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众口(衆口)
(1).众人的言论;舆论。战国策·秦策三:“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口所移,无翼而飞。”汉书·刘向传:“上内重 堪 ,又患众口之寖润,无所取信。” 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不是我痴心妄想千年调,只恐怕昔富今贫众口嘲。”
(2).众人之口。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各该官军家丁众口齐称,先年抚、道不扣粮餉,抚养军民。”
《國語辭典》:清议(清議)  拼音:qīng yì
对时政或政治人物的批评议论。《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张温传》:「艳性狷厉,好为清议。」
《漢語大詞典》:士论(士論)
士大夫间的评论、舆论。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 张九成 字 子韶 ,官至侍郎,为世儒所屈指。在 道山 时,先公得游其门,号 横浦先生 ,好禪学,士论或以为不醇尔。”
《漢語大詞典》:时情(時情)
(1).世情。魏书·阉官传·封津:“ 津 少长官闈,给事左右,善候时情,号为机悟。” 唐 陆龟蒙 《杂兴》诗:“时情重不见,却忆菖蒲花。” 宋 陈师道 《晦日》诗:“人老时情薄,春深花意微。”
(2).当时的舆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承天大志:“时情咸谓书成必有异擢,争求入局。”
《漢語大詞典》:观听(觀聽)
(1).看和听。 汉 扬雄 《太玄·释》:“次二,动于响景。测曰:动于响景,不足观听也。” 清 厉鹗 《三月十三日游清华寺》诗:“置身万松颠,心旷肃观听。”
(2).专指听。后汉书·马援传:“﹝ 援 ﹞闲於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 三辅 长者,下至閭里少年,皆可观听。”
(3).借指耳目。 清 唐甄 潜书·权实:“譬之优偶之戏,衣冠言貌,陈事辨理,无不合度,而岂其实哉!以娱人观听也。”
(4).看到和听到的;看的和听的人。韩非子·内储说上:“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 晋 左思 《蜀都赋》:“车马雷骇,轰轰闐闐,若风流雨散,漫乎数百里间,斯盖宅土之所安乐,观听之所踊跃也。” 宋 曾巩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变革因循,号令必信,使海内观听,莫不震动。”《好逑传》第十八回:“行查若此,似无可议;但县臣后任,只係耳闻,未经目击,不足服观听之心,一时难以定罪。”
(5).引申为舆论。后汉书·阴识传:“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宋 苏轼 《贺杨龙图启》:“伏审新改直职,擢司諫垣,传闻邇遐,竦动观听。”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徒以尊事 孔子 ,奉行儒术,崇饰观听,斯乃不得已而为之。”
分類:耳目舆论
《漢語大詞典》:物论(物論)
众人的议论,舆论。晋书·谢安传:“是时 桓冲 既卒, 荆 江 二州并缺,物论以 玄 勋望,宜以授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王黼 作相,请朝假归 咸平 焚黄,画舫数十,沿路作乐,固已骇物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 龚芝麓 尚书失节本朝,又娶 顾横波 夫人,物论轻之。”
《國語辭典》:时论(時論)  拼音:shí lùn
当时的舆论。唐。白居易〈牛僧孺监察御史制〉:「访诸时论,宜当朝选。」
《漢語大詞典》:清论(清論)
(1).公正的评论,亦指公正的舆论。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清论所不能復制,绳黑所不能復弹。”北齐书·陈元康传:“﹝ 陈元康 ﹞受纳金帛,不可胜纪,放责交易,徧于州郡,为清论所议。”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 高丞相 巖夫 自南渡执政在中书十餘年,无正言直諫闻於外,清论鄙之。”
(2).清雅的言谈。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徐干》:“清论事究万,美话信非一。”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向闻长啸月下,韵甚清激,私心奉慕,愿接清论。” 明 方孝孺 《奉俞大有先生》:“仲冬后上 金陵 ,明年回,必得往听清论,尽所欲言。”
(3).闲谈,谈天。 唐 韩翃 《题张逸人园林》诗:“花源一曲映茅堂,清论閒陛坐夕阳。”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朕尝见儒人谈兵,不过讲之於樽俎砚席之间,於文字则引 孙 吴 ,述形势皆閒暇清论可也。”
《漢語大詞典》:时议(時議)
当时的舆论。 唐 王勃 《别卢主簿序》:“吾儕服其精博,时议称其典要。” 宋 王安石 《还自河北应客》诗:“北人虽异论,时议或非疏。”明史·外国传二·安南:“ 騏 ( 马騏 )恣虐激变,罪尤重,而 谦 ( 弋谦 )实无罪,皆同论,时议非之。”
分類:当时舆论
《漢語大詞典》:外议(外議)
外界的舆论。新五代史·李存乂传:“及 崇韜 被族, 庄宗 遣宦官阴察外议以为如何。”宋史·陆佃传:“ 安石 惊曰:‘何为乃尔?吾与 吕惠卿 议之。’又访外议。”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杂志·投牒自祸》:“主司既闻外议,乃谋於众。”
分類:外界舆论
《國語辭典》:公义(公義)  拼音:gōng yì
公正的义理。如:「他好打不平,看到不合公义的事情,就会挺身而出。」《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法正传。法正》:「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漢語大詞典》:民听(民聽)
(1).民众的听闻。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2).引申指民众的舆论。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处士 豫章 徐稚 ……德行纯备,著于民听。”宋书·武帝纪下:“其有狱讼亏滥,改刑乖愆,伤化扰治,未允民听者,皆当具以事闻。”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骠骑让豫司二州表》:“虽仄影毗道,徇身赞德,朝徽不昭,民听具溢,岂非性力知限,鉴度有崖。”
(3).民众听从。左传·桓公二年:“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臣窃以钱文宜一,轻重大小宜均,则民听不疑,行用不惑。”
《漢語大詞典》:世论(世論)
(1).当时的舆论。晋书·庾冰传:“兄 亮 以名德流训, 冰 以雅素垂风,诸弟相率莫不好礼,为世论所重。” 宋 苏轼 《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诗:“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 鲁迅 《集外集拾遗·〈蜕龛印存〉序》:“予于 杜君 未相见,唯读其书,窃熹抱守遗阙,不以世论失其故常,有同志者,因序之云。”
(2).佛教称其他宗教、学派言论。 晋 法显 神僧传:“﹝ 佛图澄 ﹞身长八尺,风姿甚美,妙解深经,旁通世论。”
《漢語大詞典》:审音(審音)
(1).辨别音调。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 清 吴伟业 《八风诗·南风》:“ 师旷 审音吹不竞, 钟仪 怀土操谁传。”
(2).通晓诗的音韵。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六朝以来,黄钟瓦缶,审音者自能辨之。”
(3).审定字的读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
(4).谓识别清议之声、舆论之声。 金松岑 《心声》:“斯音也。号召众籟之喑噎,披豁群窍之聋瞶……有善审音者,入吾国,遘我士,可以悚然而退,不得曰国无人国无人矣。”
《漢語大詞典》:士议(士議)
士大夫的舆论、评价。新唐书·于志宁传:“ 志 寧 爱宾客,乐引后进,然多嫌畏,不能有所荐达也,为士议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