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体定(體定)
心性平定。《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夫诚,弗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之所以体定也。”
分類:心性平定
《漢語大詞典》:烦性(煩性)
扰乱心性。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小忍即歇。”
《漢語大詞典》:邪性
邪恶的心性。管子·五辅:“若民有淫行邪性,树为淫辞,作为淫巧,以上諂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国动众,以害民务者,其刑死流。”
分類:邪恶心性
《漢語大詞典》:证性(證性)
佛教语。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的心性。 唐 皎然 《奉酬颜使君真卿见过郭中寺寺无山水之赏故予述其意以答焉》诗:“州西 柳家寺 ,禪舍隐人间。证性轻观水,栖心不买山。”
《漢語大詞典》:阂心(閡心)
闭塞心性。大宝积经卷十一:“菩萨弘仁,以大勇猛无尽大哀,怀无极慈,降伏恶逆,欲乱菩萨,菩萨本浄,消除垢浊羸劣阂心弊恶之尘。”
分類:闭塞心性
《漢語大詞典》:狡性
谓猜疑的心性。《西游记》第二八回:“ 唐僧 听信狡性,纵放心猿。”
分類:猜疑心性
《漢語大詞典》:训心(訓心)
涵育心性。隋书·后妃传·炀帝萧皇后:“综箴诫以训心,观女图而作轨。”
分類:涵育心性
《漢語大詞典》:攸心
谓心性弛放。攸,通“ 悠 ”。墨子·尚贤下:“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 孙诒让 间诂:“ 毕 云:‘攸,一本作放。’攸与悠通,言悠忽也。《淮南子·修务训》 高 注云:‘悠忽,游荡轻物也。’”
分類:心性
《漢語大詞典》:贪惼(貪惼)
贪婪褊狭的心性。 王闿运 《彭寿颐哀词》:“曾无笔筹,空婴墨典,加以饰拒,怙其贪惼。”
《国语辞典》:童心未泯  拼音:tóng xīn wèi mǐn
年岁已大,却仍保有儿童一般天真、纯洁的心性。如:「董事长年过半百,事业有成,犹童心未泯,喜欢看卡通、漫画消遣。」
《漢語大詞典》:迅动(迅動)
谓心性敏感,容易激动。南史·王昙首传:“ 寂 ( 王寂 )字 子玄 ,性迅动,好文章。读《范滂传》,未尝不叹悒。”
《漢語大詞典》:遗形藏志(遺形藏志)
超脱形骸,舍弃心性,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上德不德:“遗形藏志,与道相得。”亦作“ 遗形忘性 ”。 前蜀 杜光庭 逸句:“返朴还淳皆至理,遗形忘性尽真銓。”
《国语辞典》:见样学样(见样学样)  拼音:jiàn yàng xué yàng
看到什么即学什么。比喻心性不定。《文明小史》第四二回:「这两等人所在难免,因此很有些少年子弟,血气未定,见样学样,不做革命的义勇队,便做将来中国的主人翁。」
《国语辞典》:华严原人论(华严原人论)  拼音:huá yán yuán rén lùn
书名。唐朝圭峰宗密撰,一卷。本华严宗旨论究心性,为宋儒性理学的先驱。
《国语辞典》:正身清心  拼音:zhèng shēn qīng xīn
端正己身,修养心性。《明史。卷一八一。丘浚传》:「愿陛下体上天之仁爱,念祖宗之艰难,正身清心以立本而应务,谨好尚不惑于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