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绹纹(绹纹)  拼音:táo wén
一种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由波纹交错扭结成绳索的形状。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一九。周蟠虬盉》:「盖饰以虺,纯缘外著蟠虬,下为绹纹,而以麟为流,设提梁可以挈携。」
《国语辞典》:大丰簋(大丰簋)  拼音:dà fēng guǐ
西周初期的青铜器。器身四耳、方座,饰卷体夔纹,腹内壁有铭文七十六字,反映了西周初年的历史情况。也称为「天亡簋」、「朕簋」。
《国语辞典》:贝纹(贝纹)  拼音:bèi wén
贝壳上的纹路。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多采之,因指称瓷、铜等器皿上之贝壳之纹路。
《国语辞典》:重环纹(重环纹)  拼音:chóng huán wén
一种青铜器纹饰。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或多重,环的一端为角状。通行于西周中、后期。
《国语辞典》:蜡原型(蜡原型)  拼音:là yuán xíng
用蜡塑制成的器物原始模型。多用于青铜器的镕铸。
《国语辞典》:土范法(土范法)  拼音:tǔ fàn fǎ
在铸制青铜器时,先将黏土与砂混合烧成坚硬的模型,再将高温熔铜灌铸于模型内即成。这种铸造方法称为「土范法」。也称为「陶范法」。
《国语辞典》:陶范法(陶范法)  拼音:táo fàn fǎ
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复杂,铸造模型时需分块制作,而铸模的材料为泥土,且需烧烤成陶,这种铸造方法,称为「陶范法」。也称为「土范法」。
《國語辭典》:曶鼎  拼音:hū dǐng
西周青铜器。原器已佚,今仅存铭文拓本。记周王对曶的策命、曶和其他贵族进行的交易、诉讼等事项。曶鼎铭文对研究西周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漢語大詞典》:南公鼎
西周 初期青铜器。 清 道光 年间在 陕西省 岐山 礼村 出土,为 南公 之孙 盂 所造,故称。或称“盂鼎”。
《國語辭典》:蟠虺纹(蟠虺紋)  拼音:pán huǐ wén
虺,一种毒蛇。蟠虺纹指青铜器上像蟠屈小蛇的纹饰。
《國語辭典》:蟠夔纹(蟠夔紋)  拼音:pán kuí wén
夔,像龙形的独脚兽。蟠夔纹指古代青铜器、玉器等器物上屈曲缠绕的装饰花样。
《國語辭典》:蟠螭纹(蟠螭紋)  拼音:pán chī wén
螭,一种没有角的龙。蟠螭纹指古青铜器上像螭形蟠屈的纹饰。
《國語辭典》:散氏盘(散氏盤)  拼音:sǎn shì pán
西周后期散氏之盘,腹中有铭,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字,记载有关散、矢两国间和战割地的事,为我国古铜器中著称者,今藏于我国故宫博物院。
《漢語大詞典》:夔凤纹(夔鳳紋)
古代青铜器上的夔凤形纹饰。也称夔凤。参阅金石索·夔凤豆
《漢語大詞典》:交虬盦
周 代铸造的一种盛水用的青铜器。 宋 王黼 等《重修宣和博古图录》卷二十:“ 周 交虬盦,纯缘,外著以交虬。两耳作连环,所以便於提携,以圈为足,而器之中纯素,略无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