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指纹辨识(指纹辨识)  拼音:zhǐ wén biàn shì
指分辨是何人的指纹。人类双手指头第一节上面的凸纹特徵每个人都不同,故可成为鉴别身分和犯罪鉴识上的特徵。如:「利用指纹辨识可识认身分。」
《國語辭典》:三关(三關)  拼音:sān guān
1.三个关隘的合称:(1)平靖关、武阳关(即武胜关)、黄岘关,为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县)之三关。《南齐书。卷一五。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北接陈、汝,控带许、洛。」(2)上党、壶口、石陉,为上党(今山西省东南部地)之三关。《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冯衍列传。冯衍》:「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唐。章怀太子。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也。」(3)阳平关、江关、白水关,为蜀之三关。《文选。卷四九。史论。干宝。晋纪总论》:「三关电扫,刘禅入臣。」李善注引《汉南记》:「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此为三关。」(4)北周以益津(今河北省霸县)、瓦桥(今河北省雄县)、草桥(今河北省高阳县)为三关,关北属辽。(5)明时以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
2.身体食、视、听三要处。《淮南子。诠言》:「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國語辭典》:箕斗  拼音:jī dǒu
1.人的指纹。呈螺旋形的称为「斗」,不成斗的称为「箕」。
2.箕宿与斗宿,两宿相接,属于东北的星宿。《南齐书。卷一二。天文志上》:「月令昏明中星,皆二十八宿。箕斗之閒,微为疏阔。」
《國語辭典》:罗纹(羅紋)  拼音:luó wén
1.木的纹理。
2.头纹。也作「脶纹」。
3.丝织物的细纹。《北史。卷九四。流求传》:「其男子用鸟羽为冠,装以珠贝,饰以赤毛,形制不同。妇人以罗纹白布为帽,其形方正。」
《國語辭典》:斗箕  拼音:dǒu jī
1.指纹有斗和箕的分别,涡纹为斗,斜纹为箕,故称指纹为「斗箕」。也称为「斗记」。
2.统称二十八宿中的斗星和箕星。《太平御览。卷一。天部一。天部上》引《尚书考灵耀》曰:「其星房心,东北变天;其星斗箕,北方玄天。」
《國語辭典》:手模  拼音:shǒu mó
纹印。指纹人各不同,易于辨识,因此供状、契据等文件多须印手模为證。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动不动要手模,是不是取招状?」《水浒传》第八回:「借过笔来,去年月下押个花字,打过手模。」也称为「手印」。
《國語辭典》:指印  拼音:zhǐ yìn
以指捺物所留下的指痕。《红楼梦》第五七回:「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嘴唇人中上边著力掐了两下,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
《国语辞典》:指螺  拼音:zhǐ luó
螺旋形的指纹。通常称为斗,也有人称之为螺。
《國語辭典》:手印  拼音:shǒu yìn
纹印。指纹人各不同,因此供状、契据等文件上多须捺指纹以示承认或负责。《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今朝随你写休书,搬去妆奁莫要怨,手印缝中七个字:『永不相逢不见面』。」《老残游记》第一九回:「你想,乡下挑水的几时见过两只大元宝呢?自然欢欢喜喜的打了手印。」也称为「手模」。
《国语辞典》:帐纹(帐纹)  拼音:zhàng wén
一种指纹纹型,外形纹线大多横跨指面,唯中心部位的纹线隆起高耸。
《漢語大詞典》:螺印
手指印。特指按在契约、证件等上面的指纹。 张天翼 《万仞约》:“这么过了会儿, 大毛 到底听了 萧老官 的劝。他像另外打了个什么个主意似的,脸色渐渐平静下来,在嘴上抹一抹鼻血,于是拿大拇指蘸蘸墨,在纸上印了个螺印。”
《漢語大詞典》:杉锦(杉錦)
杉木纹理细密而美者之称。后亦指纹理如杉木的丝织物。埤雅·释木二:“梀谓之綾,杉谓之纱,檖谓之罗,罗亦有华者,俗谓之罗锦。罗锦犹言杉锦、梀綾也,罗锦明,杉锦暗。” 明 杨慎 《艺林伐山·杉锦梀绫》:“言檖木之文如罗,杉木之文如綾也。初则木文如织,后则织文如木,故有檖罗、杉锦、梀綾之号。”
《国语辞典》:箕纹(箕纹)  拼音:jī wén
一种指纹类型。外形包括一个马蹄形纹线及一个类似三角洲的纹线。
《國語辭典》:指摹  拼音:zhǐ mó
用手指按捺出的指纹。如:「如果忘了带印鉴来,用指摹代替也可以。」也作「指模」。
《漢語大詞典》:掌模
手印,指纹。 邓慕韩 《史坚如事略》:“ 坚如 之供词、掌模及全案,至辛亥光復时尚存 南海县 署,后人影之。”
分類:手印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