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沙戏(沙戲)
壮族戏曲剧种。流行于 云南省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的 广南 县一带。相传 清 咸丰 、 同治 年间由当地山歌演变而成。也叫 广南 壮剧。
《漢語大詞典》:戏本(戲本)
戏曲剧本的旧称。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颜甲序》:“余尝劝人观优,从此中讨一箇乾浄面孔。夫古来笔乘,孰非戏本?只少一副响锣鼓耳。”《西游补》第十四回:“只得寃枉 老孙 编成戏本,説我做了高官,做了丈夫,做子老尊,要师父回心转意,断絶西方之想。” 鲁迅 《准风月谈·二丑艺术》:“小丑,即花花公子们编出来的戏本,也不会有,因为他们只看见一面,想不到的。”
《漢語大詞典》:堂戏(堂戲)
戏曲剧种。流行于 湖北 巴东 、 五峰 等地,多为群众业余演出。演皮黄戏剧目,也演部分民间小戏。
《國語辭典》:壮剧(壯劇)  拼音:zhuàng jù
一种壮族的戏剧。因流行地区的不同,可分为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两支。以说唱艺术「板凳戏」为基础发展而成,风格接近民间小戏。主要唱腔有正调、过场调等。唱腔又可分为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咧、咿荷嗨四个流派。
《国语辞典》:快活林  拼音:kuài huó lín
戏曲剧目。宋代水浒故事戏。叙蒋门神蒋忠仗恃张团练的权势,强行占夺施恩所设立的快活林酒店,施恩告知武松,后武松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的故事。也称为《醉打蒋门神》。
《国语辞典》:十字坡  拼音:shí zì pō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叙述武松杀嫂后自首,被发配孟州,路经十字坡,宿张青店中,遇张妻孙二娘行刺,后探知系景阳冈打虎英雄武松,遂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
《国语辞典》:意中缘(意中缘)  拼音:yì zhōng yuán
戏曲剧目。清李渔撰,为十种曲之一。记杭州女子杨云友归董思白,林天素归陈眉公的艳事。
《国语辞典》:祭塔  拼音:jì tǎ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叙述白素贞被压于雷峰塔下,其子许士林得中状元,衣锦还乡,知母情事,乃至雷峰塔前哭祭。白素贞出现,母子团聚,哭诉往事,终告忍痛分别的故事。
《國語辭典》:猴戏(猴戲)  拼音:hóu xì
1.用猴子表演的驯兽节目。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很盛行。由演员指挥已驯服的猴子做穿衣、脱衣、翻筋斗、骑羊奔驰等动作。与猴子一起表演的尚有羊、狗、熊等动物。
2.泛指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戏曲剧目。如《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剧。
《漢語大詞典》:湖剧(湖劇)
戏曲剧种名。流行于 浙江省 湖州市 一带。因由当地滩簧和民歌发展而成,故旧名又叫“湖州滩簧”。
《國語辭典》:梨园戏(梨園戲)  拼音:lí yuán xì
流行于大陆地区福建省南部及台湾等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梨园戏为现存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剧种,流行的区域除闽南之外,尚包括台湾及南洋一带,它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都保存著很多古老风格。采用南管音乐做为主要曲调。曲调牌名有许多与南北曲相同,因而被认为是宋元南戏的遗音。梨园戏的角色原分生、旦、净、末、丑、贴、外,故旧称「七子班」,角色中以生旦为主。大约清代以前即已在泉州流行,大致上可分为「大梨园」与「小梨园」,前者以成人为主,后者以童伶为主。梨园戏的剧目,大梨园的上路和下南及小梨园,各有擅演的所谓「十八棚头」,各具特色。即使是相同的剧目,三者在表演形态上,亦有所不同。
《国语辞典》:救风尘(救风尘)  拼音:jiù fēng chén
戏曲剧目。元朝关汉卿作,演赵盼儿救宋引章于风尘之中的故事。全名为《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国语辞典》:鱼藏剑(鱼藏剑)  拼音:yú cáng jiàn
戏曲剧目。周代故事戏。叙述春秋时专诸以鱼肠剑刺杀吴王僚,协助公子光立为王的故事。也作「鱼肠剑」。
《国语辞典》:宇宙锋(宇宙锋)  拼音:yǔ zhòu fēng
戏曲剧目。秦代故事戏。叙述赵高与其婿匡忠有仇,而设计陷害匡氏一门,赵女艳容只得归家。后二世见赵女貌美,欲立为嫔妃,赵女守贞不从,并佯狂以拒二世的故事。
《国语辞典》:斩马谡(斩马谡)  拼音:zhǎn mǎ sù
戏曲剧目。三国故事剧。叙蜀国名将马谡不遵诸葛将令,失守街亭,与王平回营请罪。诸葛亮虽惜马才,但以军法无私,挥泪斩之,并因己用人失当,上表自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