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疥壁  拼音:jiè bì
墙壁上涂写无意识的字画,有如人之疥瘢,故称为「疥壁」。宋。陈造 次韵苏监仓诗二首之二:「逢人争席有时有,疥壁留诗无处无。」
《漢語大詞典》:偏恶(偏惡)
特别的厌恶。 郭沫若 《雄鸡集·关于宋玉》:“我并不是对 宋玉 有偏恶,我只是根据客观的材料来下判断。”
分類:特别厌恶
《國語辭典》:生厌(生厭)  拼音:shēng yàn
心生厌烦。如:「一成不变的生活,容易令人生厌。」
《漢語大詞典》:轻疾(輕疾)
(1).轻佻躁急。管子·水地:“ 燕 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故其民愚戇而好贞,轻疾而易死。”韩非子·亡徵:“变褊而心急,轻疾而易动发,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之也。”
(2).轻捷。汉书·韩安国传:“且 匈奴 ,轻疾悍亟之兵也,至如猋风,去如收电。”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心经诛狐:“美女与妹言笑,不觉随之而行,或山林,或城市,来往轻疾,不知其魂之离体也。”
(3).蔑视厌恶。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融 既爱 衡 才,数称述於 曹操 。 操 欲见之,而 衡 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4).减轻病痛。 隋 卢思道 《孤鸿赋》:“置诸池庭,朝夕赏翫,既用销忧,兼以轻疾。”
《國語辭典》:蛆虫(蛆蟲)  拼音:qū chóng
蝇类的幼虫。比喻专做坏事、卑鄙下流的人。
《漢語大詞典》:憎疾
亦作“ 憎嫉 ”。 厌恶妒忌。后汉书·刘玄传:“今公卿大位莫非戎陈,尚书显官皆出庸伍……臣非有憎疾以求进也,但为陛下惜此举厝。”隋书·郎茂传:“ 元预 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弥益其忿,非化民之意也。” 宋 陆游 《南唐书·孙忌传》:“﹝ 忌 ﹞坐定,辞辩锋起。人多憎嫉之。” 明 唐顺之 《莆田林氏先墓表》:“呜呼!余於是益感涉世之难也,将为籧篨戚施嚘吚唯阿苞苴承迎之行,可以无谴訶憎疾於人,然或不免谴訶憎疾於鬼神。”
分類:厌恶妒忌
《漢語大詞典》:憎怨
(1).憎恶怨恨。 汉 王充 论衡·自然:“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 唐 韩愈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髮救之而不辞也。” 清 刘大櫆 《乌程闵君墓志铭》:“而人亦多谅其诚,鲜有憎怨之者。”
(2).指厌恶责怪。 崔左夫 《钱塘风雨》:“这个年轻教师有些憎怨起来了。”
《國語辭典》:倒头(倒頭)  拼音:dǎo tóu
1.去世、死亡。《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为此日夕算计,结交官府。只要父亲一倒头,便思量摆布这庶母、幼弟,占他家业。」
2.躺倒。《红楼梦》第六三回:「别耍钱吃酒,放倒头睡到大天亮。」
《漢語大詞典》:贱恶(賤惡)
轻视厌恶。《礼记·大学》:“所谓齐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明 李开先 《老黄浑张二恶传》:“书舍禪房,歌楼酒肆,以及大小衙门,无不游歷,需索者亦无不贱恶迴避之者。”
分類:轻视厌恶
《國語辭典》:该死(該死)  拼音:gāi sǐ
所做所为应受到死亡的惩罚。是自责或责备他人的话,多表示厌恶、怨恨或惶恐。《儒林外史》第三回:「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卑职实在该死,只求大帅栽培。」
《國語辭典》:厌贱(厭賤)  拼音:yàn jiàn
因厌恶而鄙视、不屑。唐。白居易〈偶作〉诗二首之二:「事无小与大,已得多厌贱。」《警世通言。卷一八。老门生三世报恩》:「每到科举年分,第一个拦场告考的,就是他,讨了多少人的厌贱。」
分類:厌恶鄙视
《漢語大詞典》:弃恶(棄惡)
(1).丢弃怨恨。左传·成公十三年:“吾与女同好弃恶,復脩旧德,以追念前勋。”
(2).嫌弃厌恶。《元典章·户部四·嫁娶》:“民间婚姻词讼繁多,盖缘侥倖之徒不守节义,妄生嫌疑,弃恶夫家,故违原约。”
《漢語大詞典》:四恶(四惡)
指虐、暴、贼、有司四种恶事。论语·尧曰:“ 子张 曰:‘何谓四恶?’ 子 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一上所议,是以法法之之法,多是尊五美,屏四恶之法,诚能上下凛遵,则刑具可免矣。”
指四种厌恶的事。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絶,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吕氏春秋·适音:“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
《漢語大詞典》:蝇虻(蠅虻)
苍蝇与蚊虻。泛指令人厌恶的小飞虫。 清 龚自珍 《尊隐》:“人攘臂失度,啾啾如蝇虻,则山中戒而相与修嫻靡矣。”
《漢語大詞典》:拔钉(拔釘)
比喻清除厌恶或成为障碍的人。参见“ 拔钉钱 ”。
《漢語大詞典》:拔钉钱(拔釘錢)
五代 赵在礼 所征的人头税,是 赵 复职后对人民称其去职为“拔钉”的报复性措施。后用以代称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新五代史·杂传八·赵在礼:“ 在礼 在 宋州 ,人尤苦之;已而罢去, 宋 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既而復受詔居职,乃籍管内,口率钱一千,自号‘拔钉钱’。” 清 赵翼 《回粤途次口占》之二:“昔到曾怜悬磬室,再来忍敛拔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