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垛子  拼音:duǒ zi
城墙上突出的部分。如:「城垛子」。元。张国宾《薛仁贵衣锦还乡》第一折:「薛仁贵那箭,把金钱眼里吉丁的牢关住,张士贵拽满了弦鸣箭出,那箭离垛子有三十步。」
《漢語大詞典》:敌台(敵臺)
(1).城墙上用于防御敌人的楼台。 明 姚士磷 《见只编》卷下:“相去约有三里,周围水遶数重,拆取民舍板片沿墙起盖敌臺。” 清 魏源 《城守篇·守备上》:“城之外则敌臺,宜备堞垣,宜备牛马墙,宜备喑门。”
(2).敌方的电台。
《國語辭典》:贴画(貼畫)  拼音:tiē huà
一种作画手法。将纸、布等各种不同的材质,撕剪成细小的碎片,再黏贴于打好底稿的画布上。亦指以此种手法完成的作品。如:「她在儿童才艺班教贴画,这次画展展示的多半是学生的创作。」「他将在这个月底举办个人创意贴画展。」
《漢語大詞典》:穴垣
在墙上挖洞。 宋 刘攽 《贡父诗话》:“ 汪白 为《平糶诗》,刺时病云:‘穴垣补墙隙,墙成垣已隳;断屨补穿履,履成屨已亏。’”
分類:墙上挖洞
《國語辭典》:门框(門框)  拼音:mén kuāng
门两旁的木柱,用来安装门扇。
《漢語大詞典》:箭眼
城墙上所筑小窗孔,备瞭望和射箭之用,如人眼目,故名。
《漢語大詞典》:皮帘(皮簾)
古代用水牛皮制成的防御武器,作战时用以遮蔽城墙上的崩缺处。 明 王圻 三才图会·兵器·皮帘:“皮帘,以水牛皮为之,阔一丈,长八尺,横缀皮耳七箇,凡城上有闕,遮蔽则张掛之。”
《國語辭典》:箭垛  拼音:jiàn duǒ
1.城上的短墙。也称为「女墙」。
2.射箭的标的物。《三国演义》第五六回:「操欲观武官比试弓箭,乃使近侍将西川红锦战袍一领,挂于垂杨枝上,下设一箭垛,以百步为界。」也称为「箭靶子」、「箭垛子」。
《漢語大詞典》:堂轴(堂軸)
挂在厅堂墙上的字、画轴。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站起来到大案前,看西墙掛着那幅堂轴,见画的是仿 元 人‘三多图’。”
《国语辞典》:墙铃(墙铃)  拼音:qiáng líng
古时在城墙上守夜巡逻者所摇的铃。宋。孔平仲〈霁夜〉诗:「寂历帘拢深夜明,摇回清梦戌墙铃。」
《國語辭典》:壁毯  拼音:bì tǎn
挂在墙上作装饰的毯子。如:「有许多家庭喜欢用壁毯来当作客厅的装饰品。」
《漢語大詞典》:垛口
两个垛子间的缺口。泛指城墙上的女墙。《花月痕》第四回:“回望城上垛口人俱站满,敌楼上悬出一盏大红灯,上写著斗大的一个‘顺’字。” 贺敬之 《西去列车的窗口》诗:“看飞奔的列车,已驶过古长城的垛口。” 梁斌 《红旗谱》四六:“他躺在床上,望着楼顶,望着这远方静谧的城堡上的垛口。”
《漢語大詞典》:盖板
用来封闭或盖住容器、箱子或结构物截面的端部或顶部的盖、罩或顶
木板房的外墙上或木房顶上的第一层木板或防水材料
《國語辭典》:窗洞  拼音:chuāng dòng
于墙上开凿的通风透光的洞。有菱形、方形等各种形状,上或加上木雕做为装饰。
《漢語大詞典》:街头诗(街頭詩)
印成传单在街头散发或发表在街头墙上的诗,内容多半反映当前的现实问题。 管桦 《井台上》:“你没看见?街头诗都写到墙上啦--别看 德全 老婆五十三,她是咱村的女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