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英吉利海峡(英吉利海峡)  拼音:yīng jí lì hǎi xiá
English Channel
海峡名。介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法国称为「拉芒什海峡」。宽一百八十公里,向东收缩呈锥状,通过多佛尔海峡连接北海,最窄处仅三十三点八公里,平均深度四十五至一百二十公尺,最深处一百七十二公尺。是国际航运要道,主要港口有朴资茅斯、南安普敦等。
《漢語大詞典》: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
法国在大洋洲的属地。在南太平洋中部。面积153平方千米。人口1.39万(1991年)。首府马塔乌图。产椰子、香蕉等。
《漢語大詞典》:瓦龙人
比利时的民族之一。另有少数分布在法国、美国等国。约410万人(1985年)。讲法语,少数说瓦龙语。多信天主教。主要从事采矿、冶金、机器制造、化学等工业。
《漢語大詞典》:羊脂球
短篇小说。法国莫泊桑作于1880年。普法战争中,普军占领卢昂城后,有九个“上等人”和妓女羊脂球结伴向勒阿弗尔港转移。马车途经多特镇时,一普军军官要羊脂球陪他过夜,否则全部旅客都将被扣。羊脂球坚决拒绝,但因奈何不得同车人的软硬兼施,只好就范。事后,同车人却对羊脂球倍加轻蔑。
《國語辭典》:野兽派(野獸派)  拼音:yě shòu pài
一种美术派别。二十世纪初在巴黎形成,以强烈单纯的色彩及誇张的线条来构成画面,把内在的情感极端放任的宣泄出来,企图表达对自然的主观感受。代表画家有马蒂斯、卢奥等。
《漢語大詞典》:冼星海
(1905-1945)作曲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曾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院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35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至延安,曾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苏联为在延安拍摄的影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后病逝于莫斯科。作有大合唱《黄河》《生产》等四部,歌曲《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五百余首以及交响曲《民族解放》、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
《漢語大詞典》:象征主义(象徵主义)
十九世纪末叶在 法国 兴起的颓废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其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真的、美的。要求用晦涩难解的语言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即所谓“象征”。 法国 象征派诗人以 马拉美 、 魏尔伦 等为代表;戏剧方面以 梅特林克 为代表;美术方面以 摩罗 为代表。 鲁迅 《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近来的 中国 戏是否象征主义,或 中国 戏里有无象征手法的问题,我是觉得很有趣味的。”
《國語辭典》:象徵主义(象徵主義)  拼音:xiàng zhēng zhǔ yì
西洋文学、艺术上,以主观推理或感情想像为内容,表现精神的超感觉意义的主义。最初是指西元一八八五年以来,源起于法国文学反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剧等层面的艺文活动,后扩至绘画和戏剧等层面。主张用隐喻、音乐,表现抽象感受。
《漢語大詞典》:象牙之塔
原是 法国 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 圣佩韦 批评同时代消极浪漫主义诗人 维尼 的话。后用以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家的小天地。 鲁迅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这种文学家,他们都躲在象牙之塔里面;但是‘象牙之塔’毕竟不能住得很长久的呀!” 瞿秋白 《乱弹·世纪末的悲哀》:“他们死也不肯走出‘象牙之塔’,也许走出了‘象牙之塔’,又走进了‘水晶之宫’。”
《漢語大詞典》:行吟诗人
欧洲11-14世纪的一种诗人。最初出现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称为特鲁巴杜尔。主要写作抒情诗,包括情歌、感兴诗、晨歌、暮歌、小夜曲等,多描写爱情。后法国北方也出现行吟诗人,称为特鲁维尔。不仅写抒情诗,还写叙事诗。
《漢語大詞典》:新印象画派
也称“点彩派”。19世纪末从法国印象画派发展而来。该派认为印象画派表现光色效果的方法不够严格,主张用不同的色点排列组合作画,具有镶嵌装饰画的效果,但画法机械。代表人物有修拉、西涅克等。
《国语辞典》:牧神之笛  拼音:mù shén zhī dí
乐曲名。为法国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西元1862~1918)于西元一九一二年为好友穆雷(Gabriel Mourey,1865~1943)的戏剧《生灵(Psyché)》所创作的配乐,但不是用排笛(Panflute)来演奏,而是用长笛(Flute)独奏来表现,具有浓厚的抒情与幻想风格,需要高度的演奏技巧,在长笛乐曲中堪称杰作。
《国语辞典》:七月革命  拼音:qī yuè gé mìng
西元一八三○年七月法国国王查理十世违宪解散国会,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抗,于是发动革命,迫使查理十世下台,宣布路易腓力为王,史称为「七月革命」。
《国语辞典》:普法战争(普法战争)  拼音:pǔ fǎ zhàn zhēng
西元一八七○至一八七一年,普鲁士与法国间因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而引发的战争。普鲁士号召了德意志各邦国的军队,以毛奇为将军,大破法军于色当,法皇拿破崙三世被掳。战后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法割让亚尔萨斯、洛林两地给普国,并赔款五十亿法郎。也称为「德法战争」。
《国语辞典》:路易十三  拼音:lù yì shí sān
Louis ⅩⅢ
人名。(西元1601~1643)法国国王,幼年继位,母后和宰相专权。一六一七年亲政,铲除异己,用李希留为相,强化王权、扩张领土、镇压叛乱,为波旁王朝奠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