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梆子腔  拼音:bāng zi qiāng
一种地方戏曲腔调。因演唱时以梆子加强节奏,故称为「梆子腔」。起于大陆地区的陕西,盛行于北方。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文词通俗易懂,使戏曲艺术更加群众化。简称为「梆子」。
《漢語大詞典》:单皮(單皮)
打击乐器名。因系单面蒙皮,故名。是戏曲及民间吹打乐中的重要乐器。戏曲乐队打击乐和管弦乐中用以指挥其它乐器,演员歌唱时辅助板按节拍。
《漢語大詞典》:粗十番
合奏乐名。纯用十种打击乐器合奏。又称素十番。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又扮灯船悬五色纱灯,打粗十番,绕场数迴下][浄]这是些富商大贾,衙门书办,却也热闹。”参见“ 粗细十番 ”。
《漢語大詞典》:粗细十番(粗細十番)
一种锣鼓与丝竹兼用的合奏乐名,起于 明 末,盛行 江 南,今仍流行于 福建 、 江苏 、 浙江 等地。十番即十番鼓,又称十番锣鼓,又有十不闲、十样锦等名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十番鼓﹞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鐃鈸、号筒,祇用笛、管、簫、絃、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谓。有《花信风》《双鸳鸯》《风摆荷叶》《雨打梧桐》诸名。后增星鈸器,輒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鐃之属,则为粗细十番。”
《漢語大詞典》:答腊鼓(答臘鼓)
古代 龟兹 、 疏勒 打击乐器之一,与羯鼓相类,以手指敲击。后传入中原。旧唐书·音乐志二:“答腊鼓,制广於羯鼓而短,以指揩之,其声甚震,俗谓之揩鼓。” 元 吴莱 《题唐明皇羯鼓录后赋歌》:“大声嘈嘈忽放肆,都曇答腊矧敢前。” 清 翟灏 通俗编·声音:“都曇答腊,本外蕃乐部,都曇似腰鼓而小,答腊即腊鼓,肖其声也。”
《漢語大詞典》:水钹(水鈸)
铜制的打击乐器。形似铙钹而叶片较薄,中央突出部分较小,发音松散。常用于戏曲、曲艺及民间吹打乐中。又叫水钗、荷叶。
《漢語大詞典》:水盏(水盞)
古代铜制的打击乐器。元史·礼乐志五:“水盏,制以铜,凡十有二,击以铁箸。”
分類:打击乐器
《國語辭典》:手磬子  拼音:shǒu qìng zi
佛教徒念经时,所持用的小磐。《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正说著,门外敲的手磬子响。」也称为「手击子」。
《漢語大詞典》:煞拍
打击乐器中的拍板。 清 张岱 陶庵梦忆·世美堂灯:“花盖亩餘,不用煞拍鼓鐃,清吹嗩呐应之。望花缓急为嗩呐缓急,望花高下为嗩呐高下。”
《漢語大詞典》:开台锣鼓(開臺鑼鼓)
指戏曲演出前合奏打击乐器。亦称闹场。比喻事情的开头。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一:“对于文化问题,我是门外汉,想研究一下,也方在开始。好在 延安 许多同志已有详尽的文章,我的粗枝大叶的东西,就当作一番开台锣鼓好了。”
《國語辭典》:九音锣(九音鑼)  拼音:jiǔ yīn luó
云锣的别名。参见「云锣」条。
《國語辭典》:铓锣(鋩鑼)  拼音:máng luó
乐器名,打击乐器。一种云南、广西等地民族的打击乐器,用特制的响铜铸成,面圆体厚,直径二十至三十公分。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执槌,音色浑厚洪亮。因锣脐突起成乳状(半球形),而又有乳锣、奶锣、包包锣之称。也称为「冬锣」。
《漢語大詞典》:锣鼓点儿(鑼鼓點兒)
指锣鼓等打击乐器敲击的声响和节奏。 赵树理 《三里湾·黄沙沟口》:“﹝青年男女们﹞用不高不低的嗓门,非正式地唱着本地的‘小落子戏’,另有个十五六岁的小男青年,用嘴念着锣鼓点儿给她们帮忙。”
《國語辭典》:鸣钟列鼎(鳴鐘列鼎)  拼音:míng zhōng liè dǐng
鸣钟为号,列鼎而食。形容生活奢侈豪华。唐。王绩〈与陈叔达重借隋纪书〉:「丰屋华榱,顾蓬蒿而徒眷。鸣钟列鼎,想藜藿而移交。」也作「击钟鼎食」。
《漢語大詞典》:木椌
古代打击乐器名。状如漆桶,中间有椎。雅乐开始时击之。《诗·周颂·有瞽》“鞉磬柷圉” 汉 郑玄 笺:“柷,木椌也。”参见“ 柷 ”。
《漢語大詞典》:两杖鼓(兩杖鼓)
打击乐器名。又称羯鼓。旧唐书·音乐志二:“羯鼓,正如漆桶,两手具击,以其出 羯 中,故号羯鼓,亦谓之两杖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