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症结(癥結)  拼音:zhēng jié
1.腹腔内结块的病症。《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南史。卷五二。梁宗室列传下。始兴忠武王憺》:「丁父忧,隆冬席地,哭不绝声,不尝谷粒,唯饮冷水,因患症结。」
2.比喻病根或事理疑难困阻的关键。如:「事情症结」、「症结出现时,大家须捐弃成见,共谋解决办法。」《清史稿。卷四五七。列传。程文炳》:「先是,诏疆阃诸臣条陈时政,文炳洞见新军症结,具疏未上。」
《漢語大詞典》:谳疑(讞疑)
议处疑难案件。语出史记·酷吏列传:“奏讞疑事,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 宋 王安石 《敕奖谕赐审刑院详议官大理寺详断官等》:“朕初嗣服,德化未孚,永念元元,多罹犴狱。汝等并膺选擢,任在讞疑。”
《漢語大詞典》:答难(答難)
答辩疑难问题。 唐 牛肃 《纪闻·牛应贞》:“﹝ 牛应贞 ﹞每夜中眠熟,与文人谈论,文人皆古人知名者,往来答难。”新唐书·李沁传:“ 玄宗 开元 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 孔子 者相答难禁中。”
《漢語大詞典》:疑谳(疑讞)
(1).疑难案件。《宋书·孝武帝纪》:“廷尉远邇疑讞,平决攸归,而一蹈幽圄,动逾时岁。”南齐书·百官志:“凡诸除署、功论、封爵、贬黜、八议、疑讞、通关案,则左僕射主,右僕射次经。”
(2).欠妥的判决。明史·安然传:“刑官议狱,四辅及諫院覆覈奏行,有疑讞,四辅官封驳。”
《漢語大詞典》:释滞(釋滯)
谓解决疑难问题。 三国 魏 曹植 《辅臣论》:“辨博通幽,见传异度。德实充塞於内,知谋纵横於外。解疑释滞,剖散盘错者, 王司徒 朗 也。”《晋书·刑法志》:“法欲必奉,故令主者守文;理有穷塞,故使大臣释滞。” 唐 杨炯 《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排患而释滞,功成而不居。”
《漢語大詞典》:疑故
疑难与故障。后汉书·来歙传:“时 山 东略定,帝谋西收 嚣 ( 隗嚣 )兵,与俱伐 蜀 ,復使 歙 喻旨。 嚣 将 王元 説 嚣 ,多设疑故,久冘豫不决。”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疑,疑难;故,事故也。”
分類:疑难故障
《漢語大詞典》:破疑
解除疑难。《坛经·决疑品》:“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説,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分類:解除疑难
《漢語大詞典》:滞义(滯義)
疑难的意义。三国志·魏志·袁涣传“ 涣 子 侃 ,亦清粹閒素,有父风,歷位郡守尚书” 裴松之 注引《袁氏世纪》:“著书十餘万言,论治世之务,为《周官》传,及论五经滞义,圣人之微言,以传於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三乘佛家滞义, 支道林 分判使三乘炳然。诸人在下坐听,皆云可通。” 明 杨慎 《云龙风虎》:“古人多倒语成文,后人不达,便成滞义。” 清 姚鼐 《仪郑堂记》:“ 郑 君 康成 总集其全,综贯绳合,负閎洽之才,通羣经之滞义。”
分類:疑难意义
《國語辭典》:存疑  拼音:cún yí
对尚有疑点的问题,暂时保留不加论定。如:「目前證据不足,只能存疑,等待进一步调查。」
《漢語大詞典》:释结(釋結)
谓解决疑难。 汉 孔融 《荐祢衡表》:“解疑释结,临敌有餘。”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能在释结,失在流宕。”
《漢語大詞典》:剖疑
剖析疑难。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剖疑》:“讹口如波,俗肠如路。触目迷津,弥天毒雾,不有明眼,孰为先路。太阳当空,妖魑匿步。集剖疑。”
分類:剖析疑难
《漢語大詞典》:疑讼(疑訟)
疑难的案件。 汉 王充 论衡·案书:“卿决疑讼,狱定嫌罪。”魏书·辛雄传:“ 雄 久执桉牘,数见疑讼。”
分類:疑难案件
《漢語大詞典》:疑疾
(1).多疑的病。易·丰:“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孔颖达 疏:“往则得见疑之疾,故曰往得疑疾也。” 高亨 注:“疑疾,多疑之病,精神病之一种。”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杂录:“諫议大夫 崔颂 ,博学君子人也。性有疑疾,防闲闺门,过於严密。圬者涂室,以帛幕其目,恐窃视其私也。”
(2).疑难病症。 宋 邵雍 《谢圆益上人惠诗一卷》诗:“览公诗十首,起我意何多!似药驱疑疾,如茶涤睡魔。”
《漢語大詞典》:疑奏
(1).呈报疑难案件的奏章。汉书·儿宽传:“还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掾史莫知所为。”
(2).谓把未经判决的疑难案子上奏请示。魏书·刑罚志:“於是事无大小,皆令据律正名,不得疑奏。”
《漢語大詞典》:咨疑
(1).询问疑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中朝时有怀道之流,有诣 王夷甫 咨疑者。”
(2).嗟叹诧异。 王闿运 《严通政庶母任氏寿颂序》:“ 干令升 父妾犹在,朝士咨疑; 刘太尉 侍者渡江,将军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