时三祖叶其高论,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间 李梦阳 、 何景明 、 徐祯卿 、 边贡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 嘉靖 、 隆庆 时期 李攀龙 、 谢榛 、 梁有誉 、 宗臣 、 王世贞 、 徐中行 、 吴国伦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 汉 代宫中女官名。汉书·外戚传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國語辭典》:前七子  拼音:qián qī zǐ
明代文学之士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拟古主义,世称为「前七子」。
分類:正德文学
《漢語大詞典》:七子镜(七子鏡)
镜名。因安装在饰有七子图案的镜台上而得名。参阅《初学记》巻二五引 三国 魏 曹操 《上杂物疏》。 南朝 梁 简文帝 《望月》诗:“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
《漢語大詞典》:竹林七子
见“ 竹林七贤 ”。
《國語辭典》:竹林七贤(竹林七賢)  拼音:zhú lín qī xián
晋朝的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人,崇尚老庄之学,轻视礼法,规避尘俗,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纵情清谈,故称为「竹林七贤」。
《漢語大詞典》:邺中七子(鄴中七子)
即 建安 七子。 东汉 建安 中的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瑒 、 刘桢 以文学齐名,同居 邺中 ,故称。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以时而论,则有 建安 体”原注:“ 汉 末年号。 曹子建 父子及 鄴中 七子之诗。”
《國語辭典》:后七子(後七子)  拼音:hòu qī zǐ
明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与徐中行等七人。他们继承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世称为「后七子」。
《漢語大詞典》:七子均养(七子均養)
谓人君对臣民当一视同仁。语本诗·曹风·鸤鸠:“鳲鳩在桑,其子七兮。” 毛 传:“鳲鳩之养其子,朝从上下,莫从下上,平均如一。” 郑玄 笺:“喻人君之德当均一於下也。”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七子均养者,鳲鳩之仁也。”
《分类字锦》:七子修容
阮籍 鸠赋 旷踰旬而育类,嘉七子之修容。
分类:
《漢語大詞典》:七子八婿
唐 郭子仪 有子八人,壻七人,皆朝廷重官。见旧唐书·郭子仪传。后因以“七子八壻”形容子、婿众多。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我家中又没有七子八壻,只有一个孩儿,如何去得?”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你怎説这话?如今去赴选的,家中都有七子八壻么?”
《漢語大詞典》:江南七子
清 王昶 、 王鸣盛 、 吴泰来 、 钱大昕 、 赵文哲 、 曹仁虎 、 黄文莲 七人, 乾隆 间以诗文著称,因皆 江苏 人,时称“江南七子”。也称“吴中七子”。
分類:钱大昕
《漢語大詞典》:嘉靖七子
指 明 嘉靖 年间的 李攀龙 、 王世贞 、 谢棒 、 宗臣 、 梁有誉 、 徐中行 、 吴国伦 等七位有名的文人。因其前尚有 李梦阳 等七人称前七子,故亦称后七子。参阅明史·文苑传三
《國語辭典》:建安七子  拼音:jiàn ān qī zǐ
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文学界著名的七位作家,即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玚、刘桢、徐干等七人。因共居于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故也称为「邺下七子」。
分類:建安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