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40,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广德从桥
天津桥上偷新阙
午桥
豫让桥
桥山
三生溪桥话别
朱鹊桥边
问讯东桥
斩蛟桥
谢娘桥(又作:谢桥)
词典
桥边
石桥
小桥
溪桥
河桥
典故
广德从桥

相关人物
薛广德


《汉书》卷七十一《薛广德传》
薛广德字长卿,沛郡相人也。以鲁诗教授楚国,龚胜、舍师事焉。……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及为三公,直言谏争。始拜旬日间,上幸甘泉,郊泰畤,礼毕,因留射猎。广德上书曰:「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陛下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臣诚悼之。今士卒暴露,从官劳倦,愿陛下亟反宫,思与百姓同忧乐,天下幸甚。」上即日还。其秋,上酎祭宗庙,出便门,欲御楼船,广德当乘舆车,免冠顿首曰:「宜从桥。」诏曰:「大夫冠。」广德曰:「陛下不听臣,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得入庙矣!」上不说。先殴光禄大夫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例句

广德从桥,君章拒猎。 李瀚 蒙求

典故
偷向笛中传
 
天津桥上偷新阙
 
弄权疮痏
 
擪笛傍宫墙
 
玉笛天津
 
闻曲偷向笛中传
 
连昌游冶


《全唐诗》卷四百一十九〈连昌宫词〉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岁久无人森自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小年选进因曾入】。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贺老琵琶擅场屋】。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春娇满眼睡红绡【春娇满眼眠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李暮擪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案: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 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篴)。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其为当时所重也如此。然而明皇不欲夺侠游之盛。未尝置在宫禁。或岁幸汤泉。时巡东洛。有司潜遣从行而已。又明皇尝于上阳宫夜后按新翻一曲。属明夕正月十五日。潜游灯下。忽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诘验之。自云。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宫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暮也。明皇异而遣之。】。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万人歌舞涂途中】。百官队仗避岐薛【案:岐王范、薛王业。明皇之弟。】,杨氏诸姨【案:贵妃三姊。帝呼为姨。封韩、虢、秦国三夫人。】车斗风。明年十月东都破【案:天宝十三年。禄山破洛阳。】,御路犹存禄山过【御路独存禄山过】。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万姓无言泪潜堕】。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行宫门闼树宛然】。尔后相传六皇帝【案:肃、代、德、顺、宪、穆。】,不到离宫门久闭。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玄武楼前花萼废】。去年敕使因斫竹【去年因敕使斫竹】,偶值门开暂相逐。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舞榭敧倾基尚在【舞榭敧倾台尚在】【舞榭敧倾基尚存】【舞榭敧倾台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鸟啄风筝碎珠玉】。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黑【晨光未出帘影动】,至今反挂珊瑚钩。指似傍人因恸哭【指向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却立宫门泪相续】。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拣选皆言由至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禄山宫里养为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忆得依稀杨与李】。庙谟颠倒四海摇【庙谋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谋休用兵【努力庙谟休用兵】。
典故   
裴野

相关人物
裴度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裴度列传〉~4432~
自是,中官用事,衣冠道丧。度以年及悬舆,王纲版荡,不复以出处为意。东都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又于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引甘水贯其中,酾引脉分,映带左右。度视事之隙,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酣宴终日,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自乐,当时名士,皆从之游。每有人士自都还京,文宗必先问之曰:「卿见裴度否?」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张齐贤列传〉~958~
三年,出判河阳,从祀汾阴还,进左仆射。五年,代还,请老,以司空致仕。入辞便坐,方拜而仆,上遽止之,许二子扶掖升殿,命益坐茵为三。归洛,得裴度午桥庄,有池榭松竹之盛,日与亲旧觞咏其间,意甚旷适。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三〈裴度列传〉
时阉竖擅威,天子拥虚器,搢绅道丧,度不复有经济意,乃治第东都集贤里,沼石林丛,岑缭幽胜。午桥作别墅,具燠馆凉台,号绿野堂,激波其下。度野服萧散,与白居易、刘禹锡为文章、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而帝知度年虽及,神明不衰,每大臣自洛来,必问度安否。
典故 
形容变尽
  
斩空衣
  
漆身吞炭
 
炭欲吞
 
豫让击衣
  
豫让声消

相关人物
豫让
 
赵襄子


《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捍,曰:「欲为知伯报雠!」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雠,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例句

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周匡物 及第后谢座主

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李白 东海有勇妇

漆身恩未报,貂裘弊岂嫌。 雍裕之 四色

典故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黄帝〉~0~
黄帝崩,葬桥山。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注引《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例句

谁开黄帝桥山冢,明月飞光出九泉。 徐夤 追和贾浪仙古镜

今来大明祖,辇驾桥山曲。 武元衡 德宗皇帝挽歌词三首

桥山同轨会,轩后葬衣冠。 武元衡 顺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词三首

鼎湖一日失弓剑,桥山烟草俄霏霏。 郑嵎 津阳门诗

典故
三生曾识
 
三生溪桥话别
  
三生石上
 
三生路
 
石上三生

相关人物
李源


《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圆观〉~3089~
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歌酒为务。父●居守,陷于贼中,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绝其知闻。唯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时人以清浊不伦,颇招讥诮。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约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出(「出」字原缺,据明抄本补。)三峡。争此两途,半年未诀。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遂自荆江上峡。行次南洎,维舟山下。见妇女数人,鞗达锦铛,负瓮(「瓮」原作「人」,据明抄本改)而汲。圆观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李公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公相见」原作「相见公」,据明抄本改。)之期也。」李公遂悔此行,为之一恸。遂召妇人,告以方书。其妇人喜跃还家,顷之,亲族毕至。以枯鱼酒献于水滨,李公往为授朱字,圆观具汤沐,新其衣装。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明日,李公回棹,言归惠林。询间观家,方知已有理命。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叩」原作「叱」,据明抄本改。)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却问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后三年,李公拜谏仪大夫,二年亡。
典故
堂前燕
 
朱鹊桥边
 
燕入乌衣
 
王谢堂
 
王谢堂前燕
 
王谢堂燕
 
王谢宅
 
谢堂双燕

相关人物
王导
 
谢弘微


《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金陵五题五首〉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旧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景定建康志》卷十六
《旧志》云:「乌衣巷在秦淮南。晋南渡,王、谢诸名族居此,时谓子弟为乌衣诸郎。」
典故
问讯东桥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四〈重过何氏五首〉
〈重过何氏五首〉其一:「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典故
斩蛟桥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自新〉~628~
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初学记》七引祖台之《志怪》曰:「义兴郡溪渚长桥下有苍蛟,吞啖人。周处执剑桥侧伺,久之,遇出,于是悬自桥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数创,流血满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典故
谢娘桥
  
谢桥


出处未明
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 谢娘, 未详何人, 或谓名谢秋娘者。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谢秋娘者。 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 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 晏几道《鹧鸪天》:" 梦魂惯得无拘检, 又踏杨花过谢桥。" 纳兰反用其意, 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骈字类编》:桥边(桥边)
唐 李益 中桥北送穆质兄弟应制戏赠萧二策 洛水桥边雁影疏,陆机兄弟驻行车。
唐 刘禹锡 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一 扬州桥边少妇,长安城里商人。
唐 曹唐 送康祭酒赴轮台 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
《國語辭典》:石桥(石橋)  拼音:shí qiáo
石造的桥。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凌石桥之莓苔,越楢溪之纡萦。」
《漢語大詞典》:小桥(小橋)
(1). 三国 吴 周瑜 之妻。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时得 桥 公二女,皆国色也。 策 自纳 大桥 , 瑜 纳 小桥 。”
(2).小型桥梁。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诗》之五:“小桥飞断岸,高花出迥楼。” 元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骈字类编》:溪桥(溪桥)
唐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其一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唐 郑谷 郊野戏题 竹巷溪桥天气凉,荷开稻熟村酒香。
宋 陆游 拥炉不出辄终日自嘲 儿言山圃当收栗,僧约溪桥共探梅。
元 倪瓒 送僧游天台次张外史韵 说与住山光老子,送宾也合过溪桥。
《漢語大詞典》:河桥(河橋)
(1).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大荔县 东 大庆关 与 山西省 永济县 西 蒲州镇 之间 黄河 上。 战国 秦昭襄王 建。 黄河 上建桥始于此。 唐 通称 蒲津桥 。史记·秦本纪:“﹝ 昭襄王 五十年﹞初作 河桥 。” 张守节 正义:“此桥在 同州 临晋县 东,渡 河 至 蒲州 ,今 蒲津桥 也。” 唐 杨炯 《李怀州墓志铭》:“ 昭襄王 始作 河桥 , 穆天子 至於 雷首 。”
(2).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贵德县 南 黄河 上。后汉书·西羌传·滇良:“﹝ 贯友 ﹞遂夹 逢留大河 筑城坞,作大航,造 河桥 ,欲度兵击 迷唐 。”后 吐谷浑 、 吐蕃 皆建桥于此。
(3).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河南省 孟县 西南、 孟津县 东北 黄河 上。 晋 泰始 中 杜预 以 孟津 渡险,始建浮桥于 富平津 ,世称 河桥 。 唐 通称 河阳桥 。晋书·杜预传:“ 预 又以 孟津 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 河桥 于 富平津 。”周书·晋荡公护传:“从 太祖 、擒 竇泰 、復 弘农 ,破 沙苑 、战 河桥 ,并有功。”
(4).桥梁。 北周 庾信 《李陵苏武别赞》:“河桥两岸,临路悽然。” 唐 杜牧 《代人寄远》诗之一:“河桥酒斾风软,候舘梅花雪娇。”《豆棚闲话·虎丘山贾清客联盟》:“路出山塘景渐佳,河桥杨柳暗藏鸦。”
《漢語大詞典》:午桥(午橋)
见“ 午桥庄 ”。
《漢語大詞典》:午桥庄(午橋莊)
唐 宰相 裴度 的别墅名。至 宋 为 张齐贤 所有。其地在今 河南 洛阳 。 唐 白居易 《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诗:“只添丞相阁,不改 午桥庄 。”宋史·张齐贤传:“归 洛 ,得 裴度 午桥庄 ,有池榭松竹之盛,日与亲旧觴咏其间,其意旷适。”亦省称“ 午桥 ”。 唐 刘禹锡 《洛中春末送杜录事赴蕲州》:“君过 午桥 回首望, 洛城 犹自有残春。” 宋 陈与义 《临江仙》词:“忆昔 午桥 桥上饮,坐中都是豪英。”参见“ 午桥泉石 ”。
《國語辭典》:绿野(綠野)  拼音:lǜ yě
绿色的原野。《文选。谢灵运。入彭蠡湖口作诗》:「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唐。太宗〈咏雨〉诗:「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
《漢語大詞典》:绿野堂
唐 裴度 的别墅名。故址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南。 裴度 为 唐宪宗 时宰相,平定藩镇叛乱有功,晚年以宦官专权,辞官退居 洛阳 。于 午桥 建别墅,种花木万株,筑燠馆凉台,名曰 绿野堂 。 裴度 野服萧散,与 白居易 、 刘禹锡 等作诗酒之会,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事见《新唐书·裴度传》。 宋 刘克庄 《汉宫春·陈尚书生日》词:“未可卷怀袖手,续 平泉庄 记, 緑野堂 诗。” 元 马致远 《夜行船·秋思》套曲:“ 裴公 緑野堂 , 陶令 白莲社。” 清 赵翼 《渔塘即事》诗之二:“ 午桥 緑野堂 ,后为 张相 有。”
《國語辭典》:吞炭  拼音:tūn tàn
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效主恩。参见「漆身吞炭」条。唐。周匡物 及第后谢座主诗:「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國語辭典》:吞炭漆身  拼音:tūn tàn qī shēn
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答主恩。参见「漆身吞炭」条。《三国志。卷二八。魏书。毋丘俭传》南朝宋。裴松之。注:「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分類:豫让
《漢語大詞典》:击衣(擊衣)
春秋 末 晋 人 豫让 事 智伯 , 智伯 甚尊宠之。及 智伯 为 赵襄子 等所灭, 豫让 立志必为报仇而死,以报 智伯 。乃变名姓为刑人,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两次行刺 赵襄子 ,未成而自杀。自杀前,要求 赵襄子 给衣服而击之,以示报仇之意。“ 襄子 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 豫让 。 豫让 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 智伯 矣!’”事见史记·刺客列传。后因以“击衣”为报仇的典实。 清 吴兆骞 《赠孔叟》诗:“击衣不得心自哀,置铅无成目空矐。”
分類:豫让尊宠
《漢語大詞典》:漆身
(1).以漆涂身。 战国 晋 豫让 为 智伯 复仇事。战国策·赵策一:“ 豫让 又漆身为厉,灭鬚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为厉披髮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司马贞 索隐:“﹝厉﹞音赖,癩病也。言漆涂身,生疮如病癩。” 明 陆垹 《篑斋杂著》:“知同漆身,义比采薇。” 清 刘震 《易水歌》:“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2).以漆涂尸。为保存尸体的方法之一。太平广记卷九六引《纪闻录》:“﹝ 僧伽大师 ﹞至 景龙 四年三月二日,於 长安 荐福寺 端坐而终。 中宗 即令於 荐福寺 起塔,漆身供养。俄而大风歘起,臭气徧满於 长安 。”
《漢語大詞典》:豫让桥(豫讓橋)
即 汾桥 。 豫让 为 智伯 报仇,欲刺 赵襄子 于 汾桥 畔,故亦称 汾桥 为 豫让桥 。 汾桥 ,在 并州 晋阳县 (今 太原 )东一里。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诗之五:“既窥 豫让桥 ,復瞰 軹深井 。” 柳亚子 《吊刘烈士炳生》诗:“ 田横岛 上人如梦, 豫让桥 边泪如泉。”参见“ 豫让 ”。
分類:豫让报仇
《國語辭典》:豫让(豫讓)  拼音:yù ràng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晋人。初事范中行氏,不为重用,又事知伯,知伯以国士待之。后知伯为赵襄子所灭,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使人不复识其形状,欲刺赵襄子,为知伯复仇,事不成而死。
分類:豫让家臣
《國語辭典》:桥山(橋山)  拼音:qiáo shān
山名。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西北,下有沮河穿山底而过,有如桥形,故称为「桥山」。上有黄帝冢,称为「桥陵」。其脉绵亘于陕西、甘肃二省界,为泾、洛二河的分水岭。
《國語辭典》:三生石  拼音:sān shēng shí
相传唐代李源与僧圆观友好,圆观临死时与李约定,十二年后在杭州天竺寺相见。李源依期赴约,在天竺寺前遇一牧童唱竹枝词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乃知牧童即圆观。见唐。袁郊《甘泽谣。卷五。圆观》。后比喻因缘前定。唐。贯休 酬张相公见寄诗:「感通未合三生石,骚雅欢擎九转金。」
《國語辭典》:三生  拼音:sān shēng
佛教用语:(1)三辈子。《增壹阿含经》卷二三:「我时我忆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败之劫,皆悉分别。」(2)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清。龚自珍〈人月圆〉:「三生慧业,万古才华。」
《漢語大詞典》:谢娘(謝娘)
(1). 晋 王凝之 妻 谢道韫 有文才,后人因称才女为“谢娘”。 唐 韩翃 《送李舍人携家归江东觐省》诗:“承颜 陆郎 去,携手 谢娘 归。”参见“ 谢女解围 ”、“ 谢家咏雪 ”。
(2). 唐 宰相 李德裕 家 谢秋娘 为名歌妓。后因以“谢娘”泛指歌妓。 唐 李贺 《恼公》诗:“春迟 王子 态,鶯囀 谢娘 慵。” 唐 温庭筠 《归国遥》词:“ 谢娘 无限心田,晓屏山断续。” 郁达夫 《偶感》诗:“ 谢娘 偏有意,怜及白衣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