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三毒  拼音:sān dú
佛教谓贪爱、瞋恚、愚痴三种心态上的缺点。南朝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二苦常追随,三毒自烧然。」
分類:佛教三毒
《漢語大詞典》:三火
(1).三堆火。 汉 焦赣 《易林·大有之师》:“三火起明,两灭其光。高位疾颠,骄恣诛伤。”
(2).燃烧三日夜的炉火。 宋 苏轼 《次韵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王文诰 辑注引《淮南子》:“ 钟山 之玉,灼以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
(3).三度被焚烧。 宋 苏轼 《月华寺》诗:“ 月华 三火岂天意,至今茇舍依榛菅。”
(4).即三毒。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道释·经:“贪火既尔,嗔痴亦然。三火炽盛,由我为本。欲灭三火,当断我本。”
《國語辭典》:愚痴  拼音:yú chī
愚笨痴蠢。如:「他看似愚痴,其实才智过人。」
《國語辭典》:毒气(毒氣)  拼音:dú qì
一种武器。用放射器依风力吹送到敌方的有毒气体,或以毒瓦斯弹投送到敌方,而直接或间接杀伤敌人。
《漢語大詞典》:三垢
佛教语。即三毒。《大庄严经·兜率天宫品》:“三垢憍慢尽,语业无诸过。”
三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为瞋。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智度论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大乘义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是故喻龙名为毒。」止观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曰:「心起三毒,即名三毒。」智度论十九曰:「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瞋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佛学次第统编】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著为性。
二、瞋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瞋恚之想,是谓之瞋,瞋者憎恚为性。
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
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坏其善心,故名为毒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谓贪瞋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二、瞋毒〕,忿怒之心,名之为瞋。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三、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
三毒尸利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法无行经下,文殊师利,说不动相之法门已,空中有万天子赞言:「世尊!文殊师利名为无碍尸利,文殊师利名为不二尸利。」等。文殊语天子曰:「止!止!诸天子!汝等勿取相分别,我不见诸法是上是中是下。(中略)我是贪欲尸利、瞋恚尸利、愚痴尸利,是故我名文殊师利。」是说为天台所立性恶之深义者。
除三毒修三学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世间,乃有三毒,兹明出世。须明三学,盖智者知一切业苦,成于三毒。为除业苦,当除三毒。对治三毒,故修三学。所谓三学者:
一、戒 戒,禁戒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恶业者。
二、定 定,禅定也,能使静虑澄思者。
三、慧 慧,智慧也,观察真理而断妄惑者。
成贪者欲,戒则不欲,不欲则不贪。成瞋者动,定则不动,不动则不瞋。成痴者愚,慧则不愚,不愚则不痴。
三毒(二)
【佛学次第统编】
由有我故,生一切烦恼。一切烦恼,总说不外三毒。言三毒者,谓贪瞋痴。前文已叙,兹不重述。
三途对三毒
【三藏法数】
(出慈悲水忏)
〔一、火途对瞋忿〕,火途即地狱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故四解脱经称为火途。盖由众生无慈悲心,常怀瞋忿,致感斯报。故云火途对瞋忿。
〔二、刀途对悭贪〕,刀途即饿鬼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苦,故四解脱经称为刀途,盖由众生无惠施心,常怀悭贪,致感斯报。故云刀途对悭贪。
〔三、血途对愚痴〕,血途即畜生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四解脱经称为血途,盖因众生无智慧心,愚痴不了,致感斯报。故云血途对愚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