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起士  拼音:qǐ shì
一种从动物乳汁中凝聚出来的食品。为英语cheese的音译。参见「乳酪」条。
《國語辭典》:抟抟(摶摶)  拼音:tuán tuán
1.凝聚如团。《楚辞。宋玉。九辩》:「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
2.下垂的样子。《文选。张衡。思玄赋》:「志抟抟以应悬兮,诚心固其如结。」
分類:凝聚绪言
《国语辞典》:起司  拼音:qǐ sī
一种从动物乳汁中凝聚出来的食品。为英语cheese的音译。参见「乳酪」条。
《漢語大詞典》:滞想(滯想)
凝聚心头的想念。 唐 韦应物 《慈恩伽蓝清会》诗:“蔬食遵道侣,泊怀遗滞想。” 唐 符载 《寄赠于尚书书》:“凝襟滞想,从兹泄露。”
《漢語大詞典》:滞郁(滯鬱)
凝聚,凝结;不活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如天之为:“﹝阴阳之气﹞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未尝有所稽留滞鬱也。”
《漢語大詞典》:守精
(1).凝聚的神采。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輅 曰:‘吾额上无生骨,眼中无守精,鼻无梁柱,脚无天根,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此皆不寿之验。’”《三国演义》第六九回作“守睛”。
(2).保持精气。《淮南子·精神训》:“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於太清,轻举独住,忽然入冥。”云笈七籤卷五七:“除诵守精,修奉太和,不亏不盈。”
《漢語大詞典》:沾凝(霑凝)
黏附凝聚。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零露霑凝,劲风凄急。” 唐 杜甫 《除草》诗:“霜露一霑凝,蕙叶亦难留。”喻化育嘉惠。 晋 潘尼 《后园颂》:“芒芒在昔,悠悠结绳,太朴未散,玄代霑凝。”
《漢語大詞典》:纤凝(纖凝)
犹纤云。凝,指云气凝聚。 明 高明 《琵琶记·中秋望月》:“长空万里,见嬋娟可爱,全无一点纤凝。”
《漢語大詞典》:寒雰
(1).空中凝聚的寒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鬱之发,阳气迺辟,阴气暴举,大寒迺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 王冰 注:“雰,音纷。寒雰,白气也。其状如雾而不流行,坠地如霜雪,得日晞也。”
(2).泛指寒冷。《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雰。”
《漢語大詞典》:闲树(閒樹)
亦作“间树”。 水气附着于树凝聚成冰。后亦称“ 木稼 ”、“ 树介 ”等。今称雾凇。《汉书·刘向传》“雨木冰” 唐 颜师古 注:“雨木冰者,气著树木结为冰也,今俗呼为间树。”旧谓为大臣将死的预兆。参阅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
《漢語大詞典》:滞涩(滯澀)
亦作“ 滞澁 ”。
(1).苦涩不甘滑。喻心绪无聊不畅快。 唐 孟郊 《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诗之二:“昧趣多滞涩,懒朋寡新僚。”
(2).阻塞,凝聚不通。《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摄法歌》“以指摄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注:“凡摄针者,因针下邪气滞涩不行也。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气流行,则邪气不能滞涩,而针下自觉活动矣。”
(3).不流畅;不明快。 明 方孝孺 《与楼希仁书》:“不能言者,终日口吃吃不能达意,杂乱滞澁,如醉梦中语。” 茅盾 《幻灭》二:“街上货车木轮的辘辘的重声,从湿空气中传来,分外滞涩。”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我总觉得看山比看水滞涩些,情绪很抑郁的。”
《漢語大詞典》:石汗
因空气湿度大而凝聚在石上的水珠。 唐 鲍溶 《禅定寺经院》诗:“石汗知天雨,金泥落圣言。” 元 贡奎 《和戴剡源同史宪使游三天洞》:“海声通屈曲,石汗洗尘埃。”
《國語辭典》:烟子(煙子)  拼音:yān zi
1.四川方言。即烟。
2.物体燃烧不完全所聚成的黑色微粒物质。
《漢語大詞典》:伫轴(佇軸)
谓感情凝聚,盘桓难解。 南朝 齐 萧子良 《与荆州隐士刘虬书》:“而迴驾之念徒軫,式閭之礼无阶,固已佇轴深衷,倾筐遐路者矣。” 南朝 梁简文帝 《修竹赋》:“ 陈王 欢旧,小堂佇轴,今饯故人,亦赋修竹。”
《漢語大詞典》:伫眷(佇眷)
(1).谓感情凝聚,关心深切。陈书·废帝纪:“太傅 安成王 固天生德,齐圣深广,二后钟心,三灵佇眷。”
(2).企望和眷恋。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繇是南宫奏议,和玄禁而成章;西土謳歌,指皇舆而佇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