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互讦(互訐)
谓互相指责、揭发。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科道争为主考:“至癸巳冬,而纷纷互訐愈不休。”清史稿·穆宗纪一:“以侍郎 薛焕 、通政使 王拯 互訐,均予降调,并申诫臣工。”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这不是明明白白的么,报社收津贴,连同业中也互讦过,但大家都自称为公论。”
分類:指责揭发
《漢語大詞典》:讳讦(諱訐)
谓因顾忌而不敢直言揭发。 唐 李庾 《两都赋》:“人靡迷邦,士无讳訐,示收才而问书,上諫行而寃达。”
《國語辭典》:鲠讦(骾訐)  拼音:gěng jié
遇不平之事,直言攻击,不避权势,不从流俗。《新唐书。卷一七四。牛僧孺传》:「条指失政,其言鲠讦,不避宰相。」
《漢語大詞典》:探擿
审察揭发。三国志·魏志·和洽传“ 洽 同郡 许混 者, 许劭 子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周裴 《汝南先贤传》:“其探擿伪行,抑损虚名,则 周 之 单襄 ,无以尚也。”宋书·自序传·沈璞:“其閭里少年,博徒酒客,或财利争鬭,妄相诬引,前后不能判者, 璞 皆知其名姓,及巧诈缘由,探擿是非,各标证据。”
分類:审察揭发
《漢語大詞典》:谒过(謁過)
揭发罪过。韩非子·八经:“伍、官、连、县而邻,謁过赏,失过诛。”
分類:揭发罪过
《国语辞典》:擒奸摘伏  拼音:qín jiān tì fú
摘,揭发。擒奸摘伏指捉拿恶人,揭发隐藏的歹徒。《续古文苑。卷一九。碑志五。无名氏。唐莫州唐兴军都虞候兼押衙试鸿胪卿郑府君墓志铭》:「擒奸摘伏,抚弱遏强,井邑肃然。」也作「擒奸擿伏」。
《国语辞典》:拉老婆舌头(拉老婆舌头)  拼音:lā lǎo po shé tou
比喻搬弄是非,揭发人隐私。如:「做人要留点口德,不要到处拉老婆舌头。」也作「拉舌头」、「老婆腋舌」。
《国语辞典》:拆穿西洋镜(拆穿西洋镜)  拼音:chāi chuān xī yáng jìng
(谚语)比喻识破骗局,揭发真相。如:「他这种骗人的手段,并不高明,一下就被我们拆穿西洋镜了。」
《国语辞典》:摘伏发隐(摘伏发隐)  拼音:tì fú fā yǐn
揭发隐藏的不法情事。《醒世恒言。卷三九。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莅任之后,摘伏发隐,不畏豪横,不上半年,治得县中奸宄敛迹,盗贼潜踪,人民悦服。」
《国语辞典》:豁鼻子  拼音:huō bí zi
揭发秘密。如:「他喜欢豁鼻子、说八卦,所以大家都敬而远之。」
分类:揭发秘密
《漢語大詞典》:奏讦(奏訐)
上奏章揭发。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二年:“至是 敦逸 奏訐 安民 前语,谓‘ 安民 乃 苏辙 之党,平日议论,多主 元祐 ’, 安民 由是得罪。”
《国语辞典》:揭底牌  拼音:jiē dǐ pái
赌博时将底牌掀开,比喻揭发事物的内情。如:「大家都以为他是一个大善人,直到被人揭底牌之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个人口贩子。」
《国语辞典》:亮底儿(亮底儿)  拼音:liàng dǐ ér
揭发内情。如:「这件事瞒了大家这么久,现在也该亮底儿了吧!」
分类:揭发内情
《国语辞典》:小字报(小字报)  拼音:xiǎo zì bào
一种字体较小的墙报,是「大字报」的对称。内容多揭发隐私、互相攻讦。
《漢語大詞典》:告引
检举揭发。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 咸阳 。” 明 李东阳 《澹轩记》:“每勾稽戎籍,贫而当遣者,必为资送;或诬相告引,则力为辩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