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屁漏
皮塑
毛囊炎
钱儿癣
汗瘢
斑秃
肉赘
脚癣
痂癞
《国语辞典》:屁漏  拼音:pì lòu
漏,一种皮下肿疮,患者经常会流脓不止。屁漏指生于肛门附近的皮下肿疮,相传此病不易治好。后比喻不好处理的麻烦。如:「别再闹事了,出了屁漏要如何交代呢?」
《国语辞典》:皮塑  拼音:pí sù
一种皮革工艺。利用皮革的延展性、伸缩性、可塑性等,透过敲、拉、捺、压、扭、捏等技巧,将平面的皮革,塑成立体作品,再上色渲染,完成成品。
《国语辞典》:毛囊炎  拼音:máo náng yán
病名。一种皮肤病。为毛囊的发炎症状,有微痛、红肿、长脓疱等现象,可因感染、刺激、体质等因素产生。
《国语辞典》:钱儿癣(钱儿癣)  拼音:qián ér xiǎn
病名。一种皮肤病,形状像铜钱样的圆形癣。
《漢語大詞典》:汗瘢
汗斑,花斑癣。一种皮肤病。症状是皮肤上出现浅黄或褐色圆形的斑,抓后有鳞屑。 沙汀 《减租》:“ 雷么老爷 人很瘦小,八字胡,满脸汗瘢。”
《國語辭典》:斑秃(斑禿)  拼音:bān tū
病名。一种皮肤病。部分头发突然脱落,经过一段时期,能自然痊瘉。也称为「鬼剃头」、「圆秃」。
《漢語大詞典》:肉赘(肉贅)
即疣。一种皮肤病。多长在面部、头部或手背等处。症状是皮肤上出现和正常的皮肤颜色相同的或黄褐色的突起,表面干燥而粗糙。俗称瘊子。
《國語辭典》:脚癣(腳癬)  拼音:jiǎo xiǎn
病名。一种由皮癣菌感染足部所形成的皮肤病。症状是起水泡、奇痒、抓破后流黄水,严重时会导致溃澜。脚趾之间为好发部位,也称为「足癣」、「香港脚」。
《漢語大詞典》:痂癞(痂癩)
中医学名词。一种皮肤病。《医宗金鉴·张仲景〈正伤寒论·辨脉法〉》:“脉浮而大……风气相搏必成癮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癩。痂癩,疥癣癘癩之类也。”集注引 成无己 曰:“痂癩者,癘风也,眉少髮稀,身有乾疮而腥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