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好辩(好辯)  拼音:hào biàn
喜爱与人争辩。《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分類:喜欢辩论
《漢語大詞典》:三耳
(1).传说 隋 董慎 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 常州 秀才 张审通 掌书记。 慎 令为判,申天府。有黄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当。 慎 怒,以方寸肉塞其耳。 审通 再判之,后有天符来云,甚允当。 慎 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儿擘为耳,安于额上,曰:“塞君一耳,与君三耳,可乎?”后 审通 复活,觉额痒,涌出一耳,尤聪。时人笑曰:“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后即以此为典,谓人聪明颖悟,异于往常。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参阅 施元之 注 苏 诗引 宋 张君房 《脞说》
(2).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 先秦 名家诡辩论题之一。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漢語大詞典》:廷论(廷論)
(1).在朝廷上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下:“上善《穀梁》,后大儒 萧望之 等廷论二家同异,多从《穀梁》。由是《穀梁》学復兴。” 宋 陈亮 《王珪确论如何》:“诸公亦奋然并见其才,而无相媢之意,虽至於廷论之际,辩其所长,如数黑白,则诸公岂不各以自慰哉!”
(2).朝廷上的议论。 明 王世贞 《少保王公督府奏议序》:“下有不一之将心,而上有不一之廷论。”
《漢語大詞典》:论驳(論駁,論駮)
亦作“ 论駮 ”。
(1).辩论驳正。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其所论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餘篇。” 唐 陆贽 《卢翰刘从一门下中书侍郎平章事制》:“今百度伊始,六府载张,论駮是非,不可以不审;宣扬宪令,不可以不明。”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国家倣 唐 旧制,分建三省,凡政令之失中,赏刑之非当,其在中书,则舍人得以封还,其在门下,则给事得以论驳。”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九章:“而近世诸国之学者所引申所论驳,亦皆以此为论理之中心。”
(2).评论辩驳的奏章。新唐书·齐澣传:“论驳及誥詔皆援準古谊,朝廷大政必咨之,时号‘解事舍人’。”
《漢語大詞典》:坐狱(坐獄)
(1).指诉讼双方互相辩论。左传·襄公十年:“ 王叔 之宰与 伯舆 之大夫 瑕禽 坐狱於王庭, 士匄 听之。” 杜预 注:“狱,讼也。周礼: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故使宰与属大夫对争曲直。” 杨伯峻 注:“坐狱,两造对讼。亦单言曰坐。”
(2).入狱;坐监狱。 宋 赵叔向 《肯綮录·紫姑伸狱》:“﹝库官辈﹞初不知 飞 坐狱及死于除夕也。” 孙犁 《白洋淀纪事·秋千》:“你们村里就有过两位坐狱被杀的共产党员。”
《漢語大詞典》:廷辩(廷辯)
亦作“ 廷辨 ”。
(1).在朝廷上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 鋭身为救 灌夫 ……窃出上书。立召入,具言 灌夫 醉饱事,不足诛。上然之,赐 魏其 食,曰:‘东朝廷辩之。’”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六月:“执政中有论不同者,臣请与之廷辨。”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二年:“既而 準 入对,帝语及 冯拯 事, 準 抗辩,帝曰:‘若廷辩,失执政之体。’”
(2).指在公堂上辩论。新唐书·李义琰传:“ 李勣 为都督,僚吏惮其威, 义琰 独敢廷辨曲直, 勣 甚礼之。”
《漢語大詞典》:辨事
辩论事理。辨,通“ 辩 ”。孔丛子·公孙龙:“﹝ 平原君 ﹞明日谓 公孙龙 曰:‘公无復与 孔子高 辨事也。其人理胜於辞,公辞胜於理;辞胜於理,终必受絀。’”
《漢語大詞典》:飞钳(飛鉗)
亦作“ 飞箝 ”。 辩论的一种方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周礼·春官·典同“微声韽” 唐 贾公彦 疏:“云韽读为飞钳涅闇之闇者,谓《鬼谷子》《飞钳》《揣摩》之篇,皆言从横辨説之术。飞钳者,言察是非语,飞而钳持之。”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一:“文章巧傅会,智术工飞箝。” 章炳麟 《文学说例》:“策士飞箝之辩,宜与 宋 儒语録、近人演説同编一秩,见其与文学殊涂,而工拙亦异趣也。”
分類:辩论
《漢語大詞典》:辨讼(辨訟)
(1).辩论,争论。辨,通“ 辩 ”。荀子·正名:“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辨讼不决。”参见“ 辩讼 ”。
(2).争讼,诉讼。辨,通“ 辩 ”。 宋 曾巩 《刑部尚书制》:“尔尚体朕之心,折民以恕,使辨讼自息,而王政寖明,可不勉歟!”
《漢語大詞典》:辩讼(辯訟)
(1).辩论,争论。礼记·曲礼上:“分争辩讼,非礼不决。”一本作“ 辨讼 ”。汉书·龚胜传:“疾言辩讼,媠慢亡状,皆不敬。”
(2).判决诉讼案件。南史·何敬容传:“出为 吴郡 太守,为政勤卹人隐,辩讼如神,视事四年,政为天下第一。”
《漢語大詞典》:骋辩(騁辯)
亦作“ 骋辨 ”。 纵横辩论。《宋书·律历志下》:“天数差移,百有餘载,议者诚能驰辞骋辩,令南极非冬至,望不在衝,则此谈乃可守耳。” 宋 梅尧臣 《和许待制病起偶书》:“谈出古人非骋辩,诗成王化不言谗。”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上误拔擢至此,以不才斥去宜矣。使与众人骋辨取容, 安仁 不为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游学之士﹞或将取合世主,起行其言,乃復力斥异家,以自所执持者为要道,骋辩腾説,著作云起矣。”
分類:纵横辩论
《漢語大詞典》:文辩(文辯)
(1).能文善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范且 、 虞庆 之言皆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汉书·邹阳传:“ 阳 与 吴 严忌 、 枚乘 等俱仕 吴 ,皆以文辩著名。”北史·李锴传:“文辩为时所称,歷位中书侍郎。”
(2).指辩论的文章。 章炳麟 《与邓实书》:“故篇章无计簿之用,文辩非穷理之器,彼二短者,僕自以为絶焉。”
《漢語大詞典》:辩讼(辯訟)
(1).辩论,争论。礼记·曲礼上:“分争辩讼,非礼不决。”一本作“ 辨讼 ”。汉书·龚胜传:“疾言辩讼,媠慢亡状,皆不敬。”
(2).判决诉讼案件。南史·何敬容传:“出为 吴郡 太守,为政勤卹人隐,辩讼如神,视事四年,政为天下第一。”
《漢語大詞典》:辨对(辨對)
辩论答对。辨,通“ 辩 ”。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琐言者,多载当时辨对,流俗嘲謔,俾夫枢机者藉为舌端,谈话者将为口实。”
分類:辩论答对
《漢語大詞典》:驳异(駁異)
亦作“駮异”。
(1).驳杂歧异。后汉书·张奋传:“臣以为 汉 当制作礼乐,是以先帝圣德,数下詔书,愍伤崩缺,而众儒不达,议多駮异。”《宋书·礼志一》:“ 黄初 以来,诸儒共论正朔,或以改之为宜,或以不改为是,意取驳异,于今未决。”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石经:“ 后汉 明帝 时,公卿言五经駮异,请开 吕不韦 冢,是未焚前本。” 章炳麟 《訄书·哀焚书》:“何一人之言,而前后驳异如是也?”
(2).辩论不同意见。新唐书·窦参传:“然多与宰相驳异,数为排却,卒无以伤。”
《漢語大詞典》:铁舌(鐵舌)
(1).比喻擅长辩论的口才。 宋 王令 《答束孝先》诗:“间发辨经义,铁舌莫摩挫,高文忽下投,白日骇天堕。”
(2).刨子中的刨刀。 清 高静亭 《正音撮要·木器》:“铁舌:鉋心铁,木匠光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