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止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戒八戒等总为制止恶之戒法,故云止持戒。(参见:止持)
【佛学常见辞汇】
制止罪恶行为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止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持之一,止者制止也,持者持戒也,制止身口之恶而行不杀不盗等,是依止而成持戒也。如五篇七聚之戒法是。行事钞中四曰:「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止持戒。」
【佛学常见辞汇】
止作二持之一。(参见:二持)
【三藏法数】
止即制止,谓止身口令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等,是名止持。
作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区分戒为二种:一作持戒,二止持戒。前者积极的命行,某行为后者命禁止也。即不杀不偷等之戒谓之止持戒,作说安居之善事为作持戒。又称止持门作持门,诸恶莫作为止持门,众善奉行为作持门。但此区别,戒本中非一一分类者,区别戒本与犍度也。
【佛学常见辞汇】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二种,止是制止,制止身口意不作诸恶,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是;作是造作,策励三业以造作众善。以上二戒又名止持门和作持门,诸恶莫作是止持门,众善奉行是作持门。
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度之一。受持戒律而不犯触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持戒清洁,如净明珠。」维摩经佛国品曰:「持戒是菩萨净土。」地持论八曰:「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由持戒所得。」智度论谓有大力毒龙,以眼视人,弱者即死。以气嘘人,彊者亦死。时龙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树间,疲懈而睡。猎者见之喜曰:以此皮献国王,以为船饰可乎?便以杖案其头,刀剥其皮。龙自念:我今持戒,故不计此身,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时日大热,欲趋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敢动。畜生尚能坚持禁戒,至死不犯,况复于人!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佛所制的戒律。
【三藏法数】
谓人心常念戒,忆持无忘,不作诸恶,是名持戒。
【三藏法数】
持戒者,即防非止恶之义。谓奉持如来戒律,则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持戒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度之一。(参见:戒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六度之一。(参见:六度)
六度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参见: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请参见附表。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佛学次第统编】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密。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密。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密。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密。」
【三藏法数】
(出六度集经)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
〔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
〔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清净持戒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是持戒清净之印。通常之佛部三昧耶印出观自在菩萨怛缚多哩随心陀罗尼经。
持戒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持戒十种利益: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满足智愿 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 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證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也。
三、智者不毁 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也。
四、不退誓愿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求證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也。
五、安住正行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
六、弃舍生死 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
七、慕乐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也。
八、得无缠心 谓修菩萨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也。
九、得胜三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
十、不乏信财 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
四种持戒
【三藏法数】
(出杂阿毗昙心论)
〔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谓求生天及馀善处,坚持禁戒,是名悕望戒。
〔二、恐怖戒〕,谓畏堕恶趣,畏恶名称,坚持禁戒,是名恐怖戒。
〔三、顺觉支戒〕,谓随顺七觉支,庄严其心,坚持禁戒,是名顺觉支戒。(七觉支即七觉分,谓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也。)
〔四、清净戒〕,谓无漏戒,能离烦恼染垢,是名清净戒。(无漏戒者,即声闻、缘觉无漏道品所发之戒也。)
十种利益──持戒十种利益
【三藏法数】
(出月灯三昧经)
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此十种利益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满足智愿〕,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證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也。
〔三、智者不毁〕,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也。
〔四、不退誓愿〕,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求證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也。
〔五、安住正行〕,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
〔六、弃舍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
〔七、慕乐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也。
〔八、得无缠心〕,谓修菩萨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也。
〔九、得胜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
〔十、不乏信财〕,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
持戒无尽
【三藏法数】
谓菩萨护持禁戒,未曾违舍。见犯戒者,怜悯悲哀;见奉戒者,尊重爱敬。复以戒法传化他人,心不疲厌,是名持戒无尽。
持戒治破戒染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能持诸戒律,以净身心,制伏过非,则离一切破戒之污染也。
第三一百年,得坚固持戒
【三藏法数】
谓此一百年中,比丘少习禅定,惟乐持戒,不犯律仪,无诸放逸,坚固不变也。
受持戒法
【三藏法数】
谓于所受戒法,始终坚持不毁不犯,而于同修梵行之人,不生轻鄙,令他欢喜,是名受持戒法。
百岁持戒,为恶所破
【三藏法数】
谓法将灭时,有人持戒满百岁已,一弹指顷,遂为恶知识之所破坏,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优波离,持戒第一
【三藏法数】
梵语优波离,华言上首,或云近执。佛为太子时,曾为亲近执事之臣。出家持律,为众纪纲,故称持戒第一。
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藏法数】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