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聪明(聰明)
(1).视听灵敏。易·鼎:“巽而耳目聪明。”墨子·节用中:“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后汉书·班超传:“衰老被病,头髮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 宋 欧阳修 《常州张卿养素堂》诗:“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 明 刘基 《郁离子·瞽聩》:“人有耳目,而见闻有所不及,恒思所以聪明之。” 清 戴名世 《戴母唐孺人寿序》:“孺人今行年七十,聪明强健,无异曩昔。”
(2).谓明察事理。荀子·王霸:“聪明君子者,善服人者也。”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张守节 正义:“聪明,闻见明辩也。”汉书·赵广汉传论:“ 广汉 聪明,下不能欺。”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吾闻聪明主,治国用轻刑。” 元 揭傒斯 《与尚书右丞相书》:“伏惟阁下聪明强毅,卓犖弘大。”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夫神正直而聪明,仙冲虚而清静。”
(3).智力强,天资高。后汉书·应奉传:“ 奉 少聪明,自为儿童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梁书·沈约传:“ 约 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聪明过人。” 唐 杜甫 《不归》诗:“数金怜俊迈,总角爱聪明。” 明 唐顺之 《吏部郎中林东城墓志铭》:“縉绅之士讲学会京师者数十人,其聪明解悟能发挥师説者,则多推 山阴王君 汝中 。” 清 李渔 《巧团圆·言归》:“多情若共多才迂,不羡聪明但笑痴。” 冰心 《我的邻居》:“我的这几个孩子,也就是她还聪明一点,可惜的是她身体不好。”
(4).指智慧才智。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汉书·扬雄传下:“天降生民,倥侗顓蒙,恣于情性,聪明不开。”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但共遣私情,竭其聪明,不为利慾动,不为属託屈,所欲举者,必澄思以察之,博访以详之。”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李铁笛》:“初, 永真 性蒙钝,及是觉聪明颇开。” 清 何琇 樵香小记·山下出泉:“水出高原,悬注而莫之遏也。泉出于山下,则翳秽沙泥,皆足以障塞之,犹童子聪明虽具,而不能自达也。”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 生宝 听了,不由人不发暴躁,原来老汉就这样给儿子传授聪明哩!”
(5).犹言视听;听到的和看到的。书·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孔颖达 疏:“聪明,谓闻见也。天之所闻见用民之所闻见也。”《楚辞·九章·惜往日》:“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汉书·王嘉传:“今 云 等至有图弑天子逆乱之谋者,是公卿股肱莫能悉心务聪明以销厌未萌之故。” 颜师古 注:“务聪明者,广视听也。” 宋 秦观 《主术》:“夫人主以一身之思虑,一耳目之聪明,而当天下功罪利害之机。”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四:“奇情至此叹观止,或令聋聵开聪明。”
(6).特指君主的视听。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行幸:“如 宇文述 、 虞世基 、 裴藴 之徒,居高官,食厚禄,受人委任,惟行諂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 宋 王禹偁 《端拱箴》:“大臣元老,经邦论道,裨补聪明,于何不照。”
(7).犹耳目。礼记·乐记:“姦声乱色,不留聪明。” 孔颖达 疏:“谓不使姦声乱色留停於耳目,令耳目不聪明也。”文选·枚乘〈七发〉:“聪明昡曜,悦怒不平。” 刘良 注:“聪明,耳目也。”
(8).指刺探消息的人。汉书·韩延寿传:“ 赵广汉 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訐,一切以为聪明。”
《漢語大詞典》:明哲
亦作“ 明喆 ”。
(1).明智;洞察事理。书·说命上:“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 孔 传:“知事则为明智,明智则能制作法则。”墨子·天志中:“明哲维天,临君下土。” 汉 王逸 《〈楚辞章句〉序》:“昔者 孔子 叡圣明喆,天生不羣。” 唐 杜甫 《北征》诗:“ 周 汉 获再兴, 宣 光 果明哲。” 续范亭 《赞范太君》:“﹝ 范太君 ﹞老而不守旧,为革命尽瘁而死,几至全家牺牲而无怨言,明哲坚强,老而益壮,是诚可贵。”
(2).指明智睿哲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明哲宣力於攸莅,黔庶让畔於藪泽。” 唐 元稹 《祭淮渎文》:“明哲用兴,凶戾潜殛。”《负曝闲谈》第一回:“明哲之后,代有达人,也有两个发过榜做过官的,也有两个中过举、进过学的。”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自 永嘉 丧乱,以至晚 宋 ,更九百年,戎夏捽久矣,犹有畛略,不即於汗漫无纪,亦二三明哲辨章之力哉。”
《漢語大詞典》:目力
(1).视力。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準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 宋 陆游 《夜坐闻湖中渔歌》诗:“少年嗜书竭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天色愈暗,他也愈不安,尽目力望着前方,毫不见有国王回来的影子。” 艾青 《大西洋》诗:“在目力所不能及的、迷蒙的、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埋伏着危险。”
(2).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惜乎鉴定诸人……人品不高,目力苦短,凡经前辈品题者,尽皆拆去,故今御府所藏多无题识。” 元 汤垕 《画论》:“书画之好本士大夫适兴寄意而已……若赏鉴高尚之士,固不待破説,平常目力未定者,或为所惑。”
(3).观察事物的能力。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袁尚宝 忠彻 ,世善相人……一日所接,岂止数十,内鑑不精,目力随乱,与世之凡士,何相远哉!”
《漢語大詞典》:眼光
(1).视线。 唐 贾岛 《送刘知新往襄阳》诗:“眼光悬欲落,心绪乱难收。” 宋 苏轼 《起伏龙行》:“眼光作电走金蛇,鼻息为云擢烟缕。” 清 秦笃辉 《平书·物宜篇上》:“眼光闪烁者,多阳恶之小人。”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七章:“她的眼光落在 宁金山 那灰军衣上,望了老半天。”
(2).观察事物的能力;观点。 清 吴伟业 《梅村诗话》:“ 卧子 奕奕眼光,意气笼罩千人,见者莫不辟易。” 鲁迅 《书信集·致时玳》:“例如《作家》月刊……它的盛衰,是和‘国防文学’并无关系的,而他们竟看得如此之重,即可见其毫无眼光,也没有自信力。” 茅盾 《昙》五:“ 王司令 ,少年腾达,人又漂亮,我的眼光断不会错的。” 冰心 《庄鸿的姊姊》:“以哲学的眼光看去,早死晚死,都是一样的。”
(3).指眼睛。 清 沈曰霖 《晋人麈·异闻·囚徒妖术》:“见其囚眼光泛白,身冷如冰。” 茅盾 《子夜》十三:“ 屠维岳 的眼光红得要爆出火来。”
(4).视力。 清 王陈梁 《烛影摇红·自题秋夜校书图》词:“花甲餘三,眼光那比当年俊。”
《漢語大詞典》:树明(樹明)
谓具备明察事物的能力。管子·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张佩纶 《〈管子〉析疑》:“视於不见则目长,听於不闻则耳飞。长目飞耳,则远无所遗,近无所蔽,而明树矣。”
《漢語大詞典》:烛幽(燭幽)
(1).照亮昏暗。 晋 道安 《〈十二门经〉序》:“陵云轻举,浄光烛幽,移海飞岳,风出电入。” 唐 赵蕃 《隙尘赋》:“洎夫託彼耀灵,起兹虚室,恒纷空而色碎,每烛幽而景密。”
(2).明察事物隐微之处。 晋 荀勖 《燕射歌辞·食举乐东西厢歌之六》:“修己济治,民用寧殷。怀远烛幽,玄教氛氲。”南齐书·王融传:“皇鉴烛幽,天高听下,赏片言之或善,矜一物之失时。” 唐 柳宗元 《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表》之二:“伏惟皇帝陛下有广运之德,弘照微之仁,烛幽以明,威远以武。”
《漢語大詞典》:明理
(1).严明的治理。 汉 桓宽 盐铁论·申韩:“明理正法,奸邪之所恶而良民之福也。”
(2).明显的道理。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论:“犯法当死,不应死自活,此明理也。”
(3).说明道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原道下:“文章之用,或以述事,或以明理。”
(4).明察事理;懂道理。宋书·良吏传·徐豁:“歷二丞三邑,精练明理,为一世所推。”《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妹子,你是明理的人。我们这行户例,只有贱买,那有贱卖?” 许地山 《归途》:“您当官明理,也可以知道我不是凶手。”
《漢語大詞典》:观火(觀火)
比喻观察事物明白清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孔颖达 疏:“言见之分明如见火也。” 周秉钧 易解:“观火,言见事之明。” 清 唐甄 潜书·讲学:“己不自知,暗如灭烛;人之视己,明如观火。”
《漢語大詞典》:识性(識性)
审察事物、判别是非的禀性。晋书·傅咸传:“ 咸 字 长虞 ,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北史·李彪传:“ 彪 虽宿非清第,代闕华资,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宋江三十六赞》:“余尝以 江 之所为,虽不得自齿,然其识性卓超有过人者。”
《漢語大詞典》:烛理(燭理)
(1).英明治理。汉书·元帝纪:“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烛理百姓,娄遭凶咎。”
(2).考察事理。旧唐书·代宗纪:“朕涉道未弘,烛理多昧。”朱子语类卷五二:“若非烛理洞彻,胸次坦然,即酬酢应对,蹉失多矣。”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一涉瞻徇,即为负国溺职……无如烛理不明者,比比皆然。”
《漢語大詞典》:烛物(燭物)
明察事物。魏书·李彪传:“赖遇陛下体明叡之真,应保合之量,恢大明以烛物,履静恭以安邦。” 宋 叶适 《瑞安县重修县学记》:“彼虽知以学为吏,烛物之智浅,察己之功不深。”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至当:“以理烛物,则顺逆、美恶皆容光必照。”
分類:明察察事
《漢語大詞典》:警捕
(1).戒备和搜捕。《元典章·吏部五·捕盗官给由例》:“路府州县达鲁花赤管民正官,常切用心警捕,毋致盗贼生发。”《元典章·礼部二·巡检公服》:“巡检之名品,係流外之职,所掌从九品印信,专以警捕盗贼,不为不重,合依前例,准令製造。”
(2).泛指警察事务。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每县设民政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除刑狱赋税暂时仍归知县外,凡地图、户口、道路、山林、学校、农工、商务、卫生、警捕,皆次第举行。”
《漢語大詞典》:立场(立場)
(1).指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由此所抱的态度。
(2).特指阶级立场。
《漢語大詞典》:公生明
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谓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后以此三字作为官场箴规。古代府州县衙门大堂前面正中竖立一石,向南刻上“公生明”三字;北面刻上“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后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参阅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公生明坊旧是立石
《漢語大詞典》:省物
观察事物。 汉 王充 论衡·雷虚:“何其察人之明,省物之暗也。”
分類:观察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