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髓腔  拼音:suǐ qiāng
1.骨中的腔隙,内含骨髓,可以减轻骨的重量,而使之运动灵活。
2.在牙齿中心的空管状空隙,含有牙髓。分根管及髓室二部分。
《国语辞典》:骨髓炎  拼音:gǔ suǐ yán
病名。因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入侵骨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股骨、胫骨的关节附近。一般的症状是发烧,发炎的部位红肿、灼热、疼痛等。
《国语辞典》:剥肤椎髓(剥肤椎髓)  拼音:bō fū zhuī suǐ
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残酷的压迫、剥削。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而公承死亡之后,掇拾之馀,剥肤椎髓,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也作「剥肤锥髓」。
《国语辞典》:剥肤锥髓(剥肤锥髓)  拼音:bō fū zhuī suǐ
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残酷的压迫、剥削。宋。司马光〈遗留物第二劄子〉:「我辈剥肤锥髓以供赋敛,而浩浩入群臣之家,如泥沙不惜。」也作「剥肤椎髓」。
《国语辞典》:槌骨沥髓(槌骨沥髓)  拼音:chuí gǔ lì suǐ
敲碎骨头,沥乾骨髓。形容极残酷的剥削。宋。陆九渊〈与宋漕书〉:「贪吏并缘,侵欲无艺,槌骨沥髓,民不聊生。」
《国语辞典》:淋巴球  拼音:lín bā qiú
一种存于淋巴组织、骨髓、血液中的白血球,不具吞噬作用,有制造抗体、免疫反应、对抗微生物、抑制肿瘤等作用。
《国语辞典》:血红素(血红素)  拼音:xiě hóng sù
红血球内的带氧色素。自骨髓的红血球母细胞中形成后并入红血球中。也称为「血色素」。
《漢語大詞典》:伐毛换髓
削去旧的毛发,换去旧的骨髓。比喻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 明 梅禹金 《昆仑奴》第四折:“你此去伐毛换髓,变姓逃形,我何处会得你着。”参见“ 伐毛洗髓 ”。
《國語辭典》:伐毛洗髓  拼音:fā máo xǐ suǐ
清除毛发、洗清骨髓。比喻涤除垢秽,脱胎换骨。见《太平广记。卷六。东方朔》。清。黄景仁 浴汤泉诗:「我来正值春雨后,桃花浅涨方萦纡;伐毛洗髓欠福命,尘土肠胃聊湔除。」
《漢語大詞典》:黄骨髓
含有很多脂肪细胞的黄色骨髓,存在于成年人长骨的骨腔内。
《漢語大詞典》:红细胞
一种脊椎动物含有血红蛋白的血球,有助于氧的内部输送,在哺乳类动物中呈两面凹陷的圆盘,每毫升血中其数量达数百万之多,主要产自红骨髓中有核细胞的残遗留
脊椎动物血液中红色的细胞
成熟的无核的红血细胞
《國語辭典》:沦肌浃髓(淪肌浹髓)  拼音:lún jī jiá suǐ
渗透到肌肤、骨髓。语本《淮南子。原道》:「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后比喻感受深刻或受到深厚的恩惠。《朱子全书。卷一四。论语五。子曰回也章》:「今须且将此一段反复思量,涣然冰释,怡然理顺,使自会沦肌浃髓。」也作「浃髓沦肤」、「浃髓沦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