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距堙
亦作“ 距闉 ”。 靠近敌城所筑的土丘。借以观察城内虚实,并可登城。孙子·谋攻:“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曹操 注:“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杜牧 注:“距闉者,积土为之,即今之所谓垒道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 明镐 以 贝州 城峻,不可攻,谋筑距闉,度用工二万人,期三十日可与城齐。” 清 姚椿 《舟过长寿感赋》诗:“寇来何坦如,不用设距堙。”
《漢語大詞典》:厢长(廂長)
旧时主管一厢行政之官吏。厢,城内外近城地区的基层行政区域。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二折:“一壁厢説与厢长,一壁厢报与坊正。”
《漢語大詞典》:城闬(城閈)
城门;代指城内。 宋 郑侠 《六环助潮士锺平仲纳官辄辞赠以诗》:“ 揭阳 繁富州, 钟子 处城閈,怡然保清操,不与世俗换。”
分類:城门城内
《漢語大詞典》:轩亭口(軒亭口)
在 浙江 绍兴 城内,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秋瑾 就义之地。 陶成章 《浙案纪略·秋瑾传》:“ 贵福 使 山阴 令 李宗岳 讯 瑾 , 瑾 无一语。翌晨殉义於 绍兴 轩亭口 。” 柳亚子 《浙游杂诗》之十六:“秋雨秋风无限意, 轩亭 此日弔 秋 魂。”自注:“ 绍兴 龙山旅馆外为 轩亭口 ,有 秋侠 成仁纪念碑。”
《国语辞典》:哭墙(哭墙)  拼音:kū qiáng
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的旧城内,为犹太人的精神象徵。哭墙原是大希律王扩建神殿的西墙,西元70年,罗马大军入侵,城堡于战火中被焚毁,唯独西墙残留至今。此后犹太人又遭放逐,流浪世界各地。十几世纪以来这面墙一直受到犹太人缅怀,既追念先祖事迹,亦以坚定民族复国的信心。也称为「西墙」。
《漢語大詞典》:柏林寺
(1).古寺名。在 河北省 赵县 城内。始建于 汉 末。 隋 唐 年间为 观音院 , 金 元 时期改为 柏林禅院 。寺内原有大殿和彩色壁画,相传为 吴道子 真迹。 清 梁清标 《柏林寺观吴道子画水》诗:“ 柏林 画水已千秋,白日纵横沧海流。”
(2). 北京 著名古寺之一。在 北京 东城区东北角。建于 元 至正 七年(公元1347年), 明 清 两代均有修葺和增建, 清 康熙帝 曾题额“万古柏林”。寺内保存的《龙藏》经版,是我国释藏中现存的唯一木刻经版。
《漢語大詞典》:却敌楼(卻敵樓)
亦作“却敌楼”。 晋 代设在宫城内的更楼。南齐书·百官志:“宫城诸却敌楼上本施鼓,持夜者以应更唱, 太祖 以鼓多惊眠,改以铁磬云。”
分類:宫城城内
《漢語大詞典》: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在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城内街101号。1987年7月6日“七七事变”爆发50周年前夕落成。占地2.6万平方米。由邓小平题写馆名。由序厅、展厅、半景画馆三部分组成。陈列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这一历史时期的抗战文物及图片资料。以声光结合立体画面再现了日军在卢沟桥的侵华罪行和中国军民奋起抗战的壮烈情景。
《漢語大詞典》:纬途(緯途)
古代都城内的东西大道。语本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郑玄 注:“国中,城内也。经、纬谓涂也。” 贾公彦 疏:“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郡邑下·路:“国都中路曰纬途。”
《国语辞典》:比萨大教堂(比萨大教堂)  拼音:bǐ sà dà jiào táng
位于义大利比萨城内的教堂,为传统的罗马式建筑。西元一○六三年为纪念击败撒拉逊舰队而兴建,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布斯格特所设计。教堂内保存许多中古世纪的杰出艺术作品,是义大利著名的建筑物。
《国语辞典》:张敞画眉(张敞画眉)  拼音:zhāng chǎng huà méi
汉人张敞为妻子画眉,整个长安城内都知道他为妻子画眉画得妩媚动人。典出《汉书。卷七六。张敞传》。比喻夫妻恩爱情深。《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假如张敞画眉,相如病渴,虽为儒者所讥,然夫妇之情,人伦之本,此谓之正色。」也作「画眉张敞」。
《国语辞典》:比萨斜塔(比萨斜塔)  拼音:bǐ sà xié tǎ
位于义大利比萨城内的钟楼。创建于西元一一七四年,至一二五○年始完成。高约五十五公尺,倾斜度距中点约四公尺,整座塔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因地基不稳固,以致逐年倾斜,经义大利政府加强地基维护后,倾斜速度已趋稳定,是一著名观光胜地。
《漢語大詞典》:歌风碑(歌風碑)
《大风歌》碑。在 江苏省 沛县 城内。 楚 汉 相争, 刘邦 称帝。后 黥布 谋反, 刘邦 率兵平定,返 长安 途中路经故乡 沛县 ,作《大风歌》。后人因勒石记之。相传碑文为 蔡邕 所书,或云 曹喜 书,无所考。
《漢語大詞典》:南菁书院(南菁書院)
原址在 江苏省 江阴县 城内。 清 光绪 九年 江苏 学政 黄体芳 创立。以经史词章教授学生。 王先谦 曾讲学于此,辑成《皇清经解续编》一四三○卷,又刊《南菁丛书》《南菁札记》。废科举后,改为 南菁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