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禁止  拼音:jìn zhǐ
1.制止、不许。《三国演义》第六九回:「辂自幼便喜仰视星辰,夜不能寐。父母不能禁止。」
2.拘禁在一定地方,管制其行动出入。《北齐书。卷二○。慕容绍宗传》:「便禁止绍宗,数日方释。」《梁书。卷五六。侯景传》:「景闻之大怒,送小庄严寺禁止,不听出入。」
《漢語大詞典》:禁止令行
同“ 令行禁止 ”。 谓施禁则止,出令则行。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五官强,五兵昌,禁止令行,四夷来王,是之谓战胜於庙堂。”
《國語辭典》:白简(白簡)  拼音:bái jiǎn
1.弹劾的奏章。《晋书。卷四七。傅玄传》:「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文选。任昉。奏弹曹景宗文》:「谨奉白简以闻云云。」
2.祭告诸神祇的书札。唐。陆龟蒙 和袭美伤开元观顾道士诗:「多应白简迎将去,即是朱陵鍊更生。」
《漢語大詞典》:霜台(霜臺)
御史台的别称。御史职司弹劾,为风霜之任,故称。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乐府者,侍御史 贾君 之所作也……霜臺有暇,文律动於京师;绣服无私,锦字飞於天下。”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 懿皇 以 同昌公主 薨谢,怒其医官 韩宗绍 等,縶於霜臺。” 宋 岳珂 桯史·任元受启:“自昔虽称为雄剧,比岁或乖於选抡,汚我霜臺,赖公雪耻,輙陈管见,少助风闻。”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杜紫微 掊击 元 白 不减霜臺之笔,至赋《杜秋》诗,乃全法其遗响。”
《漢語大詞典》:按劾
考查核验;查验弹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宪清国。”周书·代奰王达传:“乃令所司,精加按劾,密表奏之。” 宋 曾巩 《责御史制》:“某拔於疏远之中,服在此位,宜殫忠力以称所蒙,而按劾大臣既非其实,稽其分职则自馁焉。” 清 薛福成 《上曾侯相书》:“待其有过,大吏按劾而罢之。”
《國語辭典》:弹奏(彈奏)  拼音:tán zòu
1.上表弹劾。《晋书。卷六九。刘隗传》:「而隗之弹奏不畏强禦,皆此类也。」
2.演奏乐器。如:「他正在弹奏钢琴。」
《國語辭典》:露章  拼音:lù zhāng
公布弹劾或荐举章奏的考核程序。《汉书。卷八六。何武传》:「所举奏二千石长吏必露章,服罪者为亏除,免之而已。」。《宋史。卷一六○。选举志六》:「嘉定十二年,命监司、守臣举十科政绩所知自代,露章列荐,并籍记审察,任满,则取其举数多、有政绩行谊者升擢之。」
《國語辭典》:投劾  拼音:tóu hé
古代官员引罪自责,呈递辞职文书。宋。苏轼〈春菜〉诗:「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
《國語辭典》:御史台(御史臺)  拼音:yù shǐ tái
御史治事的地方。西汉称为「御史府」,东汉以后称为「御史台」。也称为「宪台」。
《漢語大詞典》:台评(臺評)
(1).御史台的弹劾。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王伯照 长於礼乐…… 绍兴 末,为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犹兼少卿事,可谓得人。俄坐臺评去。”
(2).指御史台的官职。 宋 陆游 《贺蒋中丞启》:“伏审显膺帝制,进总臺评。”
《漢語大詞典》:弹击(彈擊)
(1).弹劾抨击。 宋 欧阳修 《论贾昌朝除枢密使札子》:“陛下常患近岁以来,大臣体轻,连为言事者弹击,盖由用非其人,不叶物议而然也。”明史·陈祚传:“﹝ 陈祚 ﹞遂擢御史,巡按 福建 。方面大吏多被弹击,禁止和买, 闽 人德之。” 清 曾国藩 《复黄恕皆侍郎书》:“凡臣工皆可弹击权奸,除恶君侧。”
(2).犹敲打。 叶圣陶 《线下·校长》:“这时候听得门上有指头弹击的声音。”
《國語辭典》:弹章(彈章)  拼音:tán zhāng
弹劾用的奏章。《明史。卷一五一。刘观传》:「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聊斋志异。卷四。续黄粱》:「越日,弹章交至,奉旨削职以去。」也作「弹事」。
《漢語大詞典》:弹文(彈文)
文体名。弹劾官员过错的奏疏。 宋 叶适 《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有造游士之狱者,索其楮中,得公弹文,检御史所上,不差一字。”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弹文固目中之一,而其辞要核实风轨,所谓气流墨中、声动简外可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我记得里面就有一篇弹文,所弹的乃是一个败落的世家。”
《漢語大詞典》:霜简(霜簡)
(1).古代御史弹劾大臣的奏章。北齐书·孙腾高隆之等传论:“赖 世宗 入辅,责以骄纵,厚遇 崔暹 ,奋其霜简,不然则君子属厌;岂易间焉。” 隋 江总 《诒孔中丞奂》诗:“故人名宦高,霜简肃权豪。” 宋 赵磻老 《醉蓬莱·寿叶枢密》词:“晚上文墀,载严霜简,便云龙交际。”
(2).竹笏。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客饮甘露寺:“南行一人朱衣霜简,清瘦多髯。” 后蜀 鹿虔扆 《女冠子》词:“露浓霜简湿,风紧羽衣偏,欲留难得住,却归天。”
《國語辭典》:举劾(舉劾)  拼音:jǔ hé
列举罪状,加以弹劾。《史记。卷八八。蒙恬传》:「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汉书。卷四五。江充传》:「贵戚近臣多奢僭,充皆举劾,奏请没入车马,令身待北军击匈奴。」
《漢語大詞典》:注籍(註籍)
(1).记录之簿册。后汉书·杨赐传:“后帝徙 南宫 ,閲録故事,得 赐 所上 张角 奏及前侍讲注籍,乃感悟。” 李贤 注:“所注之籍録。”
(2).指登记入册。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东境役苦,百姓多注籍诈病,遣外医巫,在所检占诸属名,并取病身。”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
(3).古代朝臣受弹劾,情节较重者,在家听候处理。同时在家门上贴“注籍”两字,以避免与人往来。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他没有看见首辅 薛国观 ,明白他是因为受了弹劾,‘注籍’在家。”
谓登录在册,在家听授官职。 明 许誉卿 《科臣被言咆哮等事疏》:“先是举行枚卜,臣病,註籍兼旬,始终不闻会推。”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明 时,羣僚被劾者,自衙归私宅,则下轿帘以障之,于门揭註籍二字,闭门以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