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题目(題目)
(1).标题;篇目。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尚书春秋事较易,略正题目麤粗之説,以照篇中微妙之文。”隋书·经籍志一:“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 宋 苏轼 《与潮守王朝请涤书》之二:“请依碑样,止模刻手书。碑首既有大书十字,碑中不用再写题目。”
(2).品评。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 许邵 ﹞少读书,雅好三史,善与人论臧否之误,所题目,皆如其言,世称‘ 郭 许 之鉴’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山司徒 ( 山涛 )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如其言。” 宋 苏轼 《进何去非备论状》:“一经题目,决无虚士,书之史册,足为光华。”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陆鲁望 过 张承吉 丹阳 故居,言:‘ 祐 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余深爱此言。”
(3).题识;名称。北史·念贤传:“时行殿初成,未有题目,帝詔近侍各名之,对者非一,莫允帝心。 贤 乃为‘圆极’,帝笑曰:‘正与朕意同。’即名之。” 唐 李尚一 《开业寺碑》:“永言堂构,题目闕如。”
(4).试题;习题。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敏速:“须中书考试, 陟 令善书者三十人,各令操纸执笔,向席环庭而坐,俱占题目,身自循席,依题口授。” 宋 欧阳修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题目初出,中外羣臣皆欢然。” 冰心 《晚晴集·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今天, 王老师 给我们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
(5).为问题。 清 李渔 《意中缘·奸囮》:“这又是个难题目了,那有这许多盘缠到那里去。” 茅盾 《色盲》:“他觉得有些窘了。他很想抛开这个怪难以作答的题目。”
(6).主题;命题。 宋 杨万里 《红锦带花》诗:“后园初夏无题目,小树微芳也得诗。”红楼梦第三七回:“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人不做,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做一首。”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三:“‘跳舞剧’的题目,不适于我们今日的生活。”
(7).指话题。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谈话到十点钟,越谈越不精彩,因为题目不能集中,大家都感觉得精神上隔了一座墙,都不愿意尽量的发挥自己的意见。” 沙汀 《还乡记》三:“‘我们沟里,今年又抓去多少呢?’他接着问,决心换换题目。”
(8).借口;名义。 前蜀 贯休 《送卢舍人》诗之三:“报通三世 释迦 言,莫将 梁武 为题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姦璫柄国,方阴伺君子之隙,肆其詆排,而羣聚清谈,反予以钩党之题目,一网打尽。”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二:“一定是先晓得了自己,才借着这题目粘了拢来!”
(9).名堂;花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其间又有奸诈之徒,就这些贪爱上面,想出个奇巧题目来,做自家妻子不着,装成圈套,引诱良家子弟,诈他一个小富贵,谓之‘紥火囤’。” 沈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常常是一人手持盾牌单刀,一人使关刀或戈矛,照规矩练‘大刀取耳’‘单戈破牌’或其他有趣厮杀题目。”
(10).指迷信所说的命相。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世传《满江红》词云:‘……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禄,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不须採药访神仙,惟寡欲。’以为 朱文公 所作。余读而疑之,以为此特安分无求者之词耳,决非 文公 口中语。”
(11).见“ 题目正名 ”。
《漢語大詞典》:题目正名
戏曲用语。 元 明 杂剧和南戏的剧情提要。通常在结尾处用一联或二联对句,概括全剧主要关目,用末句写出此剧的全名,而此句的末三字或四字多为此剧的简称。如 马致远 《汉宫秋》,其结尾对句是“沉黑江 明妃 青塚 恨,破幽梦孤鴈 汉 宫秋”;又 如王子 一《误入桃源》其结尾对句是“ 太白金星 降临凡世, 紫霄玉女 夙有尘缘,青衣童子报知仙境, 刘晨 阮肇 误入 桃源 ”,这两处对句的末句“破幽梦孤鴈 汉 宫秋”、“ 刘晨 阮肇 误入 桃源 ”便是这两个杂剧各自的全称。而《汉宫秋》《误入桃源》便是其简称。在刊刻剧本时或把它放在剧前,或放在剧后。或称“题目正名”,或省称为“题目”或“正名”。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题目: 张秀才 应举往 长安 , 王贫女 古庙受飢寒;呆小二村□调风月,莽强人大闹 五鸡山 。”
《漢語大詞典》:名目
(1).称道;标榜。三国志·魏志·王粲等传论:“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 粲 等六人,最见名目。” 宋 沈作喆 寓简卷三:“三君、八俊之流,造为语言,以相名目。”
(2).名声。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父亲阿你坏风俗,枉了你清廉名目。”《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但是出身低微的, 贾公 又怕辱莫了 石知县 ,不肯俯就;但是略有些名目的,那个肯要百姓人家的养娘为妇。” 清 黄景仁 《游九华山放歌》:“谁知举笔点窜间,已使名山擅名目。”
(3).名称;名义。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不知五经之名目,而享儒官之禄。” 唐 孙鲂 《题金山寺》诗:“万古波心寺, 金山 名目新。” 宋 司马光 《乞罢免役钱依旧差役札子》:“窃虑聚敛之臣,犹依傍役钱,别作名目,隐藏宽剩,使幽远之人,不被圣泽。” 明 王九思 《端正好·春游》套曲:“做一个赏春名目,更有那几般儿品饌非俗。” 郁达夫 《空虚》:“统一、裁兵、废督,名目是好得很呀!”
(4).姓名。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布衣入馆:“朕於一时人才,苟得其名目,稍有自见,往往至于屡试,而治不加进,于是从而求所未试者,至於巖穴之士,庶几有称意焉。” 元 无名氏 《延安府》第二折:“撞见一个倚势的官人,説 葛彪 便是他名目。”
(5).命名。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 晁无咎 閒居……楼观堂亭,位置极萧洒,尽用 陶 语名目之。”原注:“一无‘目’字。”
(6).结果;成就。 茅盾 《子夜》五:“依我看来,仿佛还是 学诗 将来会成点名目。”
《漢語大詞典》:名分
(1).名位与身分。庄子·天下:“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南朝 梁 何逊 《答丘长史》诗:“宿夕敦远游,名分乃异路。” 宋 岳珂 桯史·御名不联字:“其实去联文,尊王统,所以辨名分,示等威也。”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只因这三位主母,都是不曾正过名分的,大的説是大,小的又説是大,若还只封一位,就有无限的争端。” 沈从文 《顾问官》:“至于落在冷门的家伙,即或名分上是‘高参’、‘上校’,生活可就够苦了。”
(2).犹名义。《商君书·定分》:“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闻一多 《关于儒、道、土匪》:“在这种合作中,权利来了,他以儒的名分来承受;义务来了,他又以道的资格说,本来我是什么也不管的。”
《漢語大詞典》:名色
(1).有名的美色。指著名的美女。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 韩翃 ﹞邻有 李 将妓 柳氏 ……间一日,﹝ 李 ﹞具饌邀 韩 。酒酣,谓 韩 曰:‘秀才当今名士, 柳氏 当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
(2).名目;名称。 宋 汪应辰 《与周参政书》:“近户部行下,以今岁下半年赋,限七月内令以其他名色,先次兑那,起发一半。” 明 屠隆 《綵毫记·海青死节》:“[侍臣]请皇帝穿袍。[浄]这教做甚么名色?[侍臣]这教做滚龙袍。” 清 魏源 《筹鹾篇》:“又有南北两局员换给水程之费,三关委员截票放行之费,名色百出,不可胜臚。” 孙犁 《读〈蒲柳人家〉》:“至于‘三角’之作,或人扰乱其间,虽改朝换代,变化名色,皆为公式,不足谈也。”
(3).名义。《东周列国志》第五二回:“ 灵公 一心贪著 夏姬 ,把游幸当个名色,正是‘窃玉偷香真有意,观山玩水本无心’。”《天雨花》第二十回:“小姐自知难伉儷,名色夫妻过一生。”
(4).佛教语。五蕴(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之总称。《功德经》卷下:“絶诸名色,尽诸欲垢,斯等疾逮无量功德。” 唐 李邕 《东林寺碑序》:“众生可度,名色两忘。”
《漢語大詞典》:名头(名頭)
(1).名声。 元 杨显之《桃花女》第一折:“你的名头传播的远了,那算卦的人难道为这一个不著便不来要你算?”《水浒后传》第四回:“我们 梁山泊 上好汉,这个字儿原是极看得清的,不要坏了名头。”《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张老财》:“ 张老财 ,名头亮,脖子倒比脑袋胖。”
(2).由头;名义。《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胡生 假做扶他的名头,抱着 铁生 进帘内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万一他不明不白,不来周全此事,借我的名头,出了我偌多时丑,我如何做得人成?”
(3).名号;名称。《天雨花》第十四回:“想必我这名头,也是你举荐的了。”《老残游记》第十回:“请教这曲叫甚么名头,何以颇有杀伐之声?”
《漢語大詞典》:招帜(招幟)
(1).招旗。 郭沫若 《南冠草》第四幕:“左侧一座酒家,前有瓜架,着瓜甚多。招帜上标出‘憨憨泉’三字。” 郭沫若 《虎符》第五幕:“ 唐雎 右手持杖,左手执一白色相士招帜。”
(2).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 李大钊 《俄国大革命之影响》:“吾之东邻, 寺内 内阁之成立,即以是为招帜者也。”
《漢語大詞典》:金字招牌
(1).指商店用金粉涂字的招牌。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就有另一个人指着万盛的半新不旧的金字招牌说:‘近在眼前,就是替他们种的。’”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房角上高高地悬着一块金字招牌‘当’。”
(2).比喻在公众中信誉卓著者。 草明 《乘风破浪》第四章:“你们 老宋 是金字招牌,说到哪做到哪,做不到的就不说。”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沪江’是金字招牌,只要你答应担保,其馀的事我去办,在哪家银行开户头都行。”
(3).比喻冠冕堂皇的名义或称号。《孽海花》第二五回:“﹝ 珏斋 ﹞总算一帆风顺,文武全才的金字招牌,还高高挂着。” 鲁迅 《且介亭杂文·以眼还眼》:“他们就将‘民治’的金字招牌踏得粉碎,何况其他?”
《漢語大詞典》:虚名
(1).与实际不符的声誉。鹖冠子·度万:“虚名相高,精白为黑。” 汉 徐干 中论·亡国:“ 莽 之为人也,内实姦邪,外慕古义,亦聘求名儒,徵命术士……徒张设虚名以夸海内, 莽 亦卒以灭亡。” 宋 秦观 《财用上》:“ 晋 人 王衍 者,口不言钱而指以为阿堵物,臣窃笑之,以为此乃姦人故为矫亢,盗虚名於暗世也。” 茅盾 《八十自述》诗:“忽然已八十,始愿所未及。俯仰愧平生,虚名不副实。”
(2).没有实际内容或与实际内容不合的名称、名义等。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卫君 入朝於 周 , 周 行人问其号,对曰:‘诸侯 辟疆 。’ 周 行人却之曰:‘诸侯不得与天子同号。’…… 仲尼 闻之曰:‘远哉禁偪,虚名不以借人,况实事乎!’”《文选·古诗〈明月皎夜光〉》:“良无盘石固,虚名復何益。” 吕延济 注:“言其心不固如磐石,虚有朋友之名,復何益也。” 宋 司马光 《论夏竦谥第二状》:“议者将以謚为虚名,何害借人。”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有实权而不能用,则不得窃皇帝之虚名也。”
(3).犹空言。战国策·韩策一:“ 公仲 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 秦 也;以虚名救我者, 楚 也。恃 楚 之虚名,轻絶强 秦 之敌,必为天下笑矣。’”吕氏春秋·审应:“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 宋 苏轼 《淡轩铭》:“其自谓丛林之一害,岂虚名也哉。” 明 刘基 《郁离子·八骏》:“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漢語大詞典》:无名(無名)
(1).没有名声,声名不显于世。国语·晋语一:“为人子者,患不从,不患无名。” 汉 严忌 《哀时命》:“时曖曖其将罢兮,遂闷叹而无名。” 唐 白居易 《初入峡有感》诗:“常恐不才身,復作无名死。”
(2).不追求名声。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明 夏完淳 《秋怀》诗之三:“静观百岁间,无名以为準。”
(3).没有名称;没有名字。汉书·扬雄传下:“无主无名,要合《五经》;苟非其事,文不虚生。”晋书·卞壸传:“寄命於他人之门,埋尸於无名之冢。”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岳州》:“﹝吏﹞曰:‘送堂之牓在此,可自寻之。’因出视, 俊 无名。” 巴金 《军长的心》:“为了上个月那个攻占无名高地的战斗,他整整忙了一个多月。”
(4).没有名义,没有正当理由。史记·淮阴侯列传:“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寧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而讨之无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老夫愚不揣,劝将军自忖裁:旌旗且慢来,兵出无名道路猜。”
(5).道家称天地未形成时的状态为“无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弼 注:“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清 黄鷟来 《陈青庭以萤火诗远寄索和次韵》之五:“欲问化生何自始,直穷天地到无名。”参见“ 无名之朴 ”。
(6).指无名火。《封神演义》第七十回:“道心推在汪洋海,却把无名上脑来。”
(7).莫可名状。 丁玲 《松子》:“可是眼泪受一种无名的抑制,流不出来。”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到了车站……才知从 波士顿 到 梦野 是要经过 沙穰 的,我忽然起了无名的怅惘。”
(1).道家指天地形成前的状态。名,名称,概念。老子:“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王弼 注:“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2).不露名迹。庄子·庚桑楚:“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 成玄英 疏:“履道而为於分内者,虽行而无名迹也。”
《漢語大詞典》:无名之朴(無名之樸)
亦作“ 无名之璞 ”。
(1).道家谓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唐 元稹 《镇圭赋》:“苟能据於道而依於德,亦可以执无名之璞而逍遥乎大庭。”
(2).未出名的璞玉。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 晋 傅玄 《赠扶风马钧序》:“又 马氏 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漢語大詞典》:参军(參軍)
(1).官名。 东汉 末始有“参某某军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简称“参军”。 晋 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沿至 隋 唐 ,兼为郡官。 明 清 称经略为参军。
(2). 唐 宋 时“参军戏”的脚色名。 唐 李商隐 《骄儿诗》:“忽復学参军,按声唤苍鶻。” 清 黄景仁 《十四夜宴程澂江学使者座》诗:“又是当场一辈人,参军苍鶻纷成队。”参见“ 参军戏 ”。
(3).参加军队。 丁玲 《杜晚香·作媳妇》:“抗 美 援 朝 , 晚香 还来不及懂得这个新名词, 李 家的小儿子就报名参军了。”
(4).猿和猪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猿,一名参军。”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猪》:“猪,一名参军。”
《漢語大詞典》:参军戏(參軍戲)
流行于 唐 宋 时的一种表演形式。原称“弄参军”。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渊源于 秦 汉 的俳优, 宋 时也称为杂剧,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 晚唐 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所谓参军,便是戏中的正角,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两者相互问答,其作用则调谑讽刺,兼而有之。”参阅文献通考·乐二十
《漢語大詞典》:名下
(1).名义之下。谓属于某人或与某人有关。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行下状》:“虽契勘得逐户名下见欠各只是二百贯以下。”《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汪知县 公报私仇,借家人 卢才 的假人命,装在我名下,要加小小死罪。”《廿载繁华梦》第一回:“便把名下的产业,都糊混写过别人,换了名字。”
(2).用作同位语。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八:“ 王工作员 来了,要找个能热心给大家办事的人,村长就找到我名下。”
(3).犹属下。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先时从公挨转,虽非外衙门选择,委任尚可观也。而逆 贤 尽行斥退,信用自己名下。”
(4).盛名之下。谓享有盛名。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赠王定国》:“名下难为久,丑好随手翻。”儒林外史第二九回:“都是名下先生,小弟也注有些经书,容日请教。”
(5).指享有盛名之士。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秋芙传》:“ 秋芙 既自命酒人,又自矜名下,睥睨餘子,旁若无人。”《轰天雷》第四回:“ 史圭 兄当今名下,这首允推絶作。”
《漢語大詞典》:望子
(1).店铺前悬挂的招帘。一般多指酒旗。 清 翟灏 通俗编·器用:“广韵:‘青帘,酒家望子。’按今 江 以北,凡市贾所悬标识,悉呼望子。讹其音,乃云幌子。”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秋:“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元 郑廷玉《看钱奴》第四折:“开开门面,挑起望子,看有甚么人来。”《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卖酒门前收望子,茶坊舖店尽皆惊。”
(2).犹幌子。比喻进行某些活动所凭借的名义。《水浒传》第四五回:“本待要声张起来,又怕邻舍得知笑话,装你的望子。”
《漢語大詞典》:标榜(標榜)
亦作“ 标牓 ”。亦作“ 标搒 ”。
(1).夸耀;称扬。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搒,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堂堂 孔明 ,基宇宏邈……标牓风流,远明 管 乐 。”宋史·宦者传三·梁师成:“ 师成 实不能文,而高自标牓,自言 苏軾 出子。” 清 曹寅 《竹村大理寄洋茶滇茶二本》诗:“由来子墨轻标榜,玉茗风流絶世稀。”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三:“他以为作家的成名都仗着巴结出版家与彼此互相标榜。”
(2).谓提出某种好听的名义加以宣扬。如:标榜自由。
(3).揭示;品评。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谢镇西 少时,闻 殷浩 能清言,故往造之。 殷 未过有所通,为 谢 标榜诸义,作数百语。”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郎官员数:“考一时标榜,未必尽当,然十六人者后皆不显,视今日员数,多寡不侔如是。”
(4).上面题写文字作为标志的木牌。太平御览卷五一九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许逊 少孤,不识祖墓,倾心所感,忽见祖语曰:‘我死三十餘年,於今得正葬,是尔孝悌之至。’因举标牓曰:‘可以此下求我。’” 唐 柳宗元 《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萝葛绵瓦甍,莓苔侵标榜。”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余亦在席上命门人 杨蓉裳 仿之,《咏钱》云:‘…… 萧 库悬标牓, 吴 宫卫甲戈。’”
(5).题写或张贴告示。陈书·宣帝纪:“并勒内外文武车马宅舍,皆循俭约,勿尚奢华。违我严规,抑有刑宪。所由具为条格,标榜宣示,令喻朕心焉。”
(6).指张贴的告示。 元 黄溍 《览元次山〈舂陵行〉有感近事追和其韵》:“赤日纷按行,人马同时疲。连阡见标牓,不救飢与羸。”
《漢語大詞典》:名义(名義)
(1).名声与道义。韩非子·诡使:“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南史·袁粲传:“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沿袭:“人生所享厚薄,各有定分。世有以智力取者,自谓己能,往往不顾名义。” 清 恽敬 《前翰林院编修洪君遗事述》:“君之智力足以颠倒英豪,激扬权势,独於名义所在,一心专气以必赴之。”
(2).事物的名称和含义;事物立名的含义。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自序:“而《繁露》之书,事物名义,悉所研极。”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今人多诵高王观世音经,而莫能详其名义。” 徐特立 《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事物》:“ 毛主席 对于名义很注意,在 江西 强调说人民是主人,政府官吏是公仆,这把人民和政府的关系弄清楚了。”
(3).名分;身分,资格。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严子陵 ﹞知 光武 为帝胄之英,名义甚正,所以激发其志气,而导之以除兇剪逆。”明史·太祖纪赞:“修人纪,崇风教,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 老舍 《善人》:“ 穆女士 给她的名义是秘书。按说有这个名义,不给钱也满下得去。”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船抵 西雅图 之前一两天,他们曾用全体名义,写一篇勉励 中国 学生为国家争气的话,揭贴在甲板上。”
(4).形式,表面。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六章四:“《扫荡报》本来是复兴社的机关报,但在名义上是属于行营政训处的。”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名义上虽说是一个市镇,而居民却不到一百家。”
《漢語大詞典》:假名
(1).假借名义。后汉书·邳彤传:“又卜者 王郎 、假名因埶,驱集乌合之众,遂震 燕 赵 之地。”
(2).虚名。 唐 李涉 《却归巴陵途中走笔寄唐知言》诗:“猥蒙方伯怜飢贫,假名许得陪诸宾。”
(3).化名。指不是原有的或已流行的名字。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同道中人,却用假名夹杂着真名,印出公开信来骂我。”
(4).佛教语。谓不能反映实际的概念、语言。佛教认为世界万有及其差别,均是主观上的“假名”所安立的。 隋 慧远 大乘义章一:“诸法无名,假与施名,故曰假名。如贫人假称富贵。” 唐 惠能 《坛经·定慧品》:“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唐 独孤及 《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赞序》:“诸法生於假名,非智无以调伏。” 清 龚自珍 《妙法莲花经四十二问》:“佛不坏假名而説真相。”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万物从假名看来是不真,执着假名构画出来诸法自性当然是空。”
(5). 日本 文字所用的字母叫假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借用汉字楷书偏旁的叫片假名,草书的叫平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