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固植
(1).固志。坚定的意志。管子·法法:“上无固植,下有疑心。”
(2).指心志坚定。《楚辞·招魂》:“弱颜固植,謇其有意些。” 王逸 注:“固,坚也;植,志也……言美女内多廉耻,弱颜勿愧,心志坚固,不可侵犯。”
《漢語大詞典》:盛锐
气盛志坚。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善攻彊者,下其盛鋭,扶其本指,以渐攻之。” 宋 胡铨 《上高宗封事》:“今国势稍张,诸将盛鋭,士卒思奋。”
分類:气盛志坚
《漢語大詞典》:铜心铁胆(銅心鐵膽)
形容人的意志坚定。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二折:“秀才每自古眼睛馋,不似这生忒铜心铁胆。”
《國語辭典》:咬钉嚼铁(咬釘嚼鐵)  拼音:yǎo dīng jué tiě
比喻主意坚定或意志刚强不移。《水浒传》第九回:「来往的尽是咬钉嚼铁汉,出入的无非降龙缚虎人。」《西游记》第五六回:「唐三藏咬钉嚼铁,以死命留得一个不坏之身。」
《國語辭典》:心如铁石(心如鐵石)  拼音:xīn rú tiě shí
人意志坚定像铁石般坚硬。汉。曹操 敕王必领长史令:「领长史王必,是吾披荆棘时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老道日与众妇淫戏,要动夜珠于心,争奈夜珠心如铁石,毫不为动。」也作「心如坚石」、「心如金石」。
《国语辞典》:内秉坚孤(内秉坚孤)  拼音:nèi bǐng jiān gū
内在意志坚毅,性情孤傲。唐。元稹《莺莺传》:「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
《国语辞典》:临死不恐(临死不恐)  拼音:lín sǐ bù kǒng
面对死亡毫不恐惧。意谓人胆壮志坚。汉。刘向《新序。卷八。义勇》:「吾闻知命之士,见利不动,临死不恐。」也作「临死不怯」。
《国语辞典》:石心木肠(石心木肠)  拼音:shí xīn mù cháng
形容意志坚定,绝不动摇。宋。苏轼〈谢失觉察妖贼放罪表〉:「布衣蔬食,或未死于饥寒;石心木肠,誓不忘于忠义。」
《国语辞典》:誓无二志(誓无二志)  拼音:shì wú èr zhì
立誓绝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东周列国志》第五五回:「倘蒙矜厄之仁,退师三十里,寡君愿以国从,誓无二志。」也作「誓无二心」。
《国语辞典》:誓无二心(誓无二心)  拼音:shì wú èr xīn
立誓绝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六出:「万岁爷休出此言,臣等情愿随驾,誓无二心。」也作「誓无二志」。
《国语辞典》:始终不易(始终不易)  拼音:shǐ zhōng bù yì
自始至终,都不改变。指意志坚定。《周书。卷三八。苏亮传》:「臣自惟言辞不如伍被远矣,然始终不易,窃谓过之。」也作「终始不渝」、「始终不渝」。
《国语辞典》:死不旋踵  拼音:sǐ bù xuán zhǒng
1.比喻意志坚定,不畏艰难。《战国策。中山策》:「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2.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宋。吕祖谦〈管仲言宴安〉:「酖入人之口,裂肝腐肠,死不旋踵。」
《国语辞典》:气充志定(气充志定)  拼音:qì chōng zhì dìng
气势充沛,意志坚定。《明史。卷一六四。范济传》:「磨砻砥砺,使其气充志定,卓然成材,然后举而用之。」
《国语辞典》:绝不屈服(绝不屈服)  拼音:jué bù qū fú
意志坚定,不轻易低头认输。如:「性情坚毅的人,绝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
《国语辞典》:决裂索性(决裂索性)  拼音:jué liè suǒ xìng
意志坚决,个性独立。《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难道你这般决裂索性的姐姐,身边就肯添个影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