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获 → 穫獲获”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得罪  拼音:dé zuì
1.犯罪。唐。刘长卿〈负谪后登干越亭作〉诗:「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
2.冒犯、触怒。《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做孙子的又不曾得罪叔公,为甚么要打我?」《红楼梦》第三二回:「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诗经。小雅。雨无正》:「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3.向人对不起的客套话。《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郭排军吃他相问得无言可答,只道得一声:『得罪!』」
《國語辭典》:得过(得過)  拼音:dé guò
衣食无缺,生活过得去。宋。赵长卿如梦令。居士年来懒散〉词:「身外更无求,只要夏凉冬暖。美满,美满,得过何须积趱。」
《國語辭典》:得过且过(得過且過)  拼音:dé guò qiě guò
勉强能维持生计,或形容苟且偷安,不求上进。《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四出》:「(婆):『孩儿,我听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过且过,出去做甚的?』」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五。寒号虫》:「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國語辭典》:负罪(負罪)  拼音:fù zuì
身负罪恶。《书经。大禹谟》:「负罪引慝,祇载见瞽瞍。」
《國語辭典》:坐罪  拼音:zuò zuì
获罪、入罪。《辽史。卷八二。耶律隆运传》:「身殁之后,不肖子坐罪籍没。」《金史。卷一○九。陈规传》:「广开言路以求至论,虽狂妄失实者亦不坐罪。」也作「坐法」。
《國語辭典》:负累(負累)  拼音:fù lěi
连累。《水浒传》第三回:「大郎可把索来绑缚我三个出去请赏,免得负累了你不好看。」
《漢語大詞典》:致罪
构成其罪;获罪。国语·晋语二:“吾不忘也,抑未有以致罪焉。”辽史·李澣传:“ 澣 本非负恩,以母年八十,急於省覲致罪。”
《漢語大詞典》:负谴(負譴)
获罪;被谪。 唐 陈子昂 《为义兴公求拜扫表》:“然臣之负谴,实陷无辜;吏议不明,以投魑魅。” 唐 戎昱 《赠别张驸马》诗:“一朝负谴辞丹闕,五年待罪 湘江 源。”宋史·谢德权传:“臣久领京务,颇虑中外观听,谓臣负谴外迁,愿稍进其秩。”
分類:获罪
《漢語大詞典》:取戾
获罪;受谴责。左传·文公四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福寿’二字,犹可窃以自娱;‘斯文在兹’四字,万难干以取戾。”
分類:获罪谴责
《漢語大詞典》:贻咎(貽咎)
获罪。宋史·高宗纪八:“继此者宜尽心乃职,毋合党缔交,败乱成法,当谨兹戒,毋自貽咎。”
分類:获罪
《漢語大詞典》:贻殃(貽殃)
(1).留下祸患。晋书·慕容暐载记:“尸禄貽殃,负乘招悔。”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石亨奸党:“忠良解体,义士痛心,流毒生灵,貽殃兆庶。”《东周列国志》第四五回:“谚云:‘一日纵敌,数世貽殃。’若不击 秦 ,何以自立?”
(2).获罪。 明许三阶《节侠记·直谏》:“非虚誑,速乘时反正,莫自貽殃。”
《國語辭典》:获咎(獲咎)  拼音:huò jiù
得罪。如:「言多必失,难免获咎。」
分類:获罪
《漢語大詞典》:贻戾(貽戾)
获罪。南齐书·王奂传:“外饰廉勤,内怀凶慝,貽戾乡伍,取弃衣冠。”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中:“沉湎而不知申兮,终或已以貽戾。”
分類:获罪
《漢語大詞典》:婴罪(嬰罪)
犹获罪。后汉书·范滂传:“昔 叔向 婴罪, 祁奚 救之,未闻 羊舌 有谢恩之辞。”
分類:获罪
《漢語大詞典》:婴衅(嬰釁)
获罪。 宋 秦观 《自作挽词》:“婴衅徙穷荒,茹哀与世辞。”
分類:获罪
《國語辭典》:待罪  拼音:dài zuì
1.等待处置、等待责罚。《汉书。卷八一。匡张孔马传。匡衡》:「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汉书。卷七六。赵尹韩张两王传。韩延寿》:「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
2.古代官吏常恐不胜其职而获罪,故以此为官吏任职自谦之辞。《史记。卷一○○。季布栾布列传。季布》:「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儒林外史》第八回:「我本无宦情,南昌待罪数年,也不曾做得一些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