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疑惧(疑懼)  拼音:yí jù
因为不相信而害怕。《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嚣疑惧,即勒兵,使王元据陇坻。」《文明小史》第三八回:「抚台听了这一番话,十分疑惧,脸上却不露出张皇的神气。」
《漢語大詞典》:疑畏
(1).猜疑畏惧。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宋 苏舜钦 《论西事状》:“近者,朝廷拜置 夏竦 、 韩琦 、 范仲淹 等,此皆平定外夷,人所属望者。贼 昊 姦譎,故必疑畏,疑畏则将以事验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以君高义,托为燕婉,然实不敢祸君。倘见疑畏,即从此辞。”
(2).指迟疑畏缩。南史·刘穆之传:“一失权柄,无由可得。公功高勋重,不可直置疑畏,便可入朝共尽同异。”
《漢語大詞典》:遁人
指心多疑畏的人。 清 胡式钰 《语窦》:“斥人委靡不光采为遁人。”参见“ 遁民 ”。
《漢語大詞典》:遁民
指心多疑畏的人。列子·杨朱:“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 张湛 注:“违其自然者也。”一本作“ 遁人 ”。 杨伯峻 集释:“‘民’本作‘人’, 敦煌 残卷作‘民’。 王重民 曰:‘人’应作‘民’, 宋 本未回改 唐 讳。”
《漢語大詞典》:遁民
指心多疑畏的人。列子·杨朱:“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 张湛 注:“违其自然者也。”一本作“ 遁人 ”。 杨伯峻 集释:“‘民’本作‘人’, 敦煌 残卷作‘民’。 王重民 曰:‘人’应作‘民’, 宋 本未回改 唐 讳。”
《國語辭典》:见神见鬼(見神見鬼)  拼音:jiàn shén jiàn guǐ
1.看见鬼神。形容看见荒诞不经的事。《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断家私》:「众人看他见神见鬼的模样,不敢上前,都两旁站立呆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是这小夥子调喉,无过是他天性近这一家,又且耽在里头,所以转造转高,极穷了秘妙,却又撰出见神见鬼的天话,哄著愚人。」
2.比喻多疑。《红楼梦》第五一回:「倘或惊醒了别人,不说咱们是顽意儿,反倒说袭人才去了一夜,你们就见神见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