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诗文库当代钟锦(共 175 首) 七绝 175 作品不分行

共175,分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七言绝句(续上)
清净经 其二 当代 · 钟锦
七言绝句
彼此当须判是非,如来正法本精微。
酪酥一见俱相似,尝到醍醐味最希。
注:《长阿含经·清净经》:“一切梵行清净具足,宣示流布。……诸法中梵行,酪酥中醍醐。” 又:“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是法躬自作證,谓四念处、四神足、四意断、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汝等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释:是非,非吊诡也,误会者谓彼此俱同;梵行,妙诸法也,正见者知醍醐独异。大是大非,须识微之只眼;曰真曰伪,待折狱之片言。而世尊既已告知,又为躬證。

其三
七言绝句
既同师受法俱平,句义云何诤讼生?
所说莫须言不正,尽从和合见相成。
注:《长阿含经·清净经》:“若有比丘说法中有作是言:‘彼所说句不正,义理不正。’……‘彼所说句不正,义正。’……‘彼所说句正,义不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义如是,汝义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若彼报言:‘我义如是,汝义如是,汝义亦胜。’彼比丘说此已,亦不得言是,亦不得言非,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比丘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又:“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如是言:‘彼所说句正,义正。’比丘闻已,不得言非,当称赞彼言:‘汝所言是,汝所言是。’是故,比丘!于十二部经自身作證,当广流布,一曰《贯经》,二曰《祇夜经》,三曰《受记经》,四曰《偈经》,五曰《法句经》,六曰《相应经》,七曰《本缘经》,八曰《天本经》,九曰《广经》,十曰《未曾有经》,十一曰《譬喻经》,十二曰《大教经》,当善受持,称量观察,广演分布。”
释:法本圆通,义常蔽在一隅;智非实證,句每贵乎三反。所以得意虽同,执言或异。妄为吊诡之谈,误作盾矛之论。故须尽共和合,勿生诤讼。

其四
七言绝句
有乐何庸假诡辞?如来呵誉但须知。
自离五欲贪痴后,直入四禅清净时。
注:《长阿含经·清净经》:“‘有乐自娱,如来呵责;有乐自娱,如来称誉。’若外道梵志问言:‘何乐自娱,瞿昙呵责?’设有此语,汝等当报:‘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著。云何为五?眼知色,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耳闻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诸贤!犹是五欲缘生喜乐,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呵责也。’……若外道梵志作如是问‘何乐自娱,沙门瞿昙之所称誉?’诸比丘!彼若有此言,汝等当答彼言:‘诸贤!有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著。云何为五?眼知色,——乃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诸贤!五欲因缘生乐,当速除灭。……犹如有人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若有外道梵志作如是问:‘汝等于此乐中求几果功德?’应答彼言:‘此乐当有七果功德。云何为七?于现法中,得成道證,正使不成,临命终时,当成道證;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中间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诸贤!是为此乐有七功德。’”
释:有乐须娱,应见如来呵誉;彼果当證,终竟涅槃功德。五欲贪著,人生爱乐;四禅清净,我灭喜忧。其中诡意自存,此外诡辞何用?

其五
七言绝句
不住法中常住存,静如枢转动如门。
从教阅尽芸芸物,复命知常但守根。
注:《长阿含经·清净经》:“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沙门释子有不住法。’应报彼言:‘诸贤!莫作是说:沙门释子有不住法。所以者何?沙门释子,其法常住,不可动转,譬如门阃常住不动,沙门释子亦复如是,其法常住,无有移动。’”
释:不住常住之法,总成吊诡;释家道家之理,本来平等。彼此相参,是非俱泯。故知住而非住,尽得环中;动而不动,独超象外。

其六
七言绝句
问甚如来终不终?常边身命有无中。
世间吊诡俱邪见,虚实相持只是空。
注:《长阿含经·清净经》:“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说:‘世间常存,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说言:‘此世无常,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有常无常,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此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此世间有边,唯此为实,馀者为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无边,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有边无边,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是命是身,此实馀虚。’或复有言:‘非命非身,此实馀虚。’或复有言:‘命异身异,此实馀虚。’或复有言:‘非异命非异身,此实馀虚。’或复有言:‘如来有终,此实馀虚。’或复有言:‘如来不终,此实馀虚。’或复有言:‘如来终不终,此实馀虚。’或复有言:‘如来非终非不终,此实馀虚。’诸有此见,……是为邪见。”
释:穷终极远,仍坠世间之法;此实馀虚,终是邪中之见。所以如来不答,众生无记。證成正反,二律何为?遣尽是非,道枢谁见?

自欢喜经 其一 当代 · 钟锦
七言绝句
虽于诸佛莫能知,也识如来说法奇。
总别相中高妙尽,为君勘破世间痴。
注:《长阿含经·自欢喜经》:“舍利弗白佛言:‘我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总相法我则能知。如来为我说法,转高转妙,说黑、白法,缘、无缘法,照、无照法,如来所说,转高转妙,我闻法已,知一一法,于法究竟,信如来、至真、等正觉,信如来法善可分别,信如来众苦灭成就,诸善法中,此为最上。世尊智慧无馀,神通无馀,诸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无有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释:圣凡悬隔,念实难知;是非昭在,法须易辨。倘云必有圣情,但恐竟成凡见。终生敬信,已是法门无上;一向受持,自能解脱无边。

其二
七言绝句
等为爱染世间心,神足甚于机械深。
莫怪如来斥卑贱,今人学只助荒淫。
注:《长阿含经·自欢喜经》:“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神足證。神足證者,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作无数神力,能变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合为一身,石壁无碍,于虚空中结加趺坐。犹如飞鸟,出入于地;犹如在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火,如火积燃;以手扪日月,立至梵天。若沙门、婆罗门称是神足者,当报彼言:‘有此神足,非为不有。此神足者,卑贱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贤圣之所修习。若比丘于诸世间爱色不染,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为贤圣神足。于无喜色,亦不憎恶,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曰贤圣神足。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二俱舍已,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斯乃名曰贤圣神足。犹如世尊精进勇猛,有大智慧,有知、有觉,得第一觉,故名等觉。世尊今亦不乐于欲,不乐卑贱凡夫所习,亦不劳勤受诸苦恼。世尊若欲除弊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游于初禅,如是便能除弊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游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亦复如是。精进勇猛,有大智慧,有知、有觉,得第一觉,故名等觉。’”
释:汉阴抱瓮;惧由机械生心;难陀说法,贱以神足起念。圣人察察,但欲出离;俗子嗤嗤,以为迂阔。遂至今人学术,竟争功益;当世风习,多坠荒淫。

其三
七言绝句
太初我父已堪惊,犹可昏灯恕眼盲。
不忍便疑心力懈,竟将何事误经名?
注:《长阿含经·自欢喜经》:“时,舍利弗即便数数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法,以自清净故,故名清净经。”南传《长部·自欢喜经》正作欢喜、《自欢喜经》。
释:错太初为我父,犹可云译事艰难;以清净为欢喜,竟不顾经名昭在。懈怠相疑,言而未忍;挂误实深,讳之何益?

大会经 其一 当代 · 钟锦
七言绝句
德位纷纷总不齐,世间争逐尽成迷。
君如会得诸天集,始悟荣华品最低。
注:《长阿含经·大会经》:“佛告诸比丘:‘今者诸天大集,今者诸天大集,十方诸神妙天无不来此礼觐如来及比丘僧。’”
释:沙门德重,王者位尊。两俱卓然,孰当敬也?作者善作寓言,妙传深意。故云诸天因清净堪修,大集佛会;以见俗世为荣华可羡,尽趋王庭。

其二
七言绝句
岂无魔妒若波旬,怪骇诸仙与鬼神。
我自精勤于正法,何难勇猛度天人?
注:《长阿含经·大会经》:“尔时,魔王见诸大众在世尊所,怀毒害心,即自念言:‘我当将诸鬼兵往坏彼众,围绕尽取,不令有遗。’时,即召四兵,以手拍车,声如霹雳,诸有见者无不惊怖,放大风雨、雷电、霹雳,向迦维林围绕大众。佛告诸比丘乐此众者:‘汝等当知,今日魔众怀恶而来。’于是颂曰:‘汝今当敬顺,建立于佛法;当灭此魔众,如象坏花丛。专念无放逸,具足于净戒;定意自念惟,善护其志意。若于正法中,能不放逸者;则度老死地,永尽诸苦本。诸弟子闻已,当勤加精进;超度于众欲,一毛不倾动。此众为最胜,有大智名闻;弟子皆勇猛,为众之所敬。’尔时,诸天、神、鬼、五通仙人皆集迦维园中,见魔所为,怪未曾有。佛说此法时,八万四千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诸天、龙、鬼、神、阿修罗、迦楼罗、真陀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释:魔不足惧,所惧者造次违仁;勇何须求,所求者自反而缩。虽当魔乱,惟勤正法;自有勇心,尽渡众生。并使诸天神鬼,得法眼净;修罗非人,俱欢喜行。

阿摩昼经 其一 当代 · 钟锦
七言绝句
息尽贪痴但反躬,不应妄自议神通。
若非力士金刚杵,岂得顽愚服理穷?
注:《长阿含经·阿摩昼经》:“时,彼摩纳默然不对。如是再问,又复不对。佛至三问,语摩纳言:‘吾问至三,汝宜速答,设不答者,密迹力士手执金杵在吾左右,即当破汝头为七分。’时,密迹力士手执金杵,当摩纳头上虚空中立,若摩纳不时答问,即下金杵碎摩纳首。佛告摩纳:‘汝可仰观。’摩纳仰观,见密迹力士手执金杵立虚空中,见已恐怖,衣毛为竖,即起移坐附近世尊,依恃世尊为救为护,白世尊言:‘世尊当问,我今当答。’”
释:佛所以禁尔神通者,恐深贪痴也;然而自用神通者,用警顽愚也。救世度人,随缘应化。而我辈情欲未泯,机巧犹耽。但须息心反躬,不可乱疑妄议。

其二
七言绝句
正法闻生信乐心,明行无上世尤钦。
转怜摩纳聪明浅,自负婆罗种姓深。
注:《长阿含经·阿摩昼经》:“摩纳白佛言:‘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其彼三姓,常尊重、恭敬、供养婆罗门;彼诸释子义不应尔。彼释厮细、卑陋、下劣,而不恭敬我婆罗门。’”又:“佛告摩纳:‘……若居士、居士子及馀种姓,闻正法者即生信乐,以信乐心而作是念。’”又:“摩纳!是为无上明行具足,于汝意云何?如是明行为是,为非?”又:“时,摩纳如共佛论,具以白师,师言:‘我遂得聪明弟子致使如是者,我等将入地狱不久。’于是,其师怀忿结心,即蹴摩纳令堕。”
释:世尊因明行觉众生,摩纳以种姓骄正法。是故或生信乐,或致忿结。慈心良以曲垂,悲愿本来广运。遂乃为说诸行,用怜一蔽。

梵动经 其一 当代 · 钟锦
七言绝句
欢喜心齐忿结心,一般陷溺世情深。
寡闻惟叹堪持戒,小小因缘岂足钦?
注:《长阿含经·梵动经》:“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方便毁谤如来及法、众僧者,汝等不得怀忿结心,害意于彼,所以者何?若诽谤我、法及比丘僧,汝等怀忿结心,起害意者,则自陷溺,是故汝等不得怀忿结心,害意于彼。比丘若称誉佛及法、众僧者,汝等于中亦不足以为欢喜庆幸,所以者何?若汝等生欢喜心,即为陷溺,是故汝等不应生喜。所以者何?此是小缘威仪戒行,凡夫寡闻,不达深义,直以所见如实赞叹。’” 又:“此是持戒小小因缘,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
释:谤佛而忿,誉佛而喜,世情陷溺,深义晦昧。盖彼之谤誉,惟以小缘;此之觉悟,实因大事。威仪棣棣,或成贼德之乡愿;戒律章章,无过谨身之庸行。

其二
七言绝句
甚深微妙法光明,照见将来过去行。
彼是一齐归寂灭,尚于何处起相争?
注:《长阿含经·梵动经》:“佛告诸比丘:‘更有馀法,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贤圣弟子能以此言赞叹如来。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不能出过六十二见中。’” 又:“唯有如来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馀解脱,故名如来。是为馀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释:谈天雕龙,骇世惊俗,谬观平等,深碍解脱。婆罗因彼,虽见而非正;如来于此,已知而不著。微妙莫言,诤讼可息;寂灭既得,生死立断。此时贤圣弟子,自能赞叹;向者寡陋凡夫,空识戒仪。

其三
七言绝句
我及世间终漫存,枉从劫内计根源。
若将观察穷无际,天地绵绵孰可论?
注:《长阿含经·梵动经》:“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四十、八十)成劫败劫,彼(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以捷疾相智方便观察,谓为审谛,以己所见,以己辩才)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馀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馀虚。’” 又:“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此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如此一切尽入四见中,我及世间是常,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唯有如来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馀解脱,故名如来。是为馀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释:彼以三昧心,忆至八十劫,遂用捷疾相智,方便观察,此必至言、思之诡也。此因如来知,转作如是持,乃成光明大法,平等解脱,又安计我、世之常也?劫内有穷,审谛岂审?世外无际,玄證非玄。

其四
七言绝句
梵天安住寿绵长,总为嬉娱妒恨伤。
五识既知俱幻有,便于神我觅恒常。
注:《长阿含经·梵动经》:“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彼沙门、婆罗门……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大梵者能自造作,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常住不变,而彼梵化造我等,我等无常变易,不得久住,是故当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馀虚。’是谓初见。” 巴利三藏《经藏》之《长部·梵网经》:“或有是时,此劫始成,有馀众生福尽、命尽、行尽,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天中。意为造作,禅悦为食,自身放光而行空中,清静安住,长时如此。” 《长阿含经·梵动经》:“或有众生喜戏笑懈怠,数数戏笑以自娱乐,彼戏笑娱乐时,身体疲极便失意,以失意便命终,来生世间,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馀众生不数’,不数戏笑娱乐,常在彼处,永住不变,由我‘数戏笑故,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是故我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馀虚。’是为第二见。” 又:“或有众生展转相看已,便失意(巴利三藏《经藏》之《长部·梵网经》谓是因妒恨故。),由此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便作是言:‘如彼众生以不展转相看,不失意故,常住不变;我等于彼数相看,数相看已便失意,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我以此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馀虚。’是第三见。” 又:“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以捷疾观察相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馀虚。’是为第四见。” 巴利三藏《经藏》之《长部·梵网经》:“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以捷疾观察相智,以己智辩言:‘眼、耳、舌、鼻、身之为我,诚无常变易,不得久住;心、意、识之为我,则常住不变也。’是为第四见。”
释:梵天之诸有情,既为嬉娱妒恨而终命;此间之众婆罗,遂以常住不变而尊心。未闻是德,但用其思。转同外道之神我,竟似康德之谬绎。间只一丝,讹成千里。

其五
七言绝句
大事因缘到眼前,一时雠论且须悬。
茫茫宇内身如寄,辩甚无边与有边?
注:《长阿含经·梵动经》:“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彼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边想,彼作是说:‘此世间有边,是实馀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有边,是故知世间有边,此实馀虚。’是谓初见。” 又:“‘世间无边,此实馀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无边,是故知世间无边,此实馀虚。’是第二见。” 又:“‘世间有边无边,此实馀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上方有边,四方无边,是故我知世间有边无边,此实馀虚。’是为第三见。” 又:“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于观察,彼以捷疾观察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馀虚。’是为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此实馀虚,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释:“世界之于方也有际,世界之于方也无际”,此康德《纯理论衡》所云之“雠论”也。玄学之有雠论,诡辞之尤者也。必使玄学无其诡辞,纯理无得有其超越之用矣。然理无超越之用,必非玄学。而理之必为超越之用者,则践履之理是。故玄学者,不求诸纯思之理而求诸践履之理。此康德之言也。佛陀之不言世间有边无边,而直求寂灭解脱者,政自与康德不殊。

其六
七言绝句
爱恚常教善恶讹,他生报应竟蹉跎。
诡辞漫应何须会?君若推原意已颇。
注:《长阿含经·梵动经》:“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善恶有报、无报耶?我以不见不知故,作如是说:善恶有报耶?无报耶?’世间有沙门、婆罗门广博多闻,聪明智慧,常乐闲静,机辩精微,世所尊重,能以智慧善别诸见。设当问我诸深义者,我不能答,有愧于彼,于彼有畏,当以此答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初见。” 又:“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为有他世耶?无他世耶?’诸世间沙门、婆罗门以天眼知、他心智,能见远事,已虽近他,他人不见。如此人等能知有他世、无他世;我不知不见有他世、无他世。若我说者,则为妄语,我恶畏妄语,故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第二见。” 又:“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不知不见何者为善?何者不善?我不知不见如是说是善、是不善?’我则于此生爱,从爱生恚,有爱有恚,则有受生;我欲灭受,故出家修行;彼恶畏受,故以此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第三见。” 又:“或有沙门、婆罗门愚冥闇钝,他有问者,彼随他言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四见。”
释:浊世昧德,妄言诬善,不反良知,惟溺情爱。既因爱而生恚,遂倒善以为恶。乃致报应之有无,他世之存否,尽沦虚设,全作空谈。一失正见,即成妄语。何用推原?莫从议论。

其七
七言绝句
直问根源到太初,言无言有尽成虚。
君如会得因缘在,雠论区区但自除。
注:《长阿含经·梵动经》:“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有,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或有众生无想无知,若彼众生起想,则便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彼作是语:‘我本无有,今忽然有,此世间本无、今有,此实馀虚。’是为初见。” 又:“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已捷疾观察智观,以己智辩能如是说:‘此世间无因而有,此实馀虚。’此第二见。”
释:“世界非徒有待之因也,亦有无待之因在;世界岂有无待之因耶?徒循有待之因耳”,此康德《纯理论衡》之又一“雠论”也。准此以言,非止此无因生者无足论,即有因生者亦无足论。虽然,若佛说因缘,君心理会,纯思之理方灭,践履之理旋生,雠论区区,明见昭昭。

其八
七言绝句
终后常疑有想存,他皆无想任纷繁。
恐成非实非虚见,寄语婆罗莫漫言。
注:《长阿含经·梵动经》:“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如是见,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此实馀虚。’是为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有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有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有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有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有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有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乐有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苦有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乐有苦有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不苦不乐有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一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若干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少想,此实馀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无量想,此实馀虚。’是为十六见。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此十六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释:“我以我为有想者,则我之外皆无想者也,虽我身亦莫不然。”此康德《纯理论衡》所云之“谬绎”也。诸沙门、婆罗门亦正为此,不计诸无想之色等,而汲汲乎此有想也。然此但析断也,非合断也,故实无想不灭之增见。此所以佛陀之终不以是言有想也。


共175,分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