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准折  拼音:zhǔn zhé
折算、抵偿。《水浒传》第四四回:「三人酒至半酣,计算了酒钱,石秀将这担柴也都准折了。」《红楼梦》第六五回:「趁如今我不拿他们取乐作践准折,到那时,白落个臭名,后悔不及。」也作「准赎」、「准算」、「准折」。
《漢語大詞典》:折纳(折納)
唐 时实行两税法,称按钱折价交纳粟帛为折纳。 宋 时亦称以产业偿还官欠。参阅旧唐书·食货志二、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漢語大詞典》:折帛
南宋 初将上供、和买、夏税绸绢改为折价输钱,称为折帛。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自漕司造船、督府犒军而酒价十倍,和买、折帛行而民有二赋。”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宋齐丘:“所谓和买、折帛,尤为名不正而敛最重。”参阅宋史·食货志上三
《漢語大詞典》:折支
(1).折价支付的税款。 宋 范仲淹 《与尹师鲁书》:“折支已差人 许州 般取,到即走报。”
(2).弯腰。支,通“ 肢 ”。《旧唐书·张柬之传》:“扇动酋渠,遣成朋党,折支諂笑,取媚蛮夷。”
《國語辭典》:折挫  拼音:zhé cuò
1.受到挫折。《韩非子。八说》:「甲兵折挫,士卒死伤。」《红楼梦》第八○回:「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乾血之症。」
2.为难。《红楼梦》第八○回:「香菱正因金桂近日每每的折挫他,不知何意,百般竭力挽回不暇,听了这话,忙往房里来取。」
《國語辭典》:折色  拼音:zhé sè
1.租税折算金钱。《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十七年,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秋租。于是谓米麦为本色,而诸折纳税粮者,谓之折色。」也作「折徵」。
2.银子的成色。《警世通言。卷三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折色短少,不能足数。」
《漢語大詞典》:推盘(推盤)
旧时称商人将自己商店中全部财产折价让与他人经营。
《漢語大詞典》:金花银(金花銀)
指 明 清 赋征米谷折价上缴的银两。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又 浙江 等处,每岁夏秋麦米,共折银一百万有奇,即国初所谓折粮银,今所谓金花银是也。”明史·食货志二:“ 南畿 、 浙江 、 江西 、 湖广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米麦共四百餘万石,折银百万餘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亦省称“ 金花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今天下漕粟之费,数百万有奇,而上供御用者,名为金花,亦四百万有奇。”清史稿·世祖纪二:“国用浩繁,兵餉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
《漢語大詞典》:折征(折徵)
旧时谓实物赋税折价征收银钱。宋史·食货志上二:“本路蚕桑数少,而金价颇低。今折徵,绢估少而伤民,金估多而伤官。” 明 王琼 《双溪杂记》:“旧额漕运 南京 米四百餘万石,俱改折徵每石银二钱五分。”
《国语辞典》:本色银(本色银)  拼音:běn sè yín
清时收租,按米粮的成色折价徵收的,称为「本色银」。《六部成语注解。户部》:「本色银:色,乃米之成色也,漕米有应徵实米者,有应按成色折价徵收者,此项折价之本色银。」
《漢語大詞典》:强折贱买(强折賤買)
谓强迫折价,便宜买进。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二年:“又詔发州郡材木文石,部送京师。黄门常侍輒令谴呵不中者,因强折贱买,仅得本贾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