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灰陶  拼音:huī táo
新石器时代,出产于华北地区最为普遍的灰色陶器。此乃继彩陶仰韶文化之后出现,商周时期亦大量制造,汉代沿袭,多用为陪葬物。
《国语辞典》:红陶(红陶)  拼音:hóng táo
一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布于中国大陆东北、华北地区。质地光滑细致,有彩色花纹,色红,故称为「红陶」。
《国语辞典》:紫砂器  拼音:zǐ shā qì
一种胎质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所制成的无釉细陶器。由于其中含铁量的不同,而呈赤褐色、淡黄色或紫黑等色。为江苏宜兴最著名的陶制品。
《国语辞典》:紫砂陶  拼音:zǐ shā táo
一种含铁量高,胎质细而坚的无釉细陶器。由于含铁量的高低不同,故外观呈赤褐、米黄或紫黑等色。盛产于江苏宜兴,故又称宜兴紫砂陶。
分类:质细陶器
《国语辞典》:宜兴瓷(宜兴瓷)  拼音:yí xīng cí
宜兴县所出产的紫泥陶器。制作精美,名闻遐迩。
《国语辞典》:赤土陶器  拼音:chì tǔ táo qì
一种陶器。因成品呈赤褐色,故称为「赤土陶器」。石器时代即有制作,以希腊的塔纳格拉小像最富盛名。
《国语辞典》:绿釉陶(绿釉陶)  拼音:lǜ yòu táo
汉代陶器。因所著釉多为绿色,故称为「绿釉陶」。
《国语辞典》:辽三彩(辽三彩)  拼音:liáo sān cǎi
一种陶瓷艺品。辽代仿唐的三彩陶器,以辽宁缸瓦窑所产最精良。釉色以黄、绿、褐为主,制作技法以贴花、印花居多;也受磁窑刻划花装饰法影响。其中以皮囊壶、凤首壶、罗汉三彩塑像最著名。也称为「辽瓷」。
《国语辞典》:陶瓷器  拼音:táo cí qì
陶器与瓷器的总称。经陶土或瓷土用水和成浆,然后注浆于模型翻制成型,再置于空气中乾燥后经窑烧、施釉、著色彩饰,重新烧制而成。简称为「陶瓷」。
《国语辞典》:宋三彩  拼音:sòng sān cǎi
延续唐三彩的三彩陶器。使用釉色为淡黄、深绿、酱紫等色。器形较少,以枕、灯、盆等实用器物为主。
《國語辭典》:彩陶  拼音:cǎi táo
指新石器时代所制作的陶器。表面绘有彩色的图案。中国最早出土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國語辭典》: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拼音:níng kě yù suì,bù néng wǎ quán
(谚语)宁可如珍贵的玉器被击碎,也不愿如低贱的瓦片而得以保全。比喻人宁愿保全节操而死,也绝不苟且求活。《北齐书。卷四一。元景安传》:「景皓云:『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也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國語辭典》:泥胎儿(泥胎兒)  拼音:ní tāi ér
还没有烧制的陶器坯子。如:「那批泥胎儿正等著进窑烧制。」也称为「泥坯」。
《國語辭典》:泥胎  拼音:ní tāi
未加彩饰或镀金的泥塑偶像。《红楼梦》第三九回:「连忙进去,一看泥胎,吓的我跑出来了,活似真的一般。」
《漢語大詞典》:炻器
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种陶瓷制品。质地致密坚硬,跟瓷器相似,多呈棕色、黄褐色或灰蓝色。如水缸等。
《漢語大詞典》:埏蹂
反复捶击、踩踏制作陶器的粘土。引申指反复修改、锤炼诗文。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一:“诗人以诗主人物,故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