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经费(經費)  拼音:jīng fèi
1.经常的费用。《史记。卷三○。平准书》:「不领于天下之经费。」《新唐书。卷八。敬宗本纪》:「免京畿、河南青苗税,减宫禁经费。」
2.办事的费用。《宋史。卷一七九。食货志下一》:「祖宗置内藏库贮经费馀财。」《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不过经费无多,馆况是不见得很佳的。」
《国语辞典》:经费支绌(经费支绌)  拼音:jīng fèi zhī chù
办事的费用欠缺,不够支付。《文明小史》第二二回:「兄弟何尝不想开办工艺学堂,只因这省经费支绌。」
《国语辞典》:教育经费(教育经费)  拼音:jiào yù jīng fèi
凡教育活动所须支用的一切经费。
《漢語大詞典》:学粮(學糧)
(1).指求学的费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气义:“ 郭代公 年十六,入太学,与 薛稷 、 赵彦昭 为友。时有家信至,寄钱四十万,以为学粮。”
(2).指办学的经费。 宋 苏轼 《乞赐州学书板状》:“朝廷尊用儒术,更定贡举条法,渐復祖宗之旧,人人慕义,学者日众,若学粮不继,使至者无归,稍稍引去,甚非朝廷乐育之意。”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崇寧 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
《國語辭典》:事业(事業)  拼音:shì yè
1.做事、创业有成。《庄子。骈拇》:「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红楼梦》第五五回:「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
2.有条理、规模且有益于公众的事。如:「慈善事业」。
《國語辭典》:国用(國用)  拼音:guó yòng
国家支出的费用。《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
《國語辭典》:度支  拼音:dù zhī
开支。唐。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朝廷从其议,秋果倍收,岁省度支钱千三百万。」
《漢語大詞典》:学廪(學廩)
学校的经费。 元 吴师道 《池阳纪事》诗:“惟 池 学廩素赡丰,十夺七八归豪雄。”
分類:学校经费
《漢語大詞典》:国费(國費)
国家的经费。管子·八观:“课凶饥,计师役,观臺榭,量国费,实虚之国可知也。”东观汉记·东海恭王彊传:“王孙 顷王 肃 ,性谦俭……上縑万匹,以助国费。”后汉书·袁安传:“无缘復更立 阿佟 ,以增国费。”
分類:国家经费
《國語辭典》:学费(學費)  拼音:xué fèi
1.求学所需的费用。《文明小史》第三九回:「我本来就要出洋的,只请东翁借给我一千银子的学费,我明天就动身。」
2.学生缴纳的肄业费用,别于杂费、膳宿费等而言。
《國語辭典》:自费(自費)  拼音:zì fèi
费用由自己担负。《文明小史》第五七回:「人家留学的有官费的,有自费的,官费的还好,自费的却是苦不胜言。」
《漢語大詞典》:廨田
即公廨田。 隋 唐 时给各官署的田。所收地租充办公经费。北史·隋纪上:“六月丁卯,詔省、府、州、县皆给廨田,不得兴生,与人争利。”按,隋书·高祖纪下作“公廨田”。
《漢語大詞典》:公廨田
隋 唐 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 隋文帝 开皇 九年(公元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 唐 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 唐 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漢語大詞典》:校贯(校貫)
核点经费。 宋 惠演 《正定府龙兴寺铸铜像记》:“奄有封略不过千里,所调租庸不丰边备。校贯屡空於军实,筭口莫济於时须。”
分類:经费
《漢語大詞典》:廪费(廩費)
亦作“廪费”。 谓公用经费。 明 李东阳 《乐亭知县蒋原用墓志铭》:“岁所得,常廪费不足,则继以家槖。未常苟取,人信其廉。”
分類:公用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