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对證(對證)  拼音:duì zhèng
1.为證明事实而互相比对言词。《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操恐打死,无可对證,令狱卒揪去静处,权且将息。」《红楼梦》第八一回:「这老货已经问了罪,决不好叫他来对證。」
2.證据。《红楼梦》第六九回:「如此没有对證,只好由他去混说。」
《高级汉语词典》:死无对证  拼音:sǐ wú duì zhèng
人死不能作证,谓事实真相无法澄清
《国语辞典》:死无对證(死无对證)  拼音:sǐ wú duì zhèng
人死了不能作證。比喻事实真相无法得到澄清、證实。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一下子打死了他,做的个死无对證哩!」《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又道是死无对證,见个人死了,就道天大的事完了。」
《漢語大詞典》:对证下药(對證下藥)
见“ 对症下药 ”。
《國語辭典》:对症下药(對症下藥)  拼音:duì zhèng xià yào
针对病症开方用药。比喻针对问题所在,做有效处理。《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不想这樊迟是话不问,偏偏的要请学稼请学圃起来,夫子深恐他走入长沮桀溺的一路,倘然这班门弟子,都要这等起来,如苍生何,所以才对症下药,合他讲那上好礼的三句。」也作「对症发药」、「对症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