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抱草瘟  拼音:bào cǎo wēn
一种常发于蝗虫身上的传染病。因发病后蝗虫常成群死于草杆上,故称为「抱草瘟」。
《国语辞典》:传染力(传染力)  拼音:chuán rǎn lì
病原体传染病菌、病毒给易感性宿主的能力。传染力越强,单位时间内得病的人越多。
《国语辞典》:肠伤寒(肠伤寒)  拼音:cháng shāng hán
大陆地区指急性肠道传染病。参见「伤寒」条。
《国语辞典》:鸭瘟(鸭瘟)  拼音:yā wēn
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鸭类急性传染病,特徵为各脏器组织呈特徵性出血。也称为「鸭病毒性肠炎」。
《国语辞典》:天瘟  拼音:tiān wēn
流行于人、畜间的急性传染病。《西游记》第四一回:「泼怪物!十分无礼!若论你百计千方,骗了我吃,管教你一个个遭肿头天瘟!」
《国语辞典》:验疫(验疫)  拼音:yàn yì
为预防传染病蔓延,而施行船舶、汽车、货车、旅客等的检查及消毒。也称为「检疫」。
《国语辞典》:羊痘  拼音:yáng dòu
一种羊的急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症状是体温升高、鼻腔有浆液状分泌物、身上无毛或毛稀疏处长出水疱等。水疱变成脓疱,结痂脱落后有疤痕。
《国语辞典》:登革热(登革热)  拼音:dēng gé rè
病名。一种由黑斑蚊将病原体传入人体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全身疲倦、发烧、畏寒、头痛及全身肌肉酸痛,并且皮肤出现红疹等症状。也称为「天狗热」、「骨痛热」。
《国语辞典》:白痢  拼音:bái lì
1.中医上指大便中含白色或鼻涕样黏液的痢疾。
2.一种幼畜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白痢杆菌,患病的动物粪便很稀。
《国语辞典》:牛瘟  拼音:niú wēn
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为滤过性病毒。有高热、口内黏膜发炎、腹泻带血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其他动物也会感染。
《国语辞典》:斑疹伤寒(斑疹伤寒)  拼音:bān zhěn shāng hán
病名。由一种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有流行性和地方性两类,传染媒介为体虱或鼠蚤。经过六至十四天的潜伏期,患者即发生头痛、畏寒、虚脱、发热、全身疼痛、皮肤出现紫斑等症状,病程一般为二周。
《国语辞典》:痲疯病(痲疯病)  拼音:má fēng bìng
由痲疯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为接触传染,潜伏期很长,常侵犯皮肤黏膜及末梢神经,引起浮肿、丧失知觉、脱色等症状。神经严重受损者,则会引起瘫痪,甚至造成手指、脚指向内弯曲。早期治疗,可防止肢体或其他机能性障碍。现在称为「汉生病」。如:「在过去痲疯病被误解为一种极为肮脏的病症,没人敢去接近患者。」
《国语辞典》:马鼻疽(马鼻疽)  拼音:mǎ bí jū
病名。一种侵害马类为主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于肺、鼻黏膜、皮肤及其他内脏形成结节及溃疡为特徵。
《国语辞典》:流行症  拼音:liú xíng zhèng
1.短时间内患病人数大量增多的传染病症。如流行性感冒。也称为「流行病」。
2.参见「流行病」条。
《国语辞典》:炭疽病  拼音:tàn jū bìng
1.病名。为炭疽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通病。病畜的症状是发高热、痉挛、口和肛门出血、胸部、颈部或腹部肿胀。人感染后,则发生皮肤脓疱、咳嗽、吐痰、呼吸困难、脾肿胀等症状。
2.植物叶部、枝干或果实呈斑点凹陷型病徵的病害。由真菌引起,在病斑上形成无性孢子堆,呈粉红黏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