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思深语近(思深语近)  拼音:sī shēn yǔ jìn
意义深刻长远,而言辞浅显易懂。《旧唐书。卷一六六。元稹传》:「常欲得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而病未能也。」
《国语辞典》:感人心曲  拼音:gǎn rén xīn qū
形容深刻的感动人的内心。如:「这位男高音的演唱会,真是感人心曲,令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如痴如醉。」
《国语辞典》:镌心铭骨(镌心铭骨)  拼音:juān xīn míng gǔ
镌,雕刻。镌心铭骨指感受深刻,永记不忘。明。陆采《明珠记》第二二出:「又荷吹嘘登云路,娇女肯教同赴,这厚德镌心铭骨。」
《国语辞典》:江山之助  拼音:jiāng shān zhī zhù
对自然山水景物的深刻体验和感受,可以激发人的文思诗兴,有助于诗文创作,成就不朽的作品。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物色》:「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新唐书。卷一二五。张说传》:「既谪岳州,而诗益悽惋,人谓得江山助云。」
《国语辞典》:文简意深(文简意深)  拼音:wén jiǎn yì shēn
文字简练而含义深刻。写作时文字能简练,对材料有所选择及剪裁,而内容却要深刻,有深广含蓄、发人深思的言外之意。
《漢語大詞典》:洞隐烛微(洞隱燭微)
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深刻透彻。 清 马建忠 《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学师﹞谓( 马建忠 )能洞隐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亦作“ 洞幽烛微 ”。《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要使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那就必须像 鲁迅 先生那样,具有在他那个时代来说是先进的、革命的世界观,具有高瞻远瞩,洞幽烛微的慧眼。”
《漢語大詞典》:分条析理(分條析理)
形容言谈有条有理,深刻精辟。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 守亮 既至, 衞公 初见,未之敬。及与言论,分条析理,出没幽賾,公凡欲质疑, 亮 已演其意,公大惊,不觉前席。”
《國語辭典》:发人深省(發人深省)  拼音:fā rén shēn xǐng
语本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启发人作深刻的省思。如:「先生的一席话,真是发人深省啊!」
《漢語大詞典》:发人深思(發人深思)
启发人们深刻思考。《花城》1981年第4期:“历史的发展,竟是这么发人深思!” 冯牧 《不断革命的战歌和颂歌》:“﹝ 郭小川 ﹞这两首诗所以发人深思……更主要的还在于,它们使我们深刻地体会了一种庄严的时代和历史感情。” 京夫 《手杖》:“﹝老头儿﹞使用十分朴素的语言和生活教给他的智慧,阐发古往今来的人生哲理……虽平平淡淡,却颇发人深思,让人牵肠动情。”
《漢語大詞典》:赫然耸现
显示出一种给人印象深刻的或夸大的形像。例如:意大利人民的政治斗争,赫然耸现在散文小说里。
《漢語大詞典》:饱谙世故(飽諳世故)
谓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 宋 楼钥 《吴参议达观斋》诗:“ 吴侯 晚到东海滨,饱諳世故无戚欣。”
《漢語大詞典》:沈思翰藻
构思深刻,辞藻华丽。语出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事出於沉思,义归於翰藻。”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公日奏万言,自裒四集,以沉思翰藻为本事,别説经作史为殊科,是公文章之学。” 清 阮元 《与友人论古文书》:“《〈选〉序》之法,於经、子、史三家,不加甄録,为其以立意纪事为本,非沉思翰藻之比也。”
《漢語大詞典》:刺骨语(刺骨語)
中肯、深刻之言。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 白石 词,以清虚为体,而时有阴冷处,格调最高。 沈伯时 讥其生硬,不知 白石 者也……惟 赵子固 云:‘ 白石 词家之 申 韩 也’,真刺骨语。”
分類:中肯深刻
《國語辭典》:深入浅出(深入淺出)  拼音:shēn rù qiǎn chū
以简浅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达深刻的道理。如:「这本书深入浅出,很受欢迎。」也作「深入显出」。
《漢語大詞典》:深切著明
深刻而显明。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元 刘埙 《隐居通议·理学三》:“未必得如今日读其全书之为深切著明也。” 清 王夫之 尚书引义·说命:“乃其所言者,虽不深切著明,显道之藏,立学之準,而固尝尽非也。”亦作“ 深切著白 ”。 宋 司马光 《与薛子立秀才书》:“观足下之文……深切著白,使其人果举而行之,则足下虽未得位,而泽固施於民矣。”
分類:深刻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