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面晕(面暈)
脸上泛起红色。 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二折:“这的是一朵红梨花,休猜做枯枝杏,恰便似佳人面晕微醒。”
《漢語大詞典》:麻粒
指出天花后脸上留下的疤斑。 茅盾 《子夜》七:“ 三先生 大概还记得这个 姚金凤 ,瘦长条子,小圆脸儿,有几点细白麻粒,三十多岁。” 茅盾 《子夜》十三:“ 姚金凤 那细白麻粒的小圆脸在煤油灯光圈下一闪。”
《國語辭典》:麻点(麻點)  拼音:má diǎn
似麻子的斑点。
《國語辭典》:脸孔(臉孔)  拼音:liǎn kǒng
面容。如:「大哥有著英俊帅气的脸孔。」
《漢語大詞典》:黔劓
古代两种刑罚。黔,在脸上刺刻涂墨;劓,割去鼻子。黔,通“ 黥 ”。韩非子·奸劫弑臣:“及 襄子 之杀 智伯 也, 豫让 乃自黔劓,败其形容,以为 智伯 报 襄子 之仇。” 王先慎 集解:“ 顾广圻 曰:﹝黔﹞当作黥。 顾 説是。”
《漢語大詞典》:苦脸(苦臉)
犹愁容。愁苦的心情表现在脸上。 鲁迅 《故事新编·出关》:“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一章:“那些招贴的后面,谁知道隐藏着多少垂死挣扎濒于破产的苦脸?”
《漢語大詞典》:黵面
在脸上刺字涂墨。古代多作为刑罚而施于犯人。隋书·刑法志:“遇赦降死者,黵面为劫字,髠钳,补冶锁士终身。”宋史·兵志七:“ 唐 末,士卒疲於征役,多亡命者, 梁祖 令诸军悉黵面为字,以识军号。”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黵面》:“至 天监 中,弛黵面之刑。”
《漢語大詞典》:血指汗颜(血指汗顔)
手指出血,脸上冒汗。形容不善其事的窘态。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斲,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 宋 秦观 《谢及第启》:“圆冠方屨,求自试者几千万焉;血指汗颜,获见收者纔四百耳。”
《漢語大詞典》:一笑一颦(一笑一顰)
同“ 一嚬一笑 ”。 指脸上的表情。 茅盾 《子夜》十:“大客厅上有几个人,都屏息侧立,在伺察 吴荪甫 的一笑一颦。”
分類:脸上表情
《漢語大詞典》:仰人眉睫
北史·崔亮传:“自可观书於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后以“仰人眉睫”谓看别人脸上的表情行事。《恨海》第十回:“他倒説:‘我不惯仰人眉睫。’我听了这句话,倒不便再劝他了。”
《國語辭典》:喜形于色(喜形於色)  拼音:xǐ xíng yú sè
喜悦之情流露脸上。《魏书。卷四八。高允传》:「允喜形于色,语人曰:『天恩以我笃老,大有所赉,得以赡客矣。』」《聊斋志异。卷七。邵女》:「金一见,喜形于色,饮食共之,脂泽花钏,任其所取。」
《國語辭典》:修面  拼音:xiū miàn
修饰面容,刮去脸上的汗毛。
《国语辞典》:麻胡著脸(麻胡著脸)  拼音:má hú zhe liǎn
脸上因沾染烟灰而像个鬼怪似的。《醒世姻缘传》第九一回:「夫妇梳洗已完,穿衣服已毕,那轮该上灶的孔槐挠著个头,麻胡著个脸,从后边跑出来。」
《国语辞典》:面有难色(面有难色)  拼音:miàn yǒu nán sè
脸上表现出为难的神情。如:「本想请他送我一程,可是看他面有难色,也就作罢!」
《国语辞典》:面皮焦黄(面皮焦黄)  拼音:miàn pí jiāo huáng
脸上乾枯发黄。《文明小史》第二二回:「幸而抚台不曾受伤,却也吓得面皮焦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