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归荣(歸榮)
犹荣归。光荣地返回故乡。 唐 司空图 《送草书僧归越》:“今繫名内殿,且为归荣,足以光于远矣。” 宋 欧阳修 《吉州学记》:“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謁於学门,将见 吉 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 明 无名氏 《云间杂志》卷中:“ 张南山 尚书归荣,家训云:‘为吾后人者,生子虽多,不可不教;生女虽多,不可不举。’”
《漢語大詞典》:本乡(本鄉)
(1).原籍,故乡。后汉书·章帝纪:“其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之十一:“ 楚 水 巴 山江雨多, 巴 人能唱本乡歌。”
(2).本地。《水浒传》第十四回:“这秀才乃是智多星 吴用 ,表字 学究 ,道号 加亮先生 ,祖贯本乡人氏。”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立局亲审》:“出示晓諭,并示本乡。”
《國語辭典》:望乡台(望鄉臺)  拼音:wàng xiāng tái
相传冥界中的看台。死者的灵魂登临眺望,可以看到他阳世家中的情状。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我每日哭啼啼守住望乡台,急煎煎把雠人等待。」《聊斋志异。卷二。耿十八》:「又移时,见有台,高可数仞,游人甚夥,囊头械足之辈,呜咽而下上,闻人言为『望乡台』。」
《国语辞典》:返乡(返乡)  拼音:fǎn xiāng
回到故乡。如:「春节连假开始,车站返乡的人潮不断。」
分类:故乡
《漢語大詞典》:榆社
枌榆社之省。 汉高祖 故乡的里社名。泛指故乡的里社。 明 高启 《与诗客七人会饮余司马园亭》诗:“情与酒兼和,园亭驻晚珂。家同榆社近,人比竹林多。”参见“ 枌榆 ”。
《國語辭典》:枌榆  拼音:fén yú
1.榆科「榆树」、「白榆」的别名。参见「白榆」条。
2.乡里。汉。张衡〈西京赋〉:「岂伊不虔思于天衢,岂伊不怀归于枌榆。」
《漢語大詞典》:依风(依風)
《文选。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 越 鸟巢南枝。” 李善 注:“《韩诗外传》曰:‘诗曰: 代 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后因以“依风”谓依恋故乡本土。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下:“夫 周 齐 同在中上千里之间尔,况於万里絶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 明 归有光 《娄曲新居记》:“﹝余﹞有感於昔之人发愤伉志,争功名于万里之外,乃至白头顾念,忽有首丘依风之感,因以叹夫漂漂者,何所极也。”
《國語辭典》:梦乡(夢鄉)  拼音:mèng xiāng
梦境。指在睡梦中。如:「他累了一天,上了床很快就进入梦乡。」
《漢語大詞典》:桑里
即桑梓。故乡。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憨仙 道:‘先生,你是 处州 ,我是 台州 ,相近,原要算桑里。’”
分類:桑梓故乡
《漢語大詞典》:故邑
(1).原来的封邑。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召 孟尝 君而復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2).故乡所在的都邑。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齐王 信 家在 楚 ,此其意欲復得故邑。”
《漢語大詞典》:返葬
谓死在外地者归葬故乡。 北周 庾信 《思旧铭》:“思归道远,返葬无从。”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水浮陆走,丹旐翩然。至诚感神,返葬中原。” 宋 陆游 《跋〈淮海后集〉》:“ 子开 名 蘧 ,居 江阴 ,既死,返葬 赵州 临城 。”
《漢語大詞典》:乡枌(鄉枌)
家乡。枌,指 枌榆社 , 汉高祖 刘邦 的故乡。后因借称家乡为“乡枌”。 宋 苏轼 《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槃为寿》诗:“问君何时返乡枌,收拾散亡理放纷。” 宋 陆游 《感怀》诗:“残年迫衰谢,婴疾归乡枌。” 清 张芾 《复曾国藩书》:“ 楚 中兵刀犹足, 秦关 则甚空虚。西望乡枌,益形蹙额。”
《漢語大詞典》:故壤
故土,故乡。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家永怀於故壤,国愿言於先塋。”
分類:故土故乡
《國語辭典》:乞骸骨  拼音:qǐ hái gǔ
旧称大臣辞职,言使骸骨得归葬乡土。《汉书。卷七一。疏广传》:「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也称为「乞骸」、「乞身」。
《漢語大詞典》:丘首
犹首丘。相传狐死时必正首向故丘,后因以喻怀恋故乡。 明 周履靖 《锦笺记·诒婚》:“[旦]:‘难道他肯赘异乡?’[小旦]:‘达士寧同丘首愚!’”参见“ 丘窟 ”。
分類:怀恋故乡
《漢語大詞典》:丘窟
传说狐死必正首向故丘,后因以“丘窟”指家乡。窟,指狐穴。 晋 郭璞 《平刑疏》:“退未絶其丘窟之顾,进无以塞其逋逃之门。” 南朝 宋 谢灵运 《辞禄赋》:“解龟纽於城邑,反褐衣於丘窟,判人事於一朝,与世物乎长絶。”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伊前世之贵仕,罕紆情於丘窟。”
分類:家乡
《漢語大詞典》:反葬
死在外地,归葬于故乡。礼记·檀弓上:“ 太公 封於 营丘 ,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 。”北史·李德林传:“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反葬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