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铜盘(銅盤,銅槃)
(1).亦作“ 铜槃 ”。 商 至 战国 时期流行的一种铜制受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用盘承接。多数为圆形,浅腹,圈足或三足,内饰龟鱼等动物纹样。少数为长方形,虢季子白盘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盘。亦泛指一般的铜质盘。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 奉铜槃而跪进之。”后汉书·左慈传:“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於盘中。” 宋 苏轼 《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鐘以为日也。”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宣德铜盘:“ 曾宾谷 方伯藏 宣德 铜盘,方径三寸五分,内刻御製《锦堂春》词。”
(2).即铜钹。通典·乐四:“铜鈸亦谓之铜盘,出西戎及南蛮。”参见“ 铜鈸 ”。
(3).指烛台。 唐 杜甫 《从事行赠严二别驾》:“铜盘烧蜡光吐日,夜如何其初促膝。” 仇兆鳌 注:“铜盘,烛臺也。” 清 吴伟业 《行路难》诗之二:“金吾之威不能禁,铁柱倒塌铜盘倾。”
(4).见“ 铜盘重肉 ”。
銅槃:1.商 至 战国 时期流行的一种铜制受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用盘承接。多数为圆形,浅腹,圈足或三足,内饰龟鱼等动物纹样。少数为长方形,虢季子白盘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盘。亦泛指一般的铜质盘。2.即铜钹。
《國語辭典》:铜钹(銅鈸)  拼音:tóng bá
乐器名。也称钹。参见「钹」条。
《漢語大詞典》:铜盘重肉(銅盤重肉)
贵重的食器,丰盛的饭菜。引申指特殊恩宠。北齐书·杨愔传:“ 杨愔 ,字 遵彦 ……学庭前有柰树,实落地,羣儿咸争之, 愔 頽然独坐。其季父 暐 适入学馆,见之大用嗟异,顾谓宾客曰:‘此儿恬裕,有我家风。’宅内有茂竹,遂为 愔 於林边别茸一室,命独处其中,常以铜盘具盛饌以饭之。因以督厉诸子曰:‘汝辈但如 遵彦 谨慎,自得竹林别室,铜盘重肉之食。’”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佚事》:“此余家贤宅相,有 北齐 杨遵彦 之风,真足消受竹林别室,铜盘重肉者也。”亦省作“ 铜盘 ”。 唐 黄滔 《祭南海南平王文》:“虽琼树之未亲,若铜盘之已接。”
《國語辭典》:高照  拼音:gāo zhào
高悬照射。如:「吉星高照」、「艳阳高照」。唐。齐己 明月峰诗:「别舒长夜彩,高照一村耕。」《西游记》第九九回:「少顷,太阳高照,却移经于高崖上,开包晒晾。」
《漢語大詞典》:银荷(銀荷)
指银质荷形的灯盏或烛台。《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 春梅 向桌上罩合银荷,双掩凤槅,归那边房中去了。” 明 徐遵诲 《折桂令·临床》曲:“听楼头,鼓将过,香烬金猊,独暗银荷。” 清 陈维嵩 《金盏子·咏灯》词:“便教煎尽银荷,奈芳心耿耿。”
分類:灯盏烛台
《國語辭典》:银台(銀臺)  拼音:yín tái
1.本为宫门名。唐。李肇《翰林志》:「今在右银台门之北,第一门向榜曰翰林之门,其制高大重复,号为胡门,入门直西为学士院,即开元十六年所置也。」唐人藉以指翰林学士院。唐。李白〈相逢行〉:「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唐。韩偓 雨后月中玉堂閒坐诗:「银台直北金銮外,暑雨初晴皓月中。」
2.仙人所居住的处所。《后汉书。卷五九。张衡列传》:「聘王母于银台兮,羞玉芝以疗饥。」
3.职官名。宋有银台司,掌受天下状奏案牍,因司署在银台门内故名。明、清置通政司,职掌相当,故称通政司为「银台」。
《漢語大詞典》:银台门(銀臺門)
宫门名。 唐 时翰林院、学士院都在 银台门 附近,后因以 银台门 指代翰林院。 唐 李白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诗之一:“承恩初入 银臺门 ,著书独在金鑾殿。” 宋 陈师道 《次韵答少章》:“出入 银臺门 ,为米不为醴。”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出 银臺门 乘马,谓之大三味,如释氏之去缠缚而自在也。”亦省作“ 银臺 ”。 宋 陆游 《后园闲步》诗:“人生要是便疏豁, 金马 、 银臺 莫问津。” 钱仲联 校注引 李肇 翰林志:“翰林院在 银臺门 北。” 清 郑燮 《送陈坤秀才入都》诗:“长风吹天片云邈, 银臺 万树含烟翻。”
《漢語大詞典》:银台司(銀臺司)
宋 门下省所辖官署。掌管天下奏状案牍。司署设在 银台门 内,故名。《宣和遗事》前集:“当有银臺司 范镇 上疏,奏言青苗钱扰民不便。”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银臺司兼门下对駮……寺监具申状,虽三司亦言上银臺。”宋史·职官志一:“银臺司,掌受天下奏状案牘,抄録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违失而督其淹缓。”亦省作“ 银臺 ”。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武昌西山》:“ 黄州 副使坐闲散,諫疏无路通银臺。” 任渊 注引《国朝会要》:“银臺司掌受天下奏状。” 明 谢榛 《夜话李孺长书屋因怀其尊君左纳言》诗:“岁暮银臺应感叹,几人封事为苍生?”
《國語辭典》:香案  拼音:xiāng àn
置放香炉、烛台的长几案。《西游记》第一八回:「三藏闻言,遂设香案,朝南礼拜罢!」《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正说之间,只见外边传呼:『有诏书到!』张果命人忙排香案等著。」
《漢語大詞典》:银缸(銀缸)
银白色的灯盏、烛台。 南朝 梁元帝 《草名》诗:“金钱买含笑,银缸影梳头。”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清 钱谦益 《嫁女词》之一:“中堂何喧闐,明烛耀银缸。” 黄人 《长相思和太白韵》:“银缸影淡秋满堂,井梧一叶飘银牀。”参见“ 银釭 ”。
《國語辭典》:银釭(銀釭)  拼音:yín gāng
银灯。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词:「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我见他倚绣幌春心怯,背银釭粉脸羞。」
《國語辭典》:银釭(銀釭)  拼音:yín gāng
银灯。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词:「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我见他倚绣幌春心怯,背银釭粉脸羞。」
《漢語大詞典》:金荷
(1).见“ 金荷叶 ”。
(2).烛台上承烛泪的器皿。形如莲叶,用金、银或铜制成,亦借指烛。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絳臺高,金荷小,银釭犹灿。” 元 张可久 《满庭芳·春日闺思》曲:“铅华泪洗,金荷烬冷,银蒜帘垂。” 清 陈维嵩 《换巢鸾凤·咏烛》词:“暝色初临,正金荷灼灼,凤脛沉沉。”
《漢語大詞典》:金荷叶(金荷葉)
金制莲叶形的杯皿。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上》:“ 山谷 云:‘八月十七日,与诸生步自 永安 城,入 张宽夫 园待月,以金荷叶酌客。’”《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生大喜,就坐。 娉 呼 福 出佳肴荐酒,亲持金荷叶杯,酌以劝生。”亦省称“ 金荷 ”。 宋 黄庭坚 《念奴娇》词序:“八月十七日,同诸甥步自 永安 城楼,过 张宽夫 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 宋 辛弃疾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之一:“明画烛,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齐歌。”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欢挠》:“金荷,斟香糯。你醖酿春心玉液波。”
《國語辭典》:金釭  拼音:jīn gāng
1.古代宫殿壁中横木上的饰物。《文选。班固。两都赋》:「金釭衔璧,是为列钱。」
2.灯。《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庭树惊兮中帷响,金釭暧兮玉座寒。」
《漢語大詞典》:铜荷(銅荷)
(1).铜制的呈荷叶状的烛台。 北周 庾信 《对烛赋》:“铜荷承泪蜡,铁鋏染浮烟。”
(2).古代铜制的计时仪器上的荷叶状容器。《宋史·律历志十三》:“又为烛龙,承以铜荷,时正吐珠振荷,循环自运。”
《國語辭典》:烛台(燭臺)  拼音:zhú tái
用来插蜡烛的器物,下有承盘。《儒林外史》第四二回:「门帘、火炉、烛台、烛剪、卷袋,每样两件。」也称为「蜡台」。
《國語辭典》:烛奴(燭奴)  拼音:zhú nú
烛台。《幼学琼林。卷三。器用类》:「烛台曰烛奴。」注引《天宝遗事》:「甲王以檀木刻童子,每夜饮,列执华烛,故名烛奴。」《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十几个管家、小厮,每人手里执著一个烛奴,明晃晃点著蜡烛,摆列天井两边。」
《国语辞典》:香筵  拼音:xiāng yán
摆放香炉、烛台的长桌。唐。冯翊《桂苑丛谈。史遗》:「七夕夜陈香筵,祈于织女。」
《漢語大詞典》:烛盘(燭盤)
带底盘的烛台。可兼盛烛泪。宋书·庾炳之传:“﹝ 炳之 ﹞闻 刘遵考 有材,便乞材,见好烛盘,便復乞之。” 北周 庾信 《对烛赋》:“刺取灯花持桂烛,还却灯檠下烛盘。” 唐 岑参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红泪金烛盘,娇歌艳新妆。” 宋 范成大 《晓起》诗:“帘额绣波荡漾,烛盘红泪阑干。”
《漢語大詞典》:鹤焰(鶴燄)
亦作“ 鹤燄 ”。 烛火。因烛台竦立如鹤,故称。 南朝 梁元帝 《咏池中烛影》:“鱼灯且灭烬,鹤焰暂停辉。” 宋 夏竦 《上元应制》诗:“宝坊月皎龙灯淡,紫馆风微鹤燄平。”
分類:烛火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