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梃击(梃擊)
(1).持棍棒殴击。也泛指以暴力攻击。《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去矣与会党为伍》:“则无政府革命,直以平民之力,梃击王庭,锄刈豪右兼并之家。”
(2).指晚 明 三案之一的梃击案。 万历 四十三年(1615年), 张差 手执木棍,闯进太子住的 慈庆宫 ,打伤守门太监。被执后供系 郑贵妃 ( 神宗 宠妃)手下太监 庞保 、 刘成 引进。时人怀疑 郑贵妃 欲谋杀太子。 神宗 与太子不愿深究,以疯颠奸徒为罪,杀 张差 于市,并毙 庞 、 刘 于内庭了案。史称“梃击”案。 清 陈睿思 《阅三朝要典》诗:“‘红丸’‘梃击’连‘移宫’,三案手翻乱廷平。”参阅明史·神宗纪、 清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三案
《漢語大詞典》:梃刃
棍棒和刀。 清 唐甄 潜书·利才:“况豪杰之身,家国倚之,而肯冒梃刃,婴木索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若以命自安,以分自守,百折而不移其志,此岂梃刃所能加乎?”
分類:棍棒
《国语辞典》:杖戟  拼音:zhàng jǐ
杖,棍棒。戟,由矛与戈组合而成的武器。杖戟皆为近距离冲杀时所用的武器。《战国策。秦策一》:「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
《漢語大詞典》:棒杀(棒殺)
用棍棒打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迁 顿丘 令” 裴松之 注引《曹瞒传》:“有犯禁者,不避豪彊,皆棒杀之。”
分類:棍棒打死
《漢語大詞典》:横梃
横持棍棒。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王钦若》:“ 绍兴 间,中丞 蒋继周 出守 宜城 ,用通判 周世询 议,欲以去岁旧粟支军食之半,羣卒恶其陈腐,横梃于庭,出不逊语。”
分類:棍棒
《漢語大詞典》:讯杖(訊杖)
(1).古代刑具。拷问囚犯的棍棒。新唐书·刑法志:“凡杖,皆长三尺五寸,削去节目。讯杖,大头径三分二釐,小头二分二釐。”明史·刑法志一:“笞,大头径二分七釐,小头减一分。杖,大头径三分二釐,小头减如笞之数。笞、杖皆以荆条为之,皆臀受。讯杖,大头径四分五釐,小头减如笞杖之数,以荆条为之,臀腿受。笞、杖、讯,皆长三尺五寸,用官降式较勘,毋以筋胶诸物装钉。”
(2).指夹棍。 清 魏裔介 《据实条奏疏》:“夹棍谓之讯杖。查得旧例一款,犯重罪赃证明白,抗拒不招者,众官员立明案验,方许刑讯。”
《國語辭典》:刑杖  拼音:xíng zhàng
责打犯人的棍棒。《福惠全书。卷一一。刑名部。词讼》:「刑杖夹拶之具,皆竹木为之。」
《国语辞典》:搥打  拼音:chuí dǎ
用手或棍棒敲打。如:「在父亲不断用力的搥打下,铁锁渐渐弯曲变形。」
《国语辞典》:花棒  拼音:huā bàng
1.一种民间舞蹈用的彩色短棒。参见「霸王鞭」条。
2.比喻好看而没有实际武艺的棍棒招式。《水浒传》第一○二回:「王庆不觉失口笑道:『那汉子使的是花棒。』」
《漢語大詞典》:杖楚
谓以棍棒拷打。楚,荆条做成的棒。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谐噱》:“ 柳冕 秀才性多忌讳,应举而同辈与之语有犯‘落’字者,则忿然见于词色。僕夫误犯,輒加杖楚。常语‘安乐’为‘安康’。”
《漢語大詞典》:棓击(棓擊)
(1).用棍棒击打。明史·吴兑传:“市者或潜盗所鬻马, 兑 使人棓击之。”
(2).攻击,抨击。 清 王鸣盛 蛾术编·壁中书有礼记兼经与记言之又有左传:“由此观之,壁中所得之数,以 刘歆 、 许慎 所説为正,至家语, 王肃 私定,借此作棓击 郑氏 张本,何足为凭?”
《漢語大詞典》:场杵(場杵)
场上脱粒用的棍棒之属。 清 曹寅 《泛舟虎丘观获得菊字》诗:“回舟看稻穗,岁事喜初熟。登登场杵鸣,靄靄茅簷簇。”
分類:脱粒棍棒
《漢語大詞典》:捶击(捶擊)
用棍棒敲打;敲打。汉书·陈馀传“吏榜笞数千” 唐 颜师古 注:“榜谓捶击之也。”晋书·愍怀太子遹传:“或有犯忤者,手自捶击之。”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譬如狗,虽被捶击,终不离主耳。”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五:“他把一只捏着拳头的手在桌上捶击着。”
《漢語大詞典》:鞠杖
古代打球的棍棒。金史·礼志八:“已而击毬,各乘所常习马,持鞠杖。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
分類:打球棍棒
《漢語大詞典》:朱蒜
顶端有蒜头状物的红漆棍棒。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七:“昔 徐温 子 知训 ,在 广陵 作红漆柄骨朵,选牙队百餘人,执以前导,谓之朱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