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文殊说名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之略名。
名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名者体上之名称,义者体上之义理。如言诸行无常,诸行为名,无常为义。又呼召之名目,谓之名,为名所显之法体谓之义,依此义则名义者,与所谓名体或名法同。然就其名与义言之,有名即于义者,有不即者,名即于义,如呼火而出热,诸佛之名号及陀罗尼是也,此云真言。名不即于义,如火之名无热之用,世间一切之名字是也,此云假名。智度论二十五曰:「问曰:义之与名为合耶为离耶?若合名,说火时应烧口。若离,说火时水应来。答曰:亦不合,亦不离。古人假为立名,以名诸法。后人因此名字识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肇论曰:「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
【佛学次第统编】
戒坛 又曰戒场,授戒之戒场也。梵名曼陀罗,译作坛,名曰戒坛,为授受戒之道场,亦曰戒场。
戒师 又谓之戒和尚,即授戒师也。
律师 善解戒律者,称曰律师。
戒牒 受戒之證书,名曰戒牒。
戒腊 受戒之年数,谓之戒腊。比丘之坐次,依戒腊之多少而定。
斋月 年三斋月,一月、五月、九月。
斋日 月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或二十八、二十九)。
名义不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世间一切之事法,虽皆名义乖离,而诸佛菩萨之名号及陀罗尼等,则皆名义不离。又谓之名体不二。如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为名,以光明为义,为体为法,此名与义,相即不二,故称阿弥陀之名即已摄取光明矣。往生论注下曰:「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梵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中略)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定善我传通记三曰:「光之与名即是名义,名义具足,有不舍益。」
名义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翻译名义集之略称。
秘密名义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之略名。
诸教决定名义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宋施护译。明一切教中诸根本字之如实义。唵字为最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
翻译名义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宋姑苏景德寺僧法云编,共二十卷,六十四目。以经典所用之语,分类编列。如系梵语,则释以华言,并详得名之由及其沿革。诚读内典者不可少之书也。
戒之各名义
【佛学次第统编】
由戒名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禁、戒律、律仪。
戒禁 依宗规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
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为防止邪非之法律,名曰戒律。
律仪 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则曰律仪也。又无表(旧为无作)之戒体,名曰律仪。谓此戒体,在人身中,不他表示,谓之无表,不动身口意之作用,谓之无作。又得此戒体,有防非止恶而自顺律仪之功能,故谓之律仪。
由戒义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体、戒相(又曰律相)、戒品。
戒体 防非止恶之功能名曰戒体。
戒相 又曰律相,现戒行三业之相,即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名曰戒相。又曰律相者,谓戒律之法相也。
戒品 戒之品类也,即五戒十善戒等,名曰戒品。
由戒行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德、戒力、戒善、戒忍、律忏。
戒德 戒律之功德,名曰戒德。
戒力 持戒之功力,名曰戒力。如持五戒,则能生于人间。持十善戒,则能生于天上。
戒善 持戒之善根,名曰戒善。如前生持五戒,今生生人间。前生持十善戒,今生生天上是也。
戒忍 观色阴不犯禁制,所得之戒忍,名曰戒忍。
律忏 戒律之忏悔法,名曰律忏。
由坏戒行上说,名有戒垢。
戒垢 女人为垢戒法之原因,故因中说果,称女人为戒垢。
由非戒行上说,名有戒取、戒取见。
戒取 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著修行非理之戒禁。非戒谓戒,但是取著,名曰戒取。
戒取见 戒取所生之见惑,名曰戒取见。
由戒学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学、戒门、律行、律法、律乘、律藏(或曰戒藏、戒律藏)。
戒学 戒律之修学,名曰戒学。
戒门 戒律之法门,名曰戒门。
律行 戒律之行,名曰律行。
律法 戒律之法,名曰律法。
律乘 戒律之教法,名曰律乘。
律藏 又曰戒藏,戒律藏。三藏之一,明戒之经典,名曰律藏。或戒藏、戒律藏。
由赞戒功德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珠、戒香、戒海。
戒珠 戒律洁白而庄严人身,譬如珠玉,故曰戒珠。
戒香 言戒德薰于四方,譬如香也,故曰戒香。
戒海 言戒律之清净如海,故曰戒海。
三衣名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僧伽梨〕,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著,及聚落乞食时著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二、郁多罗僧〕,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著衣。即七条也。宣律师云:七条名中等衣;若从用为名,则曰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著也。
〔三、安陀会〕,梵语安陀会,华言中宿衣。谓宿睡时常近身衣也。宣律师云:五条,名下衣;若从用为名,则曰院内行道杂作衣也。
六聚戒名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聚者,集也。由众生罪有重轻故,佛制诸戒,结罪不一,因随其重轻,集分六类,故云六聚也。
〔一、波罗夷〕,梵语波罗夷,华言弃。谓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外也。又云极恶。释义有三:一者由犯此戒,道果无分;二者不与僧中共住;三者舍此身已,当堕地狱;故名极恶。
〔二、僧伽婆尸沙〕,梵语僧伽婆尸沙,华言僧残。谓犯此罪者,如人被他所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废,小有可救之理,僧为作法,除此之罪,故名僧残。
〔三、偷兰遮〕,梵语偷兰,善见律云:偷兰名大,遮是华言,谓遮障善道。此华梵兼举也。谓犯此罪者,大障善道,堕于恶趣也。(善道者,人、天也。恶趣者,饿鬼、畜生、地狱也。)
〔四、波逸提〕,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者,当堕八寒八热地狱也。(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五、波罗提提舍尼〕,梵语波罗提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忏悔。是也。
〔六、突吉罗〕,善见律云:梵语名突吉罗,华言恶作。谓身口所作之恶也。四分律本云:梵语名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云应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