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乡兵(鄉兵)
古代地方武装。始于 西魏 、 北周 ,由大都督或仪同统领,居于本乡。其后历代有之。隋书·张奫传:“ 高祖 作相,授大都督,领乡兵。”宋史·兵志四:“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清史稿·兵志四:“乡兵始自 雍 乾 ,旋募旋散,初非经制之师……各省举办团练,有驻守地方者,有随营征勦者。”
《漢語大詞典》:郡兵
地方武装力量。 汉 沿 秦 制置材官于郡国,郡有都尉,佐太守典武职甲卒。中央有南、北军。 汉武帝 时更置八校,隶属于北军。国家有事,则调发郡国之兵。 唐 代府兵,基本上沿袭 秦 汉 郡兵旧制。参阅文献通考·兵考
《漢語大詞典》:更练(更練)
(1).因经历、实践而使练达。《晋书·石苞传》:“若宜有所循行者,其增置掾属十人,听取王官更练事业。”
(2).旧时农村中的地方武装。亦指其负责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三星旗》:“这一支曾经飘扬在抗 英 斗争战场上的三星旗,后来成为更练出队沿用的旗式。” 彭湃 《海丰农民运动》:“等过了一个星期又无消息,乃又召集四十馀家的农民,并请了该城里的约正和地保、更练等到地主的家里去。”
《國語辭典》:乡勇(鄉勇)  拼音:xiāng yǒng
保护地方的武装部队。清时曾国藩所练的湘军、李鸿章所练的淮军,起初皆属乡勇。
《漢語大詞典》:营长(營長)
(1). 汉 代地方武装头领的称谓。后汉书·第五伦传:“ 伦 始以营长诣郡尹 鲜于褒 , 褒 见而异之,署为吏。”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刘盆子 居 长乐宫 ,三辅郡县、营长遣使贡献。” 胡三省 注:“时三辅豪杰处处屯聚,各有营长。”
(2).现代军队编制单位营的指挥官。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可是他返转寻思,往上数有营长、教导员、团、旅首长……往下数有排长、班长和战士,只要自己在这严密的组织中,努力向前,那么,自己就有学不完的东西。”
《漢語大詞典》:土练(土練)
清 代土司所辖的地方武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副将 孙尔桂 、游击 毛大经 等领兵一千名、土练三百名俱赴 猛卯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十二月,六本土司 召猛斋 ……徵调 景线 、 景海 土练。”
《漢語大詞典》:隅团(隅團)
宋 代的地方武装。用以地方自卫。 宋 文天祥 《与赣州属县宰书》:“隅团定则保伍周,保伍周则盗贼弭。”
《漢語大詞典》:练勇(練勇)
清 代地方武装团练、乡勇等的统称。清史稿·兵志七:“其考选练勇也,招沿海渔户年壮者充之。”《冷眼观》第二二回:“县官并不临场捉贼,只派了几名练勇,在县署前狠命的通通通放洋砲。”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二章:“因为习惯上所说的乡勇在公事上叫做练勇,组织这种地主武装叫做办团练,所以旗上绣了个斗大的‘练’字。”
《國語辭典》:民团(民團)  拼音:mín tuán
由地方人民自行训练、组织而成的防卫团体,主要工作为防禦盗贼的入侵。《新名词训纂。政属》引戚继光《南塘集》:「练民团万五千人。」
《漢語大詞典》:练丁(練丁)
清 代于正规军以外,就地征选丁壮训练成地方武装,谓之团练,其兵丁称“练丁”。清史稿·兵志四:“旋 两江 总督 曾国藩 覆陈:‘团练之设,只能防小支千餘之游匪,不能勦大股数万之悍贼。其练丁之口粮,若太多,则与募勇之价相等,不必仅以团名;若太少,则与官勇之餉迥殊,不能得死力。’”《中国民间故事选·鲁王和他的小黄马》:“ 李鸿章 领旨后,便每天每日,买洋炮、购洋枪、募兵勇、办练丁,忙个不休,连他祖宗是谁他都忘了。”
《國語辭典》:黑旗军(黑旗軍)  拼音:hēi qí jūn
清刘永福所率领的太平军馀党,所部皆黑旗,故称为「黑旗军」。曾至越南抗法大捷,声名远播。光绪二十年,命守台湾,后因抗日失败而遭解散。《清史稿。卷四六三。刘永福传。论曰》:「永福战越,名震中外,谈黑旗军,辄为之变色!」
《漢語大詞典》:区队(區隊)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区一级的地方武装组织。 范乃仲 《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扩大野战军编制,地方部队升级充实野战军实力, 刘昆仑 的区队自然积极响应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