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送信  拼音:sòng xìn
1.传递消息。《红楼梦》第四四回:「二爷在家里,打发我来这里瞧著奶奶的。若见奶奶散了,先叫我送信儿去。」
2.传递书信。
《漢語大詞典》:塘报(塘報)
(1).军事情报。亦指专职传递紧急军情报告的人。 明 单本《蕉帕记·陷差》:“小官今日见塘报,那 兀朮 会同 刘豫 围住 白鹿冈 一带了。”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塘报:“今军情紧急走报者,国初有刻期百户所,后改曰塘报。”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誓师》:“忽接塘报,本月二十一日北兵已入 淮 境。” 清 李渔 《比目鱼·骇聚》:“昨日,左营裨将有塘报寄来。” 清 钱谦益 《承事郎郭君墓志铭》:“ 魏潭 至 荔川 数百里,举烽燧,设塘报,一夕数惊。”
(2).邸报。 明 张居正 《奉谕拟辽东赏功疏》:“该同官大学士 吕调阳 等,録示阁中题稿,并该镇塘报,传奉圣意,欲臣议拟处分。”明史·陈新甲传:“一日,所遣职方郎 马绍愉 以密语报, 新甲 视之置几上。其家僮误以为塘报也,付之抄传。於是言路譁然。”
(3). 清 代自京至省,驿站设有塘兵,沿途接替递送。后来发行报纸,塘报废。
(4). 浙 东一带赛会时,由一个化装的孩子骑马先行,预示赛会队伍即将到来,称“塘报”。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
《國語辭典》:寄递(寄遞)  拼音:jì dì
寄托邮局宅急便等机构递送邮件或物品。如:「由于服务业力争上游,改进业务,寄递邮件或物品非常迅速。」
《国语辞典》:快递(快递)  拼音:kuài dì
迅速递送、传达。如:「快递信」。
《漢語大詞典》:蜚翘(蜚翹)
指禽类的尾羽。旧时插在书信上,以示需迅速递送。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征途》:“叠骑逡巡,蜚翘插书无定準。”
《國語辭典》:火票  拼音:huǒ piào
1.清代递送紧急公文的凭證。清。徐珂《清稗类钞。物品类。火票》:「凡马递公文,皆用兵部凭證,令沿途各驿接递,谓之火票。」
2.旧时官府逮捕犯人的文书。《活地狱》第一三回:「立刻提笔将禀词批准,另出一张火票,签差一名王升,协同本图地保,前往该乡拿人。」
《國語辭典》:邮件(郵件)  拼音:yóu jiàn
由邮局人员递送的信件、包裹等物。
《漢語大詞典》:通递(通遞)
传达递送。《绿野仙踪》第三七回:“凡远年近岁,官场私际中有一点嫌怨者,必要差人通递消息。” 清 沈葆桢 《覆奏洋务事宜疏》:“查 中国 海江,年来盗氛欠靖, 倭 番搆畔,通递文报,装运援兵。”
分類:传达递送
《國語辭典》:通信员(通信員)  拼音:tōng xìn yuán
1.采集外地新闻,利用各种通讯方法,随时记述所见所闻给报馆的人。也称为「通信员」。
2.部队、机关中担任递送公文等联络工作的人员。
《國語辭典》:通讯员(通訊員)  拼音:tōng xùn yuán
采集外地新闻,利用各种通讯方法,随时记述所见所闻给报馆的人。也称为「通信员」。
《漢語大詞典》:小袋
用于装物或运物的小包。例如:子弹袋;烟叶袋。
;特指递送头等邮件或外交信函的、有封口装置的袋子
小而薄的包装用物(如信封或扁平的袋)
常指皮革或帆布制平底、附有背带的小包
《国语辞典》:提塘  拼音:tí táng
职官名。清代各省设于京城,负责往来递送公文。《清会典。卷五一。兵部。驻京提塘》:「驻京提塘官十有六人,掌递部院官文书,送敕印以达于本官,凡事件传钞者则刊发。」
《国语辞典》:平邮(平邮)  拼音:píng yóu
普通邮件。包括信件与包裹,是邮局邮寄服务中未经加快处理递送时间的一种平常邮件。
《国语辞典》:限时信(限时信)  拼音:xiàn shí xìn
递送所须时间较平信为短的信件。
《漢語大詞典》:跑信
递送信件。《老残游记》第七回:“那多餘的五六个人,为的是本县轿子前头摆摆威风,或者接差送差,跑信等事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