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2—1212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子上,号持斋。从学朱熹之门,久之,最得精要,四方来学者,熹多使其质正。及熹知漳州,延教其子弟。晚以特科调衡州司户,授忠州文学。有《春秋博议》、《三朝北盟举要》、《师说》。
全宋诗
郑可学(?~一二一二),字子上,号持斋,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特奏名(清乾隆《莆田县志》卷一二),授忠州文学参军。五年,赴衡州司户参军任,卒于道。事见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三四。

人物简介

维基
汪廷玙(1718年—1783年),字衡玉,号持斋,江苏太仓州人。清朝官员、学者。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福建、江西、顺天学政等职。官至工部侍郎,充《四库全书》总阅官。
《國語辭典》:持斋(持齋)  拼音:chí zhāi
1.持守戒律不吃荤腥之食。《梁书。卷五○。文学传下。刘杳传》:「自居母忧,便长断腥膻,持斋蔬食。」
2.佛教称过午不食。唐。白居易〈斋戒满夜戏招梦得〉诗:「纱笼灯下道场前,白日持斋夜坐襌。」
《国语辞典》:把素持斋(把素持斋)  拼音:bǎ sù chí zhāi
持守不吃荤食的戒律。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餐松啖柏。」也作「持斋把素」。
《国语辞典》:持斋受戒(持斋受戒)  拼音:chí zhāi shòu jiè
不吃荤食,遵守戒律。《西游记》第一二回:「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
《国语辞典》:持斋把素(持斋把素)  拼音:chí zhāi bǎ sù
持守戒律不吃荤食。《孤本元明杂剧。万国来朝。第一折》:「人人善念看经,个个持斋把素。」《西游记》第一九回:「我本是观世音菩萨劝善,受了他的戒行,这里持斋把素,教我跟随那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求经。」也作「把素持斋」。
《漢語大詞典》:持素
犹持斋。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杂志·世事相反》:“僧道茹荤,平人却多持素。” 清 昭梿 啸亭续录·苏麻喇姑:“ 姑 性好佛法,暮年持素。”
分類:持斋
《漢語大詞典》:斋素(齋素)
(1).持斋吃素。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寅午戌月,世人多斋素,谓之三长善月,其事盖出于佛书。”
(2).素食。《西游记》第十八回:“喜得还喫斋素;若再喫荤酒,便是老拙这些家业田产之类,不上半年,就喫个罄浄!”
《漢語大詞典》:奉斋(奉齋)
因奉行宗教戒律而持斋吃素。《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 刘公 举目看时,只见他把小菜下酒,那盘牛肉,全然不动。问道:‘长官父子想都是奉斋么?’”
《國語辭典》:把素  拼音:bǎ sù
吃素。指持守蔬食而戒食荤腥。如:「自从信佛后,我已把素多年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每日持斋把素,终朝酌水献花。纵然不做得菩萨,脩得个小佛儿也罢。」《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二回:「原来金员外是个在家出家的,从祖上来吃斋把素,到金员外身上已经七代。」
分類:持斋吃素
《漢語大詞典》:十斋日(十齋日)
佛教语。谓每月持斋素食并禁止屠宰的十天。《地藏经·如来赞叹品》:“復次 普广 ,若未来世众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能於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徧,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唐 高祖 《禁行刑屠杀诏》:“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十斋日,并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断屠杀。”亦省作“ 十斋 ”。 唐 白居易 《春日闲居》之一:“今日非十斋,庖童馈鱼肉。”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老身年五十一岁了,又奉十斋,怎敢説谎?” 清 汪价 《三侬赘人广自序》:“近日士大夫,皆以奉十斋、打叶子为名流雅尚。”
《國語辭典》:观音素(觀音素)  拼音:guān yīn sù
民间相传观世音菩萨诞生、得道、升天的日子,分别是农历的二、六、九月的十九日,这三天都有热烈的庆祝活动。一般礼拜观音的人,从二月一日至十九日、六月一日至十九日、九月一日至十九日,都以斋戒沐浴来表示对观音的尊敬,这三次长素就称为「观音素」。如:「我吃的是观音素,明天就开斋。」
持斋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过正午不食曰斋,持斋谓受持斋法而不违越也。释氏要览曰:「斋,起世因本经云:乌脯沙陀,隋言增长,受持斋法增长善根故。佛教以过中不食名斋。」大日经一曰:「愚童凡夫犹如羝羊,或时有一法想生,所谓持斋。」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二为「愚童持斋心。」
【佛学常见辞汇】
过了正午不食叫做斋,持斋就是受持斋法。
持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斋经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