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回疆  拼音:huí jiāng
新疆天山南路为信仰回教的回族所聚居,故称为「回疆」。
《国语辞典》:皮皮  拼音:pí pí
乐器名,吹管乐器。流行于维吾尔族,管身用芦苇制作,上端由两块木片将苇管压扁,与管身成十字形,再将吹嘴修制成簧片,管身正面开八个方形按音孔,流行于新疆南部的和阗、麦盖提地区,音色沉厚优美。
《漢語大詞典》:巴依
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语。王爷;财主。 贾芝 孙剑冰 《中国民间故事选·幸福鸟》:“我不是巴依,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 贾芝 孙剑冰 《一个女人的爱情》:“只等秋后男人从巴依家领下工钱就结婚。”
《国语辞典》:喀什噶尔(喀什噶尔)  拼音:kā shí gé ěr
地名。位于新疆南疆的西部,为过去维吾尔族的首邑,有汉、回两城。汉城在南边,称为新城,今设疏勒县;回城在北边,称为旧城,置疏附县。二城隔乌兰乌苏河相望。地当葱岭之东,为中国大陆极西边防重镇。
《国语辞典》:弹布尔(弹布尔)  拼音:tán bù ěr
乐器名,弹拨乐器。新疆维吾尔族的乐器。琴身呈瓢形,多用核桃木或桑木制作,琴颈细长,装有五根钢丝弦。声音清脆悦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为阿拉伯乐器tanbūr的一种,也称为「丹不尔」、「丹布尔」、「弹拨尔」。
《国语辞典》:阿拉木汗  拼音:ā lā mù hán
维吾尔族歌舞曲。流行于吐鲁番地区,内容多赞美阿拉木汗姑娘的美丽,曲调为上下两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演,也可为民歌演唱。
《国语辞典》:木唢呐(木唢呐)  拼音:mù suǒ nà
乐器名,吹管乐器。流行于维吾尔族。历史久远,新疆克孜尔石窟寺里的壁画中有伎乐人吹奏唢呐的形象,可能是其前身。现代木唢呐通体由整木旋制,下成喇叭口状,全长约四十公分,管身开七个按音孔,音色圆润,稍带鼻音,通体刻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别具特色。也称为「苏尔奈」。
《国语辞典》:苏尔奈(苏尔奈)  拼音:sū ěr nài
乐器名,吹管乐器。维吾尔族所用的吹奏乐器。参见「木唢呐」条。
《漢語大詞典》:十二木卡姆
维吾尔族传统的十二套大型套曲。广泛流传于 天山 南北各地。包括序歌、叙诵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体裁多样,节奏生动,曲调极为丰富。建国后,根据著名艺人 吐尔地阿洪 (1881-1956年)演唱的录音,记谱整理,辑成《十二木卡姆》一书,于1960年出版。“木卡姆”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原意为“最高的位置”,转义为“大型套曲”;也可能来自波斯语muq歌加突厥语an歌。
《漢語大詞典》:手鼓舞
维吾尔族 民间舞蹈。流行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多为女子独舞,用手鼓伴奏,舞者能随鼓点的变化舞出不同的姿态。表情丰富细腻,动作柔软灵活。主要表现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欢快情绪。
《漢語大詞典》:坎土镘(坎土鏝)
维吾尔族地区主要农具之一,用铁制成,与锄头类似,用以锄地、挖土等。《中国民间故事选·阿克尔姑娘》:“ 铁力米尔扎 一听,又赶紧跳下马来,用坎土镘挖掘着道路。”《中国民间故事选·阿克尔姑娘》:“傻孩子,用坎土镘是缩不短道路的,打算缩短这漫长道路,必得用快马加鞭和谈话的办法。”
《漢語大詞典》:砍土镘(砍土鏝)
维吾尔族 铁制农具。用于锄地、挖土等。 碧野 《阿勒玛汗老婆婆》:“﹝地主﹞驰马冲过来用双头的马鞭打他,他不得不用砍土镘招架,这更惹恼了地主。”《人民日报》1960.3.19:“吃饭后,在筐担里放上砍土镘、锄头或镰刀,走到哪里,社员干什么,他就拿出自己的工具一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