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蜕(遺蜕)
(1).蜕皮。《花月痕》第五二回:“故人麟阁千秋重,遗蜕蝉吟一殻轻。”
(2).遗弃形骸。指尸解;仙逝。 明 汤显祖 《〈刘大司成文集〉序》:“上追 洪厓 驂鸞之跡,下睨 仙严 遗蜕之处。”
(3).僧、道认为死是遗其形骸而化去,故称其尸体为“遗蜕”。 明 宋濂 《万寿宫住持提点张公碑铭》:“后三日,奉遗蜕焚於 石子冈 ,执紼从者至数千人。” 清 黄宗羲 《吴山益然大师塔铭》:“尝过 武林 石屋寺 ,毘卢阁中有僧遗蜕,师谓寺僧曰:‘此我前身也。’” 鲁迅 《二心集·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但作者一转方向,则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何况神仙的遗蜕呢,《张资平全集》还应该看的。”
(4).遗迹;遗留物。 郭沫若 《潮集·游里加湖》:“湖尚在群山之中,盖是死火山口之遗蜕。”
(5).指化石。 严复 天演论·察变按语:“而矿事日闢,掘地开山,多得古禽兽遗蜕,其种已灭,为今所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夫石灰为动物之遗蜕,石墨为植物之槁株,设无生物存,何得有是?”
《漢語大詞典》:蜕壳(蜕殼)
(1).犹蜕皮。 元 方回 《初夏》诗之四:“新蝉初蜕壳,穉菊始分椏。”参见“ 蜕皮 ”。
(2).指遗骸。 前蜀 贯休 《闻赤松舒道士下世》诗:“蜕壳埋金隧,飞精驾锦鸞。”
分類:蜕皮遗骸
《國語辭典》:蜕皮(蛻皮)  拼音:tuì pí
节肢动物和部分爬虫类,在生长的过程中,将原有的外骨骼脱落,另由表皮分泌新骨骼的现象。主要受激素调节,可使形体不断变大,而其次数则随种类及个体生理状态而异。
《漢語大詞典》:退皮
(1).犹蜕皮。 清 蒲松龄 《农桑经·补蚕经·饲养》:“无论至老不齐,且眠蚕被桑久盖,以渐不能退皮,大眠后必多游走。”
(2).指蛇、蚕等脱下的皮。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细纹薄影,是为蛇退皮。”《歧路灯》第六一回:“两堆鼢鼠皮,几条蛇退皮。”
分類:蜕皮
《國語辭典》:三眠  拼音:sān mián
蚕自出生至成蛹,蜕皮三次。蜕皮时,不食不动,呈睡眠状态,称为「三眠」。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北蚕三眠,南蚕俱是四眠。眠起饲叶,各要及时。」
《國語辭典》:蚕眠(蠶眠)  拼音:cán mián
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其状如眠,故称为「蚕眠」。唐。包何 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诗:「几处折花惊蝶梦,数家留叶待蚕眠。」
《漢語大詞典》:眠蚕(眠蠶)
蜕皮时进入休眠状态的蚕。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陇东郡公侯莫陈君夫人窦氏墓志铭》:“室委眠蚕,衣留画雉。”
《漢語大詞典》:头眠(頭眠)
蚕在生长过程中,第一次蜕皮前不食不动的现象,称“头眠”。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一:“渐渐变色,随色加减食。至纯黄,则不饲。是谓头眠,不以早晚抬过。”
《國語辭典》:初眠  拼音:chū mián
蚕生若干时后,身体不动亦不食,称为「初眠」。
《國語辭典》:三眠  拼音:sān mián
蚕自出生至成蛹,蜕皮三次。蜕皮时,不食不动,呈睡眠状态,称为「三眠」。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北蚕三眠,南蚕俱是四眠。眠起饲叶,各要及时。」
《漢語大詞典》:再眠
指蚕第二次蜕皮时的不食不动状态。 唐 张籍 《江村行》:“桑林椹黑蚕再眠,妇姑採桑不向田。” 宋 秦观 《蚕书·时食》:“﹝蚕生﹞九日,不食一日一夜,谓之初眠。又七日再眠如初。”参见“ 三眠 ”。
《國語辭典》:三眠  拼音:sān mián
蚕自出生至成蛹,蜕皮三次。蜕皮时,不食不动,呈睡眠状态,称为「三眠」。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北蚕三眠,南蚕俱是四眠。眠起饲叶,各要及时。」
《漢語大詞典》:换毛
脱毛;脱角;蜕皮(壳)例如:鸟类一年换一或二次羽毛。
《國語辭典》:家蚕(家蠶)  拼音:jiā cán
动物名。一种在家庭中常饲养的昆虫。幼虫呈灰白色,吃桑叶,蜕皮四次,吐丝做茧,变成蛹,蛹变成蚕蛾。成蛾在交尾产卵后即死去。幼虫所吐的蚕丝为纺织的重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