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屯聚
(1).集结。史记·吴王濞列传:“兵屯聚而西,无它奇道,难以立功。” 晋 葛洪 抱朴子·百里:“离叛者众,则不得不屯聚而为羣盗。”《东周列国志》第二一回:“ 桓公 与 管仲 商议,将輜重资粮,分其一半,屯聚于 葵兹 。”
(2).指聚居。 章炳麟 《排满平议》:“ 汉 族之流放罪人,与蛮种相习狎,埶不独立,染其礼俗,相与屯聚,因是亦以荆蛮得名。”
(3).指聚众起事的队伍。后汉书·王梁传:“三年春,转击 五校 ,追至 信都 、 赵国 ,破之,悉平诸屯聚。”后汉书·冯异传:“又南下 河南 成皋 已东十三县,及诸屯聚,皆平之。”
(4).谓聚集进驻。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择要害地屯聚一处,使有隐然之望。” 明 唐顺之 《牌》:“ 通州 屯下重兵,若有寇,则又有客兵屯聚。”
《漢語大詞典》:族居
(1).群居;聚居。逸周书·程典:“士不族居,不足以给官。” 孔晁 注:“族,犹羣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在 夏 代,各生产部门的奴隶大多仍保留着族居现象。”
(2).丛生。吕氏春秋·辨土:“树肥无使扶疏,树墝不欲专生而族居。”
(3).犹言姓氏籍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彭海秋:“ 彭 离席,肃客入。相揖环坐,便询族居。客曰:‘小生 广陵 人,与君同姓,字 海秋 。’”
《漢語大詞典》:群族
1.指生存在一起的同类。 唐 刘长卿 《山鸜鹆歌》:“朝去秋田啄残粟,暮入寒林啸羣族。”
2.聚居。 清 恽敬 《释蟪蛄》:“蟪蛄大如幺贝,身羽,足深緑色,羣族菅茅中。”
《漢語大詞典》:州处(州處)
聚居。国语·齐语:“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 韦昭 注:“州,聚也。”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凡地球以上,人种五,其色黄、白、黑、赤、流黄。画地州处,风教语言,勿能相通,其小别六十有三。”
分類:聚居
《漢語大詞典》:屯居
聚居。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到府,乃移书四郡属臣长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清会典·八旗都统一》“与其缉获者”原注:“其屯居及各省驻防旗人有逃亡者,俱照此例办理。”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安太太 连忙摆手説:‘不用,我们虽説是 汉军旗 人,那驻防的,屯居的,多有 汉 装,就连我们现在的本家亲戚里头,也有好几个裹脚的呢!’”
分類:聚居
《漢語大詞典》:簇居
聚居。例如:山洼里簇居着几户人家。
分類:聚居
《漢語大詞典》:乡里(鄉里)
(1). 周 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惠施,乡里之委积以卹民之囏阨。” 郑玄 注:“乡里,乡所居也。”吴子·治兵:“乡里相比,什伍相保。”晋书·隐逸传·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释名》:“民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自然民谣;一种为假作民谣。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流行乡里间的徒歌。”
(2).家乡;故里。管子·立政:“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后汉书·刘盆子传:“﹝ 杨音 ﹞与 徐宣 俱归乡里,卒於家。”《水浒传》第三九回:“﹝ 黄文炳 ﹞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六:“譬如 蒋士镳 ,平时欺侮善良,横行乡里,那倒要当心点儿。”
(3).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墨子·尚贤中:“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许允 为吏部郎,多用乡里。” 清 陈康祺 《郎潜记闻》卷一:“时知县事者为 湖北 温壮勇公 绍原 , 陆制军 乡里也。” 黄谷柳 《虾球传·难童之家》:“好,我们两人算是同乡了。喂,乡里,你大还是我大?”
(4).指居里或籍贯相同。周书·寇洛传:“及 贺拔岳 西征, 洛 与之乡里,乃募从入 关 。” 明 王琦 寓圃杂记卷下:“公与 熊 有乡里之好,因以阴隲之説諭之, 熊 不省。”明史·奸臣传·鄢懋卿:“ 植 与 嵩 乡里,尝劝 嵩 杀 杨继盛 。”
(5).指妻。 南朝 梁 沈约 《山阴柳家》诗:“还家问乡里,詎堪持作夫?”南史·张彪传:“ 沈泰 説 陈文帝 遣 章昭达 领千兵重购之,并图其妻…… 彪 知不免,谓妻 杨 呼为乡里曰:‘我不忍令乡里落佗处,今当先杀乡里然后就死。’”
《高级汉语词典》:丛林
丛生的林木
分类:丛林
《漢語大詞典》:闾里(閭里)
(1).里巷;平民聚居之处。周礼·天官·小宰:“听閭里以版图。” 贾公彦 疏:“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閭,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閭里之中有争讼,则以户籍之版、土地之图听决之。” 唐 韩愈 《寄卢仝》诗:“水北山人得名声,去年去作幕下士。水南山人又继往,鞍马僕从寒閭里。”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不下三五年间,俱是开囯勋臣,那时分茅裂土,衣锦荣归,閭里辉煌,方不负大丈夫建功立业之志。”
(2).借指平民。史记·循吏列传:“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閭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 唐 韦应物 《观田家》诗:“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閭里。”
(3).邻居。庄子·至乐:“吾使司命復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识,子欲之乎?” 宋 苏轼 《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应容缓急烦閭里,桑柘聊同十亩闲。” 清 郑燮 《送陈坤秀才入都》诗:“京师有僧 介庵子 ,是尔 滇 南旧閭里。”
《漢語大詞典》:禅林(禪林)
指寺院。僧徒聚居之处。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春园柳路,变入禪林;蚕月桑津,迴成定水。” 倪璠 注:“言本住宅,改为佛寺。” 唐 陈子昂 《暉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序》:“入禪林而避暑,肃风景於中林。” 明 叶宪祖 《丹桂铟合》第一折:“薄游 吴郡 ,侨寓禪林。” 清 赵翼 《题九莲菩萨画像》诗:“要今人识清修业,特赐禪林法相尊。”
《漢語大詞典》:旧曲(舊曲)
(1).古曲,对“新曲”而言。晋书·乐志下:“按 魏 晋 之世,有 孙氏 善弘旧曲…… 朱生 善琵琶,尤发新声。”弘, 清 李慈铭 《〈晋书〉札记》:“当作引。” 南朝 陈 徐陵 《折杨柳》诗:“ 江陵 有旧曲, 洛 下作新声。”
(2).指歌妓聚居之所。 宋 姜夔 《琵琶仙》词:“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 桃根 桃叶 。”
《漢語大詞典》:渔村(漁村)
渔民聚居的村庄。 唐 卢纶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渔村绕水田,澹澹隔晴烟。” 宋 柳永 《诉衷情近》词:“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袁鹰 《风帆·归帆》:“沉沉夜幕笼罩住渔村,笼罩住每个渔家的笑语和沉思。”
《漢語大詞典》:里门(里門)
(1).闾里的门。古代同里的人家聚居一处,设有里门。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庆 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宋 欧阳修 《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诗之二:“里门每入从千骑,宾主俱荣道路光。”
(2).指称乡里。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
《漢語大詞典》:平康
(1).平安。书·洪范:“平康正直,彊弗友刚克,燮友柔克。” 孔 传:“世平安用正真治之。”一说,中正和平。 曾运乾 正读:“平康者,中正和平,不刚不柔也。”魏书·任城王云传:“平康之世,可以寄安。”
(2). 唐长安 丹凤街 有 平康坊 ,为妓女聚居之地。亦称 平康里 。 唐 孙棨 《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 平康 入北门,东迴三曲,即诸妓所居。” 元 李好文 长安志图:“ 平康 为 朱雀街 东第三街之第八坊。”后因以为妓女所居的泛称。 宋 杜安世 《山亭柳》词:“暗添春宵恨,恨平康恣迷欢乐。”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笑柄·情痴》:“有 紫珊居士 者,喜步平康,一日游 秦淮河 上,与妓者 翘云 相爱甚篤。” 方荣杲 《题红薇感旧记》诗:“那知义侠出平康,羞煞 邯郸 击剑郎。”
《漢語大詞典》:戚里
(1).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於是 高祖 召其姊为美人,以 奋 为中涓,受书謁,徙其家 长安 中 戚里 。” 司马贞 索隐引 颜师古 曰:“於上有姻戚者皆居之,故名其里为 戚里 。”文选·左思〈魏都赋〉:“亦有 戚里 ,寘宫之东。” 吕延济 注:“ 戚里 ,外戚所居之里。” 北周 庾信 《春赋》:“移 戚里 而家富,入 新丰 而酒美。” 唐 戴叔伦 《长安早春赠万评事》诗:“春风归 戚里 ,晓日上花枝。”
(2).借指外戚。后汉书·张霸传赞:“ 霸 贵知止,辞交戚里。”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秋:“中贵戚里,取索供卖。” 清 吴伟业 《圆圆曲》:“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碧车。”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四:“朝臣戚里,夤缘关通。”
(3).泛指亲戚邻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村中有货美材者,女不惜重直致之,价不能足,又多方乞贷於戚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新郎:“村人有为子娶妇者,新人入门,戚里毕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