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旅骨
客死他乡者的尸骨。 宋 张耒 《寓陈杂诗》之十:“ 秦子 死 南海 ,旅骨还故墟。”
《漢語大詞典》:反根
返回本原。谓尸骨埋入地下。列子·天瑞:“ 黄帝 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卢重玄 解:“令神归乎真,形归乎地,向时之我,竟何在耶?”
《國語辭典》:枕骨  拼音:zhěn gǔ
颅腔与脊髓管的通道,在头颅后面正下方,为颅底的一部分。
《漢語大詞典》:冤骸
无辜死者的尸骨。 唐 徐彦伯 《比干墓》诗:“ 周发 次 商 郊,冤骸悲莫殣。”
《漢語大詞典》:哀丘
唐 元结 《哀丘表》载,其任 山南西道 节度参谋时,收战死者之尸骨,葬于 泌南 ,名为“哀丘”。
《漢語大詞典》:障骨
死于瘴荒之地的尸骨。障,通“ 瘴 ”。语本 唐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惊讹》:“望千山泪涟,愁肠凄断,江边障骨凭谁念?嘆孤臣梦悬。”
分類:尸骨
《漢語大詞典》:暴荒
谓尸骨暴露于荒野。 明 张煌言 《贻赵廷臣书》:“殊不知散兵者,悯斯民之涂炭;归隐者,念先世之暴荒。”
《漢語大詞典》:枯尸
干枯的尸骨。后汉书·郅恽传:“昔 文王 不忍露白骨……将军如何不师法 文王 ,而犯逆天地之禁,多伤人害物,虐及枯尸,取罪神明。”
分類:干枯尸骨
《漢語大詞典》:余胔(餘胔)
残剩在尸骨上的腐肉。宋史·五行志五:“ 建炎 元年, 汴京 大饥,米升钱三百,一鼠直数百钱,人食水藻、椿槐叶,道殣,骼无餘胔。”
《國語辭典》:析骸易子  拼音:xī hái yì zǐ
形容天灾人祸时,绝粮断炊的惨况。参见「易子析骸」条。《抱朴子。内篇。明本》:「或流血漂橹,积尸筑京,或刑坑降万计,析骸易子。」《魏书。卷一八。太武五王传。广阳王建传》:「前留元标据于盛乐,后被重围,析骸易子,倒悬一隅,婴城二载。」
《國語辭典》:析骸以爨  拼音:xī hái yǐ cuàn
分解人的骨骸来烧火作饭。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后用以形容战乱或灾荒时因粮尽援绝的悲惨困境。《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下。李华传》:「巡握节而死,非亏教也;析骸以爨,非本情也。」也作「析骨而炊」、「析骨以爨」。
《國語辭典》:掩骼埋胔  拼音:yǎn gé mái zì
掩埋腐烂的尸体。《礼记。月令》:「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琰传》:「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
《漢語大詞典》:业尸骸(業屍骸)
罪孽的尸骨。常用于自怨自詈。 元李行道《冤家债主》第二折:“我如今备棺槨将他殯,不知我这业尸骸又著那个收。”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你守着业尸骸学 庄子 鼓盆歌。”
分類:罪孽尸骨
《国语辞典》:抛尸露骨(抛尸露骨)  拼音:pāo shī lù gǔ
人死后尸骨未经埋葬,暴露在外。清。李渔《奈何天》第二一出:「问你讨一口好棺木,省得死在他家,盛在几块薄板之中,后来要抛尸露骨。」
《国语辞典》:没底棺材(没底棺材)  拼音:méi dǐ guān cái
比喻暴露尸骨。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二折:「冻饿倒的尸骸去那大雪里挺,没底的棺材谁共你争。」
分类:暴露尸骨
《国语辞典》:如蛆附骨  拼音:rú qū fù gǔ
蛆,食腐尸的虫子。「如蛆附骨」指像蛆一样吸食尸骨的养分。比喻纠缠趋附,难以袪除的恶势力。如:「黑道分子如蛆附骨般,向市场摊贩强索保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