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大观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9—1253 【介绍】: 宋僧。奉化人。俗姓张,字大川。年十九出家,后住杭州灵隐寺。有《五灯会元》。
全宋诗
释普济(一一七九~一二五三),号大川,俗姓张,四明奉化(今属浙江)人。
年十九,依香林院文宪师受具戒,初游本郡湖心、赤城诸禅院,遍历无用全、佛照光、浙翁琰、松源岳、肯堂充诸老之门。
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住庆元府妙胜禅院,后历住宝陀观音、岳林大中、嘉兴府报恩光孝、庆元府大慈教忠报国、绍兴府天章十方、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灵隐诸寺。
理宗宝祐元年正月卒,年七十五。
有《五灯会元》二十卷,《灵隐大川济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灵隐大川禅师行状》。
 释普济诗,以辑自《语录》的诗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二六一
普济(一一七九——一二五三),字大川,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张氏。
初习儒,淹博能文。
年十九入香林院出家。
嘉定十年出主妙胜,历补陀、岳林、报恩、大慈、净慈、灵隐。
宝祐元年正月卒,寿七十五。
撰有《五灯会元》二十卷(存),又有《大川普济禅师语录》一卷传世。
见《语录》附释大观所撰行状(续藏经第贰编第二六套第二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妙弘,字截流,约于理宗淳祐末曾和日僧静照诗(《邻交徵书》初篇卷二释大观《和静照诗韵》诗注),今录诗二首。
释普济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济,字时翁,理宗淳祐末曾和日僧静照诗(《邻交徵书》初篇卷二释大观《和静照诗韵》诗注)。
今录诗二首。
释慧沐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祝氏。
世居暨阳。
为著族。
沐幼冲。
习诗礼成造秀。
随计吏入京师。
道过觉智寺。
大观禅师契真。
真微以语风沐。
沐因开寤。
求剃度。
已具戒。
诣洪井礼观音次。
顿见本心。
咸通七载。
还乡里化导。
邑宰韦公为帅。
檀信建栖真院。
以待四方学者。
无何廉使裴延鲁。
于水监坊营治精舍。
既成而召沐居之。
俄明州掾齐肇。
请居玉笥峰。
所至著名绩。
未几卒。
寿八十八。
腊四十五。
乾宁五年七月三日也。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慧沐。俗姓祝氏。即世暨阳人也。代为著姓。沐幼冲之岁家法严明。训授儒经郁成造秀。将随计吏谒觉智寺契真禅师。即谥大观者是也。因以微讽。沐由兹开悟。明年剃度。乃诣洪井。礼观音禅师顿了心契。咸通七载还归故乡。邑宰韦公乃率信心者造栖真院。四方禅客无远不届。廉使裴延鲁召沐。因营鉴水坊精舍成还以坊为题榜。既而居之安而能迁。允明州掾齐肇请住玉笥峰。未久而卒。寿八十八。腊四十五。则。乾宁五年七月三日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广利寺僧,姓名不详,理宗景定四年(一二六三)在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曾参物初大观
事见《物初和尚语录·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语录》。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熙。
字晦机。
豫章唐氏子。
世业儒。
西山明觉院明公。
乃师族叔父。
聚宗族子弟教世典。
师与兄元龄。
俱习进士业。
元龄既登第。
师遂从明公祝发焉。
将游方。
其母私具白金为装。
师谓财足以丧志。
善言辞之。
不持一钱以行。
物初观禅师
阐化玉几。
往依之。
初与语惊异。
留侍左右。
久之。
谒东叟颖于南屏。
命掌记。
至元间。
总统杨琏真珈。
奉旨。
取育王舍利。
亲诣师。
求记述舍利始末。
因招以俱。
师稚不欲行。
善言辞曰。
我有老母。
兵后存亡不可知。
遂归江西。
则元龄。
先以临江通制。
从文丞相起兵死。
独母在堂。
师奉之以孝闻。
元贞二年。
始出世百丈。
居十二载。
法席振兴。
至大初。
应净慈请入寺日。
行省官属。
俯伏致迎。
师发扬宗旨。
四方英衲。
一时辐辏。
结制日。
为众上堂。
以手作结布袋势云。
南山今日结布袋口了也。
汝等诸人。
各各于中。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忽有个冲开碧落。
撞倒须弥底。
莫道结子不坚密。
良久云。
缦天网子百千重。
说法脱略窠臼类如此。
居七载。
迁径山。
已而杖策归南屏。
百丈大仰之徒。
闻师退閒。
争来迎致。
师辞不获已。
遂返仰山。
又三年而终。
寿八十二。
葬于金鸡石下。
其弟子在杭者。
分爪发塔于净慈西隐。
师嗣物初
初嗣北涧。
涧则佛照之子。
法脉渊源有自故。
师身后之思。
在学人为益深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禅师姓唐氏。
豫章人也。
称元熙者。
西山明觉院得度之名也。
晦机者。
其师物初观和尚所赠之字也。
号佛智者。
御制也。
临江通判从文丞相靖难死国。
唐元龄者。
熙之胞兄也。
庐山一山万禅师者。
熙之益友也。
大中大夫广智全悟释教宗主。
笑隐大䜣禅师者。
乃熙嗣法弟子也。
熙为人事亲以孝。
事师以诚。
昆仲之间以义。
道友之间以直。
训诲门弟。
则严且慈。
熙尝与一山万行脚。
万不耐丛林。
好讥诸方。
熙每抑之。
且曰。
明眼衲子出言为丛林。
轻重岂可易乎。
物初观公时居玉几。
公为浙人。
每操乡音。
昼夜批削学者。
学者畏其口不敢近。
熙强万上谒观公
与熙语大惊。
默计曰。
浇漓末世有此人也。
又指万问熙曰。
此老为谁。
熙对曰。
乃元熙同行某甲也。
素闻万名。
故深爱熙。
得友之正。
乃留夏。
朝夕警诲。
熙辄深入玄奥。
久之出住百丈。
万嗣东叟住庐山开先寺。
两山法席大振。
衲子络绎西江。
诉禅人尝掌开先内记。
请益参究。
达旦不卧。
万每示之。
诉不领。
万曰。
百丈熙堂头当能了子大事。
亟行勿迟。
但勿可言从开先来。
诉谒百丈。
熙问曰。
何来。
对曰。
庐山。
曰。
曾见万聱头否。
诉不语。
熙指曰。
果遭渠卖弄矣。
䜣悚然莫知所以。
熙居百丈十二载。
迁净慈七载。
迁双径。
居双径。
未久退隐南山之阳。
江右丛林闻熙退閒。
争启请之不已。
熙领仰山。
仰山久废之馀。
熙至。
衲子不厌枯淡。
从之者数百辈。
其堂庑朽败不堪。
主事僧历请充修造。
熙历止不许。
一夜雷雨暴作。
方丈后壁忽崩塌。
熙移绳床。
就侍者房而卧。
明晨命以草苫之。
有富人入山见熙。
坐草壁边说法。
而禅者悠悠自若。
富人乃大异。
发意坚请新之。
仰山遂成精舍。
延祐六年秋。
仲手字别所知。
复作偈别众而逝。
时侍僧有失常度。
语话声高。
熙复张目正色曰。
敢以吾死而堕吾规耶。
摈逐之。
已而瞑目长往。
世寿八十二。
僧夏六十三。
熙四为住持。
以策发为急务。
然机不易施。
施必中节。
尝以百丈野狐话。
问诉书记。
诉拟对熙喝之。
诉即悟旨。
又举太原孚闻角悟道因缘。
示常道者曰。
卢生入沧海。
太史游名山。
从此杨州城外路。
令严不许早开关。
常亦悟旨。
(常号梅屋。
著佛祖通载行世。
)又以西湖山水问伦上人。
伦曰。
通身无影像。
步步绝行踪。
熙厉声曰。
未在。
更道。
伦亦悟旨(伦号仲方。
后住保宁)。
熙晚年久不上堂。
四众坚请之。
熙乃曰。
云门道。
个普字尽大地。
人不柰何。
殊不知云门四棱著地。
当时若与震威一喝。
待此老恶发。
徐徐打个问讯道。
莫怪触忤。
好非但救取此老。
亦能振起云门纲宗。
虽然口是祸门。
有数禅者。
座下省发而去。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慧珍,字藏山,江西人,元初为荆门州僧正。
至元十四年,来自江陵,寻住当阳玉泉。
时当兵燹之馀,满目蓬蒿,不胜荒凉。
珍重辟旧基,式廓新宇,庙貌宏敞,丹雘增辉。
二十七年,修筑显烈祠,及关陵坊,表盖壮缪,生为忠臣,没封王神,庙食兹土,世所观赡,故珍筹及之。
珍妙解经说,性理双圆,升座高谭,四众环听,世祖敬异,锡号“神应慈云大师”,并袭紫衣。
晚付院事于霞璧,老于斯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潼川人。俗姓王,字敬叟。理宗嘉熙中奉敕住净慈光孝寺。有《北涧集》。
全宋诗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有《北涧文集》十卷、《北涧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语录》一卷。《补续高僧传》卷二四、《净慈寺志》卷八、《灵隐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释居简诗,以日本应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涧诗集》及日本贞和、观应间(相当于元惠宗至正时)翻刻宋元旧本《外集》、《续集》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内阁文库)。另从《大藏经·北涧居简禅师语录》等书中辑得之诗作,编为第十二卷。
全宋文·卷六七九八
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俗姓王(一云姓龙),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复往育王见佛照,机相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久之,出住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钱厚、叶适皆折节问道。时真德秀为江东使者,虚东林命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以居,人以「北涧」称之。后出主铁佛、显庆、碧云、慧日诸寺,嘉熙初奉诏主杭州净慈寺,所至道化大行。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腊六十二。。见《补续高僧传》卷二四、《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居简。字敬叟。潼川王氏子。资质颖异。初见佛书。必端坐默观如宿习。依邑之广福院图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沉默自究。一日阅万庵语。有省。遽往育王。见佛照。机相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一时社中耆硕。无不忘年与交。走江西。访诸祖遗迹。莹仲温。尝掌大慧之记。庵于罗湖。纂所闻成书。发挥祖道。与师议论大奇之。以大慧居洋屿庵竹篦。付之师巽焉。久之。出住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鸿儒竹岩钱公。水心叶公。皆折节问道于足下。大参真西山。时为江东部使者。虚东林命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称。因以北涧称之。起应霅之铁佛西佘。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奉旨移净慈。所至道化大行。师出佛炤之门。在诸法彦中。为神驹香象。机格超逸。最难攀仰。其颂世尊初生话云。一声㘞地便吒哩。突出如斯大阐提。此土西天起殃害。堂堂洗土不成泥。又颂楞严六解一亡云。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付与春风。篆烟一缕閒清昼。百鸟不来花自红。辟一室以居。名曰薤室。作赋以自见。其略曰。进则面墙退则坐井。柱忽不支。壁将就殒。豁然而虚。漠然而囧。如蒙之击。如震而警。如无尽藏。如大圆镜。前山送青。若壮士之排闼。后山回闯。拟良工之御骏。抚鸿鹄而晚眺。入冥冥而远引。笑云烟之轻去。漫悠悠而无定。驻落日于西崦。延初蟾于东岭。是皆中所得也。有北涧集十九卷。张公诚子。序之曰。读其文。宗密未知其伯仲。诵其诗。合参寥觉范为一人。不能当也。北涧于人不苟合。合亦不苟暌。取舍去就之际。洁如也。叶水心诗曰。简公诗语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说与东家小儿女。涂青染绿未禁春。师居天台委羽。有二姓争竹山。竭产不肯已。仙居丞王君怿。请于师。师作种竹赋一首示二姓。而讼遂止。其德音感化如此。灵隐虚席。赵节斋。奏师补其处。师笑曰。吾日迫矣。乃举天童痴绝冲。淳祐丙午春三月二十八日。索纸书偈。于纸尾复书曰。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诸徒诫之曰。时不待人。以吾自励。吾世缘馀两日耳。至期昧爽索浴。浴罢假寐。然视之已逝矣。寿八十三。腊六十二。葬全身于月堂昌禅师塔侧。遵治命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居简。
出潼川王姓。
号敬叟。
又称北涧。
盖居北涧之日久也。
简姿秀而文当世尚之。
游广福读出世典。
辄弃冠。
具戒。
参别峰。
别峰指见涂毒。
涂毒示其心要。
简以从前所学凑泊不可。
疑情猛切。
常立达旦。
偶过择木寮。
阅万庵语云。
欲识诸佛心。
但向众生心行中识取。
欲识常住不凋性。
但向万物迁变处会取。
简于此忽省。
以为万庵与佛炤同条。
遂别策造灵隐。
机契佛炤光禅师。
于是往来妙喜下尊宿。
一十五年。
激扬宗旨。
大有力焉。
乃辞佛炤。
经瓯闽。
历江西。
过罗湖。
访仲温。
仲温与论。
大喜曰。
妙喜之后一人也。
乃以妙喜居洋屿庵。
竹篦为赠。
且曰。
公之后必大。
未几出住台州紫箨。
迁报恩。
及广孝。
名大振。
退居武林飞来峰之阴。
卿士犹物色之不顾。
当是时出佛炤之门者。
有灵隐善径山琰天童派东禅观上方铦。
交章劝简。
应旴江刺史之命。
又不顾。
而江州使者以东林云居力致之。
简亦不顾。
乃寿北涧集。
行世。
宿儒附之。
叶水心曰。
简公话柄特惊人。
六反掀腾不动身。
说与东家小儿女。
涂青染绿未禁春。
简叹曰。
狼虎之害。
世人易知也。
文章害世。
则难知矣。
狼虎在山。
藜藿不釆。
文章欺世。
耳目沉沦。
余比见近流施为阔略。
非先圣之言不言。
非古哲之迹不举。
然境风乍飘。
荣辱无主。
取快一时。
名节扫地。
则向之所言所举。
皆为饰词。
以欺世者也。
欺世之害。
甚于狼虎。
余颓躬不逮。
深为是惧。
所见所闻。
偶笔成集。
若稍存心。
欲以诗文鸣世。
则又吾教之罪人也矣。
遂燬板。
晚居净慈。
其门人大观以高庵楞严纲要颂。
请简发其旨。
简向慕高庵为人。
乃联和而序之。
淳祐丙午春。
示众曰。
识得一万。
事毕了事。
衲僧一字不识。
直饶恁么。
未称全提。
禹力不到处。
河声流向西。
归方丈。
大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至期。
言语移时。
敛目而逝。
简初在紫箨。
委羽有二姓。
争竹山。
竭产不已。
仙居丞启简讽之。
简示以种竹赋。
二姓之讼遂止。
台氓谣曰。
简公笔甜如蜜。
赞曰。
齐桓侯有疾。
在腠理以忽扁鹊。
终至骨髓。
虽司命无柰之何。
而末造众生。
言行参差之。
疾不啻在骨髓间也。
故北涧生平行李。
惟恐针石之不逮。
然以文字得度者。
则北涧法化。
宁当有别论也。
否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居简,字敬叟,姓龙氏,潼川人也。家世儒素,幼性颖异,见佛书端坐默观,如宿习者。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蜂涂毒于径山。沈默自究,一日阅万庵语有省,遽往育王见佛照,机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走江西访诸祖遗迹,莹仲温尝掌大慧之记,庵于罗湖,纂所闻成书发挥祖道,与议论大奇之。久之,出主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儒硕钱竹岩、叶水心莫不推重。时大参真西山为江东部使者,虚东林待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称,以北涧称之。起应霅之铁佛,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奉诏迁净慈。所至道化大行,垂老不倦。颂《楞严经》六解一亡云:“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付与春风。篆烟一缕闻清昼,百鸟不来花自红。”辟一室以居,名曰“薤室”。作赋以自见,水心酬以诗云:“简公诗话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说与东家小儿女,涂清染紫不禁春。”晚岁居天台,有二姓争竹山搆衅,为作《种竹赋》以讽之,而讼遂已。赵节斋为奏补灵隐,简笑谢曰:“吾日迫矣。”乃举天童痴绝道冲。淳祐丙午春,示疾,三月二十八日索纸书偈,于纸尾复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诸徒诫之曰:“时不待人,以道自励,吾世缘馀二日耳。”至期昧爽,索沐浴罢,如假寐,视之已逝矣。寿八十三,腊六十二,所著有《北涧集》十九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赐号佛海,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
年十六出家,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
年二十二薙发受具戒。
南游湖湘,江西疏山柏庭文、怀衲裢皆延留之。
未几至浙见无用全于天童,见秀岩瑞、空叟印于鄮峰。
往依吴门穹窿破庵禅师,破庵迁吴兴凤山资福,使为知藏。
资福散席,又遍谒灵隐松源岳、净慈肯堂充、华藏遁翁演。
后往霅川道场,即挽以分座。
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入平江府高峰寺出世,八年,住平江府枫桥普明寺。
十六年,住建康府太平兴国寺。
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迁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景德灵隐寺。
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
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
有《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
 释法薰诗,依《语录》卷次辑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九七二
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俗姓彭,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后随破庵祖先禅师学,遂得其法。历住高峰、枫桥、钟山、净慈、灵隐诸刹。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其讲法之语、题跋偈颂,由门弟子辑为《石田法薰禅师语录》。见《语录》后所附《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薰。号石田。眉公彭氏子也。生而慧敏。三四岁时。见僧即喜。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二十二薙发受具戒。游方至石霜。礼雷迁塔。述偈曰。一念慈容元不隔。何须特地肆乖张。平高就下婆心切。恼得雷公一夜忙。薰名因是大著。闻吴门穹窿破庵先禅师道望。遂往依焉。一见知为法器。室中举世尊拈华迦叶微笑。薰云。焦砖打著连底冻。赤眼撞著火柴头。破庵阴奇之。每于日用语默。故起其疑。薰于是决志。依栖随时咨询。与无准范。日相激励。后见松源岳。肯堂充。遁庵演。咸谓。其从作家炉韛中来。自不同也。初住苏州之高峰。次迁枫桥。钟山虚席。亦补其处。宝庆初。迁净慈。端平二年。迁灵隐。淳祐甲辰三月望。示徒云。但得本莫愁末。唤甚么作本。唤甚么作末。松柏千年青。不入时人意。牡丹一日红。满城公子醉。山僧恁么道。若有不肯底是我同参。弟子绘像求赞。有云。末后一句。分付厨山。众讶之。明日示疾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