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要證  拼音:yào zhèng
重要的證明。《书经。立政》:「三亳阪尹」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古书亡灭,既无要證,未知谁得旨矣。」
分類:要证证据
《國語辭典》:赃仗(贓仗)  拼音:zāng zhàng
用以證明贪污受贿的赃物。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既有赃仗,可怎生前官手里不结绝?」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现今俺船上,他撇下一把刀,便是赃仗了也。」也作「赃證」。
《國語辭典》:旁證  拼音:páng zhèng
正式證据以外可供参考的證据。
《國語辭典》:实證(實證)  拼音:shí zhèng
1.中医通常指病邪亢盛。如急性热病高烧、口渴、烦躁、无汗、便秘、苔黄乾燥、胸腹胀满、脉实有力等,或体内机能障碍引起的气血郁结、水饮、停痰、食积等症状。也作「实症」。
2.由科学实验或实地观察来證明假设的真实性。
《國語辭典》:人證  拼音:rén zhèng
诉讼时由證人的陈述事实以为證据,称为「人證」。《老残游记》第一八回:「白公又道:『所有以前一切人證,无庸取保,全行释放。』」
《漢語大詞典》:确据(確據)
真实可靠的证据。《好逑传》第九回:“侄女既要讨没趣到底,我便去访个确据来,看侄女再有何説!”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起赃》:“夫强盗,必须以贜为确据。” 邹鲁 《中国同盟会》:“凡反正之官,必将其官印文书,及具有永远降伏誓表,送到军队之前,始为反正之确据。”
《漢語大詞典》:信谳(信讞)
证据确凿的判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或夏月以盐醋拭器,使有酸咸之味,则所滴之血入器即凝,虽至亲亦不合,故滴血不足成信讞。” 清 林则徐 《严办烟案栽赃人犯片》:“当堂详细供指,使烟犯闻知,无可置喙,然后再向该犯追究鸦片来歷,以成信讞。”
《漢語大詞典》:申证(申證)
明白的证据。后汉书·邓骘传:“罪无申证,狱不讯鞠,遂令 騭 等罹此酷滥。” 李贤 注:“申,明白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神女:“检得 鲍庄 体有重伤,生以谋杀论死,备歷械梏;以 诸 未获,罪无申证,颂繫之。”亦指使证据明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者:“州佐泣诉:‘限期已满,归必就刑,禀白何所申证?’”
《國語辭典》:罪證  拼音:zuì zhèng
犯罪的證据。如:「罪證确凿」。
《國語辭典》:指證  拼音:zhǐ zhèng
指认證明。《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差了人径来拿他,那时你才出头指證,神鬼不觉。」
分類:证明证据
《漢語大詞典》:指供
审讯人员指定被告按主观性审判意图招供
证人指出案犯特征,提供有关证据。例如:指供是审判的一个重要环节。
《國語辭典》:孤證  拼音:gū zhèng
仅有一项證据。如:「孤證难明,请你务必参考其他资料,再下判断。」清。徐珂《清稗类钞。经术类。易寅村服膺王氏》:「本朝考据家精博者甚多,王氏率意改字,开咸、同以来单文孤證之病。」
分類:单一证据
《國語辭典》:有案可查  拼音:yǒu àn kě chá
留有纪录档可供查考。如:「这件事的原委,在相关单位有案可查。」
《國語辭典》:真凭实据(真憑實據)  拼音:zhēn píng shí jù
真实可信的證据。《官场现形记》第一五回:「后头一帮人,也是没有真凭实据的,看见前头的样子,早已誊寒。」
《國語辭典》:赃證(贓證)  拼音:zāng zhèng
用以證明贪污受贿的赃物。《红楼梦》第六一回:「现有了赃證,我只呈报了,凭你主子前辩去。」《老残游记》第一八回:「讯出此人的赃證,又多添一层凭据了。」也作「赃仗」。
分類:犯罪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