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震韵》:魏晋(魏晋)
周书儒林传论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分类:魏晋
《漢語大詞典》:子晋(子晉)
王子乔 的字。神话人物。相传为 周灵王 太子,喜吹笙作凤凰鸣,被 浮丘公 引往 嵩山 修炼,后升仙。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昔 子晋 舍视膳之役,弃储贰之重,而 灵王 不责之以不孝。” 唐 卢眉娘 《和卓英英理笙》:“他日丹霄驂白凤,何愁 子晋 不闻声。” 宋 范仲淹 《天平山白云泉》诗:“ 子晋 罢云笙, 伯牙 收玉琴。” 清 袁枚 新齐谐·控鹤监秘记二则:“太后使 昌宗 骑木鹤,呼为 子晋 后身。”
分類:人物
《國語辭典》:东晋(東晉)  拼音:dōng jìn
朝代名。(西元317~420)晋自元帝东迁至恭帝元熙二年止,因立国江东地区,且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在旧都洛阳之东,故史称「东晋」。
《國語辭典》:三晋(三晉)  拼音:sān jìn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至战国周威烈王正式命韩、赵、魏为诸侯,称为「三晋」。《战国策。燕策三》:「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
《國語辭典》:秦晋(秦晉)  拼音:qín jìn
春秋时代,秦、晋二国世代多互为婚嫁。后遂以秦晋代指婚姻关系。唐。蒋防《霍小玉传》:「妙选高门,以谐秦晋。」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韵府拾遗 队韵》:晋代(晋代)
宋书庐陵王义真传昔关老奏书见纪汉策阎纂献规荷荣晋代
分类:晋代
《韵府拾遗 质韵》:晋室(晋室)
宋书武帝纪毅与公俱举大义兴复晋室自谓京城广陵功业足以相抗虽权事推公而心不服也唐明皇过王浚墓诗吴国分牛斗晋室命龙骧
《韵府拾遗 阳韵》:晋唐(晋唐)
西湖志馀史记云秦始皇下丹阳至钱塘临浙江上会稽则钱塘非始于晋唐时明矣
《骈字类编》:汉晋(汉晋)
唐书地理志自秦变古王制亡始郡县天下下更汉晋分裂为南北至隋灭陈天下始合为一乃改州为郡依汉制置太守以司隶刺史相统治陛又张浚传帝与论古今事浚辄曰汉晋之远无可道 下春秋鼎富天资英特内偪宦臣外迫彊臣故不能安此臣所以痛心而泣血也 元史外夷传高丽者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续中说程元问六经之致子曰吾续书以存汉晋之实 诗以辩六代之俗修元经以断南北之疑赞易道以申先师之有正礼乐以旌后王之失如斯而已矣
《国语辞典》:西晋(西晋)  拼音:xī jìn
朝代名。(西元265~316)晋武帝至悯帝都于洛阳,因洛阳在东晋首都建康的西边,故称为「西晋」。
《漢語大詞典》:晋王
李克用,沙陀族(其父姓朱邪,名赤心,有功于唐朝,赐姓名为李国昌),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封为晋王。为其一目失明,绰号独眼龙,为李存勗之继父?
《国语辞典》:晋朝(晋朝)  拼音:jìn cháo
朝代名:(1)(西元265~420)司马炎篡魏,国号晋,是为晋武帝,后吞并孙吴而有天下,传至悯帝,为前赵所灭,史称西晋。后司马睿即位于建康,是为晋元帝,传至恭帝,为刘裕所篡,史称「东晋」。(2)(西元936~946)五代诸朝之一。石敬瑭灭后唐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
《漢語大詞典》:有晋(有晉)
指 晋 代。有,词头。《晋书·乐志上》:“天命 有晋 ,穆穆明明。”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逮 有晋 之隆安,集艰虞於天步。”
分類:词头
《韵府拾遗 震韵》:如晋(如晋)
史记赵世家奄父生叔带叔带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
《漢語大詞典》:汾晋(汾晉)
指 汾水 流域。亦特指 山西省 太原 地区。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千秋 汾 晋 间,事与云水白。” 金 元好问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诗:“我从 汾 晋 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悟真》:“寓身 汾 晋 之间,栖志 蓬 瑶 之上。”